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已成为世界水产品生产大国。
但是随着水产养殖产量的提高和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环境恶化, 主要养殖品种疫病, 滥用药物等问题十分严重, 导致养殖水产品质量下降, 水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从我国水产食品安全的现状入手, 归纳了目前水产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分析了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了今后水产品发展的战略和对策。
关键词:水产品食品安全风险1. 我国水产品食品安全的现状我国是个渔业大国, 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养殖国。
目前正处在传统渔业向生态渔业转变阶段,除了新品种、基因工程外,环境控制技术、可持续发展技术等都引入了生态概念。
过去片面追求高产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也正在恢复中,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循环利用、健康养殖、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成为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生态文明成为渔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然而, 水产养殖中食品安全暴露出来的问题、我国水产养殖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区大多分布于沿海港湾和河口附近水域, 这些水域也是沿海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排污的主要受纳场所。
据统计, 我国每年直接入海的废水量高达 80亿吨。
富含营养物质和有机农药的农业污水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沿海水体,致使局部海域水质恶化。
另外, 养殖自身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
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对水产养殖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
水域生物受到病原肆虐、养殖生物抵抗力低、养殖环境污染等严重威胁,其直接后果就是水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问题日渐突出。
由于养殖环境恶化, 主要养殖品种疫病严重, 滥用药物加阿公保险使用禁用化学物质等问题十分严重, 导致养殖水产品质量下降, 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如美国同样数量的出口产品, 价值相当于我国的两倍。
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不仅易对食用者产生长期慢性危害, 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
近年来, 我国水产品出口因激素、抗生素和微生物超标等问题而遭遇技术壁垒的事件时有发生。
如 2001年,我国水产品在出口欧盟时被检出氯霉素残留超标,致使近 6亿美元的水产品对欧盟出口受阻, 近 5万劳动力下岗, 十几万农户生产的水产食品因企业无法履行收购合同而卖不出去; 94家对欧盟出口水产食品企业蒙受了高达 6.23亿美元的损失。
水产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2. 水产品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与风险2.1水产品食品安全目前面临的问题2.1.1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水产品贸易严重受阻首先, 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了我国水产品的出口。
自 20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水产品屡次遭遇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且禁令屡开屡禁,使出口企业举步维艰。
欧盟 1996年通过 97/20/EC决议,决定停止从中国进口双壳贝类 ;1997年 6月通过97/368/EC决议,决定禁止 :进口中国的鲜活水产品 ;2001年 9月通过 2001/699/EC决议,对来自于中国的虾进行逐批检验。
2002年 1月, 欧盟通过了 2002/69/EC决议, 禁止从中国进口所有的动物源性产品。
2002年 12月 20 日,欧盟又通过了2002/994/EC决议,决定禁止从中国进口海上养殖水产品、虾和鳗鱼等三种海捕水产品。
每道禁令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对我国水产品进入的门槛, 使我国的水产品出口损失惨重。
其中,仅 2002年受欧盟禁令影响,我国对欧盟出口水产品出口额比2001年减少了 2.2亿美元,下降了 49%。
其次,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扩散效应殃及其他农产品的出口。
因我国出口欧盟的虾仁被检出氯霉素,欧盟于 2002年 1月 30日出台 2002/69/EC决议,决定暂停从我国进口用于人类消费和动物饲料用的所有动物源性产品,包括兔肉、禽肉、蜂蜜、软体动物、甲壳动物、虾等食品。
随后,瑞士、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检测。
德国、荷兰等国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
沙特阿拉伯暂停中国此类产品的进口, 不仅使我们经济损失惨重,同时也严重影响到国外消费者对我国产品的消费信息,有损整体形象。
第三, 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了水产品出口企业的认证成本, 削弱了价格竞争优势。
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水产品卫生要求越来越高, 水产品出口的认证、注册已成为国际惯例。
欧盟在国内立法,把水产品质量保证体系(HACCP 纳入其国内的法律体系,要求所有出口欧盟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必须实行(HACCP 计划,否则没有出口资格。
同时,欧盟对进口水产品检验非常苛刻, 检验项目多达 100多项, 不但要求我国出口水产品加工企业和捕捞加工船都必须通过欧盟的考核并获得注册, 而且每一批水产品都必须由我国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并出具证书后方才允许进口。
这种资格的取得无疑会增加出口成本, 从而削弱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2.1.2 水产品质检管理体系与标准有待完善首先, 我国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
虽然设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食物安全的监管机构, 但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等部门仍然行使部分食物安全监督职能, 出现了职能部门权限不清、职能交叉和缺位等问题。
建立统一的食物安全管理机构有利于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协调各部门更好地进行管理。
其次,法律法规不够完备。
我国缺少一部统一的、基础性的、综合性的法律法规食物安全 ; 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比较零散 ; 法律条文过于笼统 ; 相关法律处罚较轻、效力不够 ; 法律的程序性规定和实施细则制定进展缓慢,可操作性差,导致执法主体缺失,管理效率低。
我国需要制定一部具有最高地位的食物安全基础性法律, 在其指导下, 对现有的法律条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以符合我国食物安全管理的需要。
在水产品标准体系方面,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仍不十分完善, 急需补充配套相应的标准, 特别是渔药残留限量标准、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方法标准等。
此外, 我国目前标准的制定还没有一套较完整的科学评价体系, 急待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进行科学的论证。
我国作为一个水产品出口大国, 只有 2.4%的食品企业实行了(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
对于出口水产品的生产企业而言, (HACCP 验证是名符其实的“国际通行证” 。
如果我国未来不能在这两个行业全面实行 HACCP 质量安全保证体系,那么,我国养殖水产品的出口将面临严峻问题, 特别是对欧盟的水产品出口将受到限制。
最后, 要解决水产食品的安全监管问题还需要研究、引进最新的技术和设备。
建立和健全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是保证产品安全的有效手段。
目前, 我国动物源性产品质量检测力量还薄弱,起步较晚,检测技术水平不高,设备落后,监督力度不够,人才短缺。
由此,容易出现国内检验合格而出口到欧盟检验不合格现象。
我国食物安全标准国际采标率低, 检验检测技术和设备落后于发达国家。
因此, 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有利于我国标准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我国食物检验水平提高,有利于增加监测范围和提高监测准确度 ; 有利于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先进技术采用率。
2.2 水产品安全问题引发的风险2.2.1 不利于水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在一个竞争的、完全信息均衡市场上, 企业就会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具有安全特性的产品。
但是市场上的产品具有质量差异, 又由于不对称及不确定性的存在, 信息可能是不完全的, 企业可能会借助市场支配力以及各种形式的组织结构来影响有质量差异的产品供给。
因此,对产品安全特性的供给进行分析涉及到产业组织领域。
按信息经济学观点来看, 水产食品同时具有三种质量特征 :一是消费者在购买前能够检查和评价的“搜寻特征” , 这可以通过消费者的感观评价获得 ; 二是消费者在消费之后可以凭经验进行评价的“经验特征” ,如鲜嫩程度、口感等 ; 三是消费者即便在消费后也不能检查或评价的“信任特征” ,如水产食品体内是否含有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生物性、化学性危害因素以及天然毒素等。
可见, 水产食品的安全问题不仅涉及到食品卫生,而且涉及到生物、化学等领域,因此在水产食品交易中容易发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对于消费者来说, 由于无法获取完全的市场信息, 就无法对水产食品的安全水平、特别是对水产食品质量的“信任特征”方面进行识别和判断。
因此,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水产食品时就会发生良莠不分的情况, 可能对不安全的水产食品支付了过高价格, 使得市场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致使市场失灵的情况发生, 不法的生产者会乘机采取以次充好的投机行为来谋取更多的利润。
于是低质量、低成本、不安全的劣质水产食品会将高质量、高成本、高安全性的优质水产食品驱逐出市场, 使整个市场上的水产食品安全水平降低, 消费者无法得到其所希望得到的高质量、高安全性的水产食品。
对于生产者来说, 当提高水产食品安全性的生产成本小于其销售收人时,生产者就愿意增加要素投人扩大安全水产食品的供给,满足消费者对安全水产食品的需求。
而且,随着国际水产食品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提高水产食品安全性作为实现产品差异化的手段, 来保持企业商誉、开发和拓展市场份额。
可是, 生产者为提高水产食品安全性增加的投人, 并不总能为生产者带来相应的回报, 有时甚至是血本无归。
这是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企业所使用的加工原材料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如渔药残留、重金属超标, 从而导致企业所生产的水产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 ; 另外,在水产食品安全问题中还存在着外部性问题,由于外部性是非排他的, 市场机制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 即也就是个别企业不会为其产生的外部危害付出成本, 而其投机性行为所产生的危害,不仅会给本企业带来损失,甚至可能给整个产业带来灭顶之灾。
2.2.2 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食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市场经济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食品问题是关系到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
食品安全的基本保障, 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无从谈起。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的多样、优质、安全和卫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特别是在水产食品方面。
事实已经证明, 水产食品安全恶性事件的发生, 会给国家及地区造成十分可观的经济损失, 严重损害所在行业的发展, 丧失消费者的信任,乃至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如:2001年的氯霉素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6亿多元, 2005年 6月的孔雀石绿事件,致使 6一 8月广东烤鳗出口急剧下降,共出口 1405t ,比上年同期下降 21%,出口市场由原来的 17个国家和地区萎缩至 8个国家和地区。
水产食品安全状况如何不仅影响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