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一)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一)

---------------------------------------------------------------范文最新推荐------------------------------------------------------中国农业发展概况(一)一、中国农业资源概况二、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和剥削,农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生产水平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业生产全面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经过几十年努力,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和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许多主要农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市场供给充足,告别了全面短缺的状况,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

可以说,中国创造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跨越的世界奇迹。

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农产品品质改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均衡供给1 / 20能力增强。

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考察团对日、韩、香港的调查,我国出口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率约为0.4%,达到国外对残留标准的要求。

事实证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有保证的。

(二)农业科技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技术与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特别是以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部分领域已经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42%。

农业科技不断取得积极成果。

据统计,仅1988年以来,全国共取得各类获奖农业科技成果两万多项,其中国家科技奖励成果773项。

特别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航天育种、杂交水稻和油菜的研究与利用,动物疫病、基因疫苗、动植物的营养与代谢、生物反应器等方面的研究,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显著。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种子工程”,共推广新品种1200多个,其中优质高产多抗品种411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

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灾害监测与损失评估及产量评估等方面广泛应用。

农业遥感技术---------------------------------------------------------------范文最新推荐------------------------------------------------------ 主要是利用卫星等现代空间工具对农业进行研究、观察的新兴技术。

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开展了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北方草原草畜动态平衡监测、耕地变化遥感监测、草原遥感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玉米、水稻、棉花等大宗农作物遥感估产的业务化运作工作,以及北方土地沙漠化监测、黄淮海平原盐碱地调查及监测、冬小麦旱情监测等。

保护性耕作、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玉米地膜覆盖、精量半精量机械化播种、平衡施肥、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稻田养鱼、畜禽快速高效饲养、水产优质高效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有了良好开端。

全国已建立400多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重点开展转基因农作物培育与应用、组培苗木、工厂化栽培和养殖、设施农业、基因工程疫苗等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开发。

一大批成熟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如水稻、玉米、油菜、棉花杂交优势利用和组织培养,生物农药和肥料,转基因蔬菜、棉花和猪,家畜胚胎工程、重大畜禽疫病疫苗、种苗脱毒快繁等技术开始实现产业化,推动了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换代。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特别是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3 / 20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种植业结构由以粮食为主转变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全面发展,农业内部结构由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种植业和林牧渔业共同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逐步得到发挥。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开始得到发挥。

长期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生产格局已被打破,一些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作物带、产业带逐步形成,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发展开始呈现合理分工的新格局。

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外向型农业有了长足发展,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75%来源于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发挥粮食生产优势,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初具规模。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目前,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出现五个鲜明特点:一是市场主体地位突出,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在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国内外市场需求导向明显,合同契约和订单农业正在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纽带和桥梁。

三是产品结构优化,逐步由数量的增加向质量的提升转变。

四是农业内部结构变动中,增长最快的是渔业和畜牧业。

渔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

五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中,跨区域、城乡间转移突出,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范文最新推荐------------------------------------------------------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型经济之间有一些必然的关系,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第一个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还有第二个是在这个大型市场wto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第三个实际上就是一种操作产业,外向型企业和农业产业、生产企业的一种结合,最后简单的介绍一下我公司这方面的一些情况。

农业产业所面临的现在这个市场环境及如果从这个市场环境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基本概述一下,一个就是经营主体分散,产业化程度偏低,第四个就是政府不成熟,这四个方面来讲就是基本上概述了国内目前农业所面临的一个整体的局面,这个经营主体分散实际上是很容5 / 20易比较的,如果与我们其他的行业像工业企业,竞争程度非常激烈的像彩电这一类的,大家可能比较清楚,它原来也是经过十几年的竞争,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三四个所谓寡头啦,就是市场占有率非常高。

从农业来讲实际上有没有到那个程度?跟咱们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整个主体是有关系,但是从竞争最后的一个比产选择来讲是应该走上一个相对集中期,产业化程度也偏低,再就是联合机制这一块儿,实际上就因为是前两个因素,使得它联盟的机制也比较欠缺一些,还属于一种相对的单一化的作战状态,如果向海外进军,这种单一主体比较力薄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最后一个就是政府措施力度不够,尽管政府已经不断的注意到这一点,政府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来要减少农业税,但是对主动性的投入这一块儿是不足的,我想在座的专家对这方面了解的更多一些,更有体会一些,尤其农业企业。

第二方面就是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应该要走产业化的模式,这个模式一个基本概况来讲是企业化和标准化,就是相对的集中一些,这种集中是带有一定的竞争所带来的选择,这个可以重点讲一下标准化,标准化的概念实际上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走一个工业化必然的一种模式,农业产业化说的更实在一点就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标准化就是从整个生产的过程,流通的过程和交易的过程,都比较标准,像荷兰的花卉,有机会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有兴趣目睹一下,它这是很壮观的,花卉的销售额占全球,他自己一年的出口量是非常惊人,据说是将近两百亿美金,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它的整个交易过程花的过程都做成标准化,多少多少单元,然后调码技术,前面有同志介绍了这---------------------------------------------------------------范文最新推荐------------------------------------------------------ 方面的技术,所以这个标准化应该是最后农业选择走向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一个结果。

第三方面就是国内的农业的一种比较优势。

应该说我们的优势是劳动密集型,而不是土地密集型,所谓大农业的概念就是大粮食,玉米、大豆这一块儿说我们的竞争力不是很强,尤其是跟美国人比,加拿大,他们的土地资源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非常大规模的去耕种,而我们的优势在劳动密集型,有机农产品的劳动密集型是不可替代,你拿机器是做不了,像花卉就是劳动密集型,像日本的花卉出口就比较大,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劳动密集型太高,但是因为很复杂,所以后来就不愿意干了。

它的劳动密集型优势就体现不出来。

有一个数字是去年2003年上半年的一个统计数字,去年的农业出口达到24%,同比增长27%,这个数字是非常高的,园艺产品实际上就包括了果类,花类,还有蔬菜,其中蔬菜达到30.7亿吨最大的一个出口,而且它可以解决一个很好的就业问题,大概每年可以直接给中国的农业就业达到1600亿的就业机会。

第三方面就是政府的支持导向,这里我想简单的说一下。

应该讲任何的国家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刚才讲了一下我们政府的支持是不足,我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政府官员,他们也公开的承认这一点,确实是如此,这一点来讲有硬性的还有软性的支持,硬性是财政金融,还有一个是短期的体制上的支持,这就涉及到像技术、标准法规和税收补贴这是7 / 20一个层面,还有一个就是金融方面,就是有一些风险基金的储备值,调节基金这一块,农产品调节基金这一块儿国内有,但是量很小,它是尽量通过金融方面的支持,减少农业的价格波动性。

因为农业受自然环境的变化、气侯影响,这种不可测因素自然会导致农业的量的波动,怎样去平滑这个波动,不是哪一个企业能够做得了的,一定要政府做调节,这方面国内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在这个上面迈的步子并不是很大,但是我相信新届政府对三轮经济的重视我想在整个体制上会有一个大的波动,所以这也可以说能够看到一个可喜的局面。

再一个就是全球的农业补贴是三千亿美金,非常大,而我们实际上这个农业补贴非常少,而且我们还要从农民那边拿税,这块来讲确实是差距就出来了,一加一减,再一个就是包括农民延期纳税,尽可能的去跟一般的企业,就是工业性企业有一些不同的处理方式,来去平和农业方面的负担,我想政策应该有,实际上这些经验很多是现成的,因为我们在接触这个行业,跟外界打交道多一点,这方面很多是现成的,但是拿过来怎么样能适合中国的体制,还要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