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调胃承气汤医方解释

调胃承气汤医方解释

调胃承气汤医方解释
功能:胃实缓攻
出典:伤寒论
组成:大黄(酒浸) (检核-85-2,86-1)、芒硝、甘草。

(3)
主治:(1)治伤寒阳明证,不恶寒反恶热,口渴,便閟,谵语,腹满,中焦燥实。

(伤寒,阳明篇。

)
(2)及伤寒吐后腹胀满者[1]。

(伤寒,阳明篇。

)
(3)阳明病不吐不下而心烦者。

(伤寒,阳明篇) [2]
(4)亦治渴证中消善食而溲。

(杂病,消渴)
制服法:少少温服。

方义:此足太阳阳明药[3]。

(86-2)
(1)大黄:苦寒,除热荡实。

(2)芒硝:咸寒,润燥软坚。

(3)二物下行甚速,故用甘草甘平以缓之,不致伤胃,故曰调胃承气。

(4)去枳朴者,不欲其犯上焦气分也[4]。

加减方:(1)当归承气汤:加当归、姜、枣煎(检核-85-2)。

治里热火郁,或皮肤枯燥,或咽喉鼻干,或便溺秘结,
或瘀血发狂[5]。

(2)大黄甘草汤:除芒硝。

金匮用治食已即吐,外台用治吐水[6]。

(3)破棺丹:本方用大黄二两半,芒硝、甘草各二两。

治多汗、大渴、便秘
、谵语,阳结之证,及诸疮肿热。

口诀:(1)调胃承气汤-治伤寒阳明证;伤寒吐后腹满者;阳明病不吐不下而心烦
者;及渴证,中消善食而溲。

(2)调位──大忙吵
注:(1)邪在表,则身热汗出而恶寒。

邪已入里,则表证罢,故不恶寒身热汗出
而反恶热也。

汗多亡津,热又入里,故口渴便閟。

无水以制火,内有燥
屎,故妄见妄言而谵语。

吐后不解,腹胀满者,热入胃也。

然满而不痛
,不宜急下,少与调胃和之。

(2)吐后烦为内烦。

下后烦为虚烦。

不吐不下心烦者,胃有郁热也。

(3)东垣曰:「正阳阳明药。


(4)准绳曰:「阳明一证,分为太阳、正阳、少阳三等。

按:本草大黄酒浸
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浸久于洗,故能引于至高之分。

仲景以调胃
承气,收入太阳门,而大黄注曰:「酒浸。

」汤后曰:
「少少温服。


曰:「当和胃气。

」又本汤治不吐不下心烦者,及发汗不解,蒸蒸发热
者,吐后腹胀满者,是太阳阳明去表未远,其病在上,不当攻下,故宜
缓剂调和之也。

至正阳阳明,则曰「急下之」。

而大承气汤大黄下注曰
:「酒洗,洗轻于浸。

」是微升其走下之性,以治其中也。

至少阳阳明
则去正阳而逼太阴,其分为下,故小承气汤大黄不用酒制。

少阳不宜下
,故去芒硝。

又曰:「少与。

」曰:「微溏之,勿令大泄下。

」此仲景
之妙法也。

(5)加当归入血分以润燥调营,亦与桃仁承气同意,加姜、枣引入胃也。

(6)准绳曰:「仲景云:『欲吐者不可下。

』又以大黄甘草治食已即吐,何
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

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
愦乱而益甚,若已吐不止,有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引令下行,无速
于大黄者矣,故不禁』丹溪泥之,而曰:凡呕吐切不可下。

固矣夫。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