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引文
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教材称之为引经。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 《短歌行》)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 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改引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杜甫《饮中八仙歌》)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旧唐书·李适之传》)
对某些不登大雅之堂的粗俗用语,古人往往以婉词表达。 侯家舍人得罪他广(人名,是樊哙庶子市人的儿子。市人死后,
其舞阳侯之位由他广代之),怨之,乃上书曰:“荒侯(市人谥号)市 人病,不能为人,令其夫人与其弟乱而生他广。他广实非荒侯子, 不当代侯。 ”
(“不能为人”的意思是:不能像正常的男人那样与妻子同房生子。 “为人”是“发生性关系”的婉称。)
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史记.淮阴侯列传》)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谏逐客书》)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 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7连文(连及 连类而及)
本说甲,而连带说到乙,使两个相关的词连在一起,与之突出表 达其中一个词的意义,这种修辞方法叫连文。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书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巫山、巫峡》)
◎引事
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教材称之为稽古。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 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 安书》)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苏秦说秦 失败,“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补加型互文与启发型互文
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坊记》)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 光》)
6 变文
因为避重、避熟或押韵等原因,在上下文表达同一意思之处 用不同的同义词语,这种修辞方法叫变文。古人有时也把它叫互 文。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 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①修辞效果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王勃《滕王阁序》)
②引用的分类 ◎引言 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
②譬喻的分类
◎明喻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暗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借喻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②如何辨识并提 ➢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发皇耳目。(枚乘《七发》)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5、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用官职代人名 骠骑发迹于祁连。(扬雄《解嘲》) 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文心雕龙·颂赞》)
4、并提(合叙、分承)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 提”①。修辞效果
句子紧凑
耳目 聪明。(《后汉书·华佗传》) 耳 聪 目 明。
文辞简练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身亡。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胡铨《戊午上高宗封 事》) ◎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生家中人的气却以怒色对待市人。谓迁怒于人。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或有孤臣心危,孽子坠涕。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使人意骇神夺,心惊骨折。
未尝不心游目想。(萧统《文选序》) 未尝不心想目游。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
◎较喻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对喻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饯别诗》) ◎博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 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形容水)
积极修辞:
以具体、形象、鲜明、活泼、生动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 积极修辞。修辞格都是积极修辞,平时所说的“修辞”,也 是指积极修辞而言的。
2、古人的修辞活动及修辞研究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诗 经·卫风·硕人》)
两汉时期赋、比、兴的讨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作《文心雕龙》
历代训诂中的修辞研究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论语·颜渊》) 宋·邢昺 《论语疏》:“诉亦谮也,变其文耳。”
3、学习古汉语修辞的目的
了解汉语修辞的古今演变情况 为阅读理解文言文扫除障碍 父子夫妇不能相保,诚可谓酸鼻。(《汉书·鲍宣传》) 歌台暖响。(杜牧《阿房宫赋》)
坐看十八公,俯仰灰烬残。(苏轼《夜烧松明火》)
二、古汉语常见修辞方式
1、引用
10、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
严复《论世变之亟》:“中国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 又“中 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又“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多发舒。”
★ 避冒犯
对皇帝或达官显贵的过失,不敢直说,只能隐约其辞地委曲表达。
司马迁《报任安书》:“……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 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明主不晓”,实际上是汉武帝 冤枉了司马迁,“明主”其实不“明”。)
★ 用谦词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待罪辇毂下”是“在京城担任官职”之婉辞。)
向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本意是:我曾任太史令之职,在朝廷里参与议论国家大事。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
卫。”(杨恽《报孙会宗书》)
备,充数。“得备宿卫”,实际指自己担任郎官。
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其实际意思是:我们晋军到齐国来,是为鲁国、卫国向您请命 的;我是个军人,我今天追上了您,我将按军官的职责办事,抓您 当俘虏。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避粗俗
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豹,遂虏之,传豹诣荥阳。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 (《史记.淮阴侯列传》)
9、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如: 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①修辞效果
➢新颖别致
➢强调突出
➢平仄合辙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故乡人号之曰“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故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②代称的分类
◎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乘坚策肥。(《汉书·食货志》)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齐桓晋文 之事》) ◎用泛称代特称
★外交辞令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左传·僖公四年》)
这句话表面是说“承蒙您向我国社稷之神求福,使您蒙受耻辱来 收纳我国国君”,实际意思是:您如果不毁灭我国,肯跟我们结成 同盟。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
“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组、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 语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如: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①修辞效果
行文简约
形成对仗
贾公彦《仪礼疏》:“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②互文的分类
单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
◎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 举贤而受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用人名代事物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用地名代人名 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汉纪》)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王勃《滕王阁序》)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修辞
引用 譬喻 代称 并提
修辞
互文 变文 连文 共用
修辞
倒文 委婉 双关 省略
一、关于古汉语修辞
1、何为修辞?
修辞——是运用各种语文材料、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现 说写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