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城可做一页引言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取得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农业包括的范围也不同。
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有的经济发达国家,还包括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前部门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后部门。
现阶段,中国农业包括农业(农作物栽培,包括大田作物和园艺作物的生产)、林业(林木的培育和采伐)、牧业(畜禽饲养)、副业(采集野生植物、捕猎野兽以及农民家庭手工业生产)、渔业(水生动植物的采集、捕捞和养殖)。
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农业可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
近代农业指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转变、由劳动者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变、由自给自足的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的农业。
现代农业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生产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不便运输和储藏,单位产品的价值较低。
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农作物类型和作物栽培制度都不相同,从一年三季、一年二季到一年一季,区域间差异十分显著。
按地理、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可分为热带农业、亚热带农业、温带农业和寒温带农业;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随着自然条件和资源类型的变化,又可分为农区农业、半农半牧区农业和牧区农业。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中国农业发展最基本的问题在于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力水平落后。
因而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大力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就是解决发展问题的一个最基础最关键的任务.三年困难过后,党中央把农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领导农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方针,发扬战天斗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开展了一场持久的以全面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为目标的群众战争。
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用了十五、六年时间,使中国农业生产状况发生了历史的改变其主要成就是:1、完成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上控制了水患,变水害为水利几千年来农业都是靠天吃饭,洪涝和干旱是威胁农业安全的最大的自然灾害。
为此,从50年代初,在毛泽东关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等一系列号召下,就开始对一些水患严重的江河进行治理,并结合兴修水利。
至60年代,各地治水规模和投入进一步扩大,并逐步产生显著效果。
到了70年代就基本上完成了对全国江河、湖泊的治理,并开掘了许多新河道,修筑了大量水利工程,其中包括对海河、淮河、黄河、辽河、长江支流等许多大江大河的治理。
不仅消除了大的洪涝灾害,而且建立了许多具有综合利用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产生了除弊兴利的巨大效果。
例如:1973年完成的海河治理工程,前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共修筑防洪大堤4300多公里,开控、疏浚河道270 多条,新建涵洞、桥、闸六万多座,同时还建了许多水库,对洪、旱、涝、碱等灾害进行了全面治理,使海河的排洪能力比历史上提高了十倍多,使海河流域实现了每人一亩水浇地,1973年粮食总产量比1963年增长了一倍。
1972年竣工的辽河治理工程,共修筑堤防4500公里,修建水库220座,流域共建电力排灌站920处,可灌溉农田1100多万亩。
1969年竣工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由三座大型抽水机站、五座中型节制水闸、三座船闸和疏竣河道等十多项工程组成,它把长江、淮南、大运河和里下河联结起来,利用这些河流的不同水位,通过自流和机动引水相结合进行排涝和抗旱,可灌溉农田250多万亩。
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共修建和加固堤防3000多公里,沿岸建成涵闸60多座、引水虹吸等灌溉工程80多处,灌溉面积800多万亩,由此变害为利。
在水利建设中,止于1977年全国各地共开掘、兴建人工河道近百条,建水库七万多座。
例如,令人震惊的河南林县红旗渠,被称为“人造天河”,1969年全部建成,总干渠长104里,灌溉面积扩大了60万亩。
湖北省汉北河也是一条人工河,1970年竣工,全长110多公里,建成后扩大灌溉面积100多万亩,等等。
(材料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新华出版社1982年出版。
下同)这些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实施和完成的,历时不过十多年。
如此艰巨豪迈的工程、如此宏伟的业绩,在历史上什么时期曾经出现过?古今中外孰能与之相比?这样的人类奇迹只有在毛泽东时代才能创造出来!2、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治山改土,全面整修农田,使大部分农田实现灌浇大寨是中国北方农村的一个缩影。
大寨的贫穷可用过去的一个民谣加以说明:“打长工,没铺盖,卖儿女,当乞丐,有女不嫁穷大寨”。
解放后的贫穷主要是由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的。
全村七百多亩土地分布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七零八散、高低不平共4800多块。
土地十年九旱,一下大雨就涝,亩产只有七、八十斤。
但是大寨人的骨头是硬的,他们不向贫穷低头,而是认准了向穷山恶水开战、治山改土的一条道。
在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硬是靠人力打石筑坝、填土造田,在山坡上造成了新的“大寨田”。
这样不仅扩大了地块面积、整平了土地,而且能够保持水土,旱涝保收,亩产在当时就翻了两番,基本上摆脱了贫困。
看那长城般的石坝、天梯式的农田,谁能相信它完全是靠全村五、六十个劳力手凿肩抬式劳动方式建成的?他们打出和搬运的石方如果垒起1米高2米宽的大坝,能够从大寨铺到北京一个来回!大寨的经验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党中央于1964年作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决议。
“ 农业学大寨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按照水利化、机械化要求,对土地进行升级改造。
在各地人民公社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下,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治山改土、修“大寨田”、大打农业翻身仗的群众运动。
过来的人们都知道:过去农村的土地大多是脊薄荒凉的,不要说山区丘陵地区,就是平原也是坡洼起伏、高低不平的,绝大部分不能水浇,正常雨量下高处旱、洼地涝,好年景产量不过二百斤。
很多地区盐碱现象严重,土地一片白茫茫,草木不生。
这种状况正是在六、七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根本改变的。
那真是一个艰苦卓绝、惊天动地的年代!人民公社社员千军万马齐上阵,县、社干部和群众一起奋战在田野,他们吃的是窝窝头、玉米粥,使用的是镢、铣、独轮车,硬是以手掘、肩抬、愚公移山的方式将土地搬了家,将每一片土地整平、修成整齐划一的畦田,并结合修水渠、打机井、治理盐碱、翻淤压沙等,使大部分土地都达到了能够排涝和灌溉的标准,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
经过10年多的时间,使大地变了模样,变成了畦田纵横、渠水成网、绿树成行的图画!有人诅咒那个时代生活艰苦、劳动报酬低,有人诅咒那时“一大二公”、“不自由”。
但是如果没有那个时代人们的艰苦奉献、创业拼搏,能有后来及至今天农业的大翻身吗?那一代人所创造的价值及其惠及子孙后代的功绩有谁能与之相比?他们谱写了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事迹;正是那时,为实现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和人民生活富裕做出了最具有决定性的事情,铺就了最坚实的路基。
3、大力发展支农工业和电业,为实现水利化、机械化、化肥化、电气化提供了充分条件。
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如果没有相关工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贯彻党中央“调整”方针,在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包括困难时期下放的一些项目也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
这对农业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由于大庆以及胜利、大港等许多新油田的建立,逐渐使我国石油达到基本自给,加上这时大批新煤矿的建立,这大大促进了与此相关的化工、化肥、化纤等工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
尤其是在70年代初,经毛泽东、周恩来批准,中国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 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笨工厂等。
通过这些引进,在70年代先后建成了北京石油化工总厂、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山东胜利油田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厂、北京石油化纤厂、黑龙江石化纤维联合企业、福建维尼纶厂、四川维尼纶厂以及大庆化肥厂、南京栖霞山化肥厂、辽河化肥厂、洞庭氮肥厂、四川泸州和贵州赤水天然气化肥厂等国内一大批大企业。
这些企业的建立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使中国化肥、化纤、人造棉等产量在70年代末期有了迅速增长。
如:化肥产量1978年比1977年以66%的速度增长,到1979年达1065.4万吨,化肥施用量比1962年增加了12.4倍;化纤产量1979年达32.6万吨,比1965年增长550.7%;棉布产量1979年达121.5亿米,比1965年增长93.5%。
这些都为80年代的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充分条件。
70年代农机制造业发展很快。
1976年又一新的大型拖拉机制造厂—山东拖拉机厂建成。
到1979年,全国有拖拉机56万台,手扶拖拉机140万台;全国大部分公社都有了拖拉机,有相当多的大队有手扶拖拉机。
柴油机、播种机、粉碎机等一些农业机械也逐渐投入使用。
农业机械总动力1978年比1962年增加了14.5倍。
在“大跃进”和困难时期那种人拉犁子、用锨翻地的现象这时就逐渐消失了。
六、七十年代中国电力发展很快。
全国一些大型发电站如:刘家峡水电站、丹江口水电站、龚咀水电站、黄龙滩水电站、碧口水电站、八盘峡水电站、唐山陟河发电厂、山东莱芜发电厂等都是这时期建立的。
同时各地都兴建了许多中小型发电站。
从1966年至1976年仅全国农村就新建了中小型电站56000多座。
到197 8年,全国农村90%的公社用上了电,60%以上的生产大队通了电,农业用电比1965年增长了470%,机电排灌动力达到6500万马力,机电排灌面积增长了4倍以上。
由于农田基本建设和支农工业的发展,到70年代末,农业发展日益朝水利化、机械化和电气化驰进。
1978年全国灌溉面积达八亿亩,与1965年相比增长了60%。
农业达到每人有一亩以上稳产高产田。
农业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化。
4、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中国早在1957年就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制订了农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