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类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生态类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生态类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生态旅游是注重生态、保护环境的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由于大众旅游带来的巨大环境危害,使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说法受到强烈质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概念
生态旅游产品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而开发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产品发展模式是生态旅游产品的“形式”。

旅游产品模式是由产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

论文论文参考网因此,对旅游产品模式的界定,应从产品属性入手。

就生态旅游产品而言,应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考虑:一是产品的组成因素:旅游吸引物、旅游交通、食宿接待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等;二是产品因素之间的组合结构形式状况;三是旅游产品所表现出来的功能。

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产品属性特征及模式的确定,以及寻找产品之间差异来区分开不同产品模式类型。

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只有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其价值才能实现。

生态旅游产品是否符合旅游者的需求,最终将受到市场的检验。

一个拥有广阔旅游市场的生态旅游产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2、参与性原则。

当今旅游者越来越喜欢追求参与而不是从旁观赏,在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中,应留有让旅游者自主参与的余地。

这可以改变旅游者在常规旅游中的角色和心理被动性,使旅游者在欣赏自然、人文风光的同时,能亲身体验到回归自然的怡悦。

参与性强的生态旅游产品,给予旅游者的是多感官的刺激,因而能获得较深的印象和生动的体验。

3、保护性原则。

生态旅游对环境的要求,决定了对生态旅游资源要进行科学管理与保护。

要在保持自然资源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化、生命维持系统的正常情况下来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对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影响做出评价,包括旅游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的影响程度,旅游区的最大环境承载人数,旅游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旅游产生的废弃物综合治理措施等做出综合评价和规划,力求使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降至最低。

4、生态教育原则。

20世纪末,国际社会更为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以教育、研究为主的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功能是保护环境、发展旅游、维系当地人民生活。

发展生态旅游重在教育,必须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在整个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倡导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产品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生态教育。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选择,要注意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教育功能,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生态知识,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研究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背景环境与现存模式
(一)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背景环境
1、有利因素。

(1)生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数量庞大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区、丰富的民俗文化等,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

(2)生态旅游市场巨大。

规模浩大的大众旅游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于生态旅游的认可度提升,广
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

(3)中国经济形势及旅游形势发展良好,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逐年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这就奠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良好的宏观基础。

2、不利因素。

(1)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肤浅,炒作概念现象严重。

对国内旅游而言,游客的保护意识是远远不足的。

很多人认为生态旅游就是走进大自然,其实不然。

确定生态旅游不是以走进大自然为唯一标准,生态旅游是以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历史与自然知识有目的的到自然区域的旅游活动。

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是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另外,国内旅行社大打生态牌的简单炒作行为,只是给大众旅游披上了生态的外衣,无疑是对贻患环境的误导。

(2)发展生态旅游的要求高,难度大。

生态旅游开发的高成本、高知识含量加大了产品开发的难度。

对国内旅游而言,无论是游客的兴趣,还是支付能力,还是保护意识、保障措施,都是远远不足的。

如果开发者和经营者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急功近利的高负荷开发,超能力接待,将会后患无穷。

(二)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模式。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为了解当地环境、文化、历史与自然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资源地可据其特点开发为满足各种旅游需求的专项旅游。

在具体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应将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旅游者获得多种经历和体验。

生态旅游产品按其运作模式可分为以下五类:
1、民俗文化风情生态游。

(1)民族风情旅游。

在一些民族风情浓郁的地方,可开发民族风情旅游项目。

这种项目最主要的是导游服务和行程安排,让游客在短短的旅游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了解民族特异风情。

这种旅游项目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潜力是极大的。

(2)村寨旅游。

在一些地方特色浓郁的村寨,可设计村寨旅游,让游客走入村寨,吃住在村寨,通过参加村寨的活动,获取一种原汁原味的旅游体验。

村寨也从游客身上获取经济效益。

村寨旅游的关键是组织和培训村民,并控制其发展的规模,避免出现社会环境问题,这类旅游项目是最能发挥旅游扶贫作用的。

(3)民俗活动生态游。

这一类以民间音乐戏剧欣赏、民俗节庆体验、乡土工艺品推销等文化景观为主,具有浓厚的文化韵味和民族特色,因此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中国民族文化璀璨夺目、不胜枚举,各地的民俗节庆活动风格迥异,对其他地区的旅游者有很强的招徕能力,开发潜力广阔。

2、农业生态旅游。

(1)传统观光农业旅游。

传统观光农业旅游是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真实地展示岭南乡村居民生产和生活原貌的农业观光旅游模式。

因其师法自然,人造景观成份少,所以乡土气息较浓郁。

如利用城市近郊开辟的果园、菜园、茶园、大型花卉生产基地等,让游客品尝农家蔬菜、观花赏花、品茗垂钓、园艺习作等,享受田园乐趣。

(2)人造农业景观旅游。

这一类的特点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公园的面积有限,因此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

以深圳海上田园风光、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山水荷花世界等为代表。

如深圳海上田园风光是以“沙田基塘”景观和“三高”农业为特色,集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以及生态生产示范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3)高科技农业观光旅游。

高科技农业观光旅游是融观光旅游、现代高科技农业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农业旅游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教育性和观赏性强的特点。

3、科普考察生态游。

(1)科学考察旅游。

在自然保护区和特殊自然景观地
段,可以设计开发专业科学考察旅游,如热带雨林考察、大熊猫考察、火山地貌考察、科斯特景观考察。

但这种旅游项目需要较为成熟的前期科学研究基础和较为齐全的研究资料,主要游客对象是专业人员。

(2)科学普及旅游。

在自然保护区内,可设计满足大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提高自然科学知识普及的旅游项目。

游客与大自然接触交流,通过参观考察现场,看展览、观声像等活动,获得自然知识,从而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是青少年夏(冬)令营等活动的主要场所。

4、观光度假生态游。

(1)风光旅游。

风光旅游是一种欣赏自然风光的观光旅游,和传统的观光旅游的差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观光对象是自然风光和“天人合一”的风光;二是观光对象不因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受到损害。

这种旅游项目往往涉及一些举世闻名的奇异自然风光地和人与自然和谐,尽显人文生态美之地。

(2)度假旅游。

在空气清新、风光独特、自然生态环境优良的地方,可辟建度假区。

这种度假区在满足游客度假需求基础上,注重保护环境。

一般选有特色的娱乐项目,让游客周末和节假日能融入自然休息疗养、缓解疲劳。

为保护资源环境,这种度假村规模不宜太大。

5、探险猎奇生态游。

(1)探险旅游。

在一些自然环境较为险峻之地,可设计探险旅游项目,如悬崖峭壁上的攀岩、湍急河流中的漂流等。

这些项目需要专门的设备、训练有素的导游和较高水平的安全保护措施。

由于这些地区往往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这个项目接待人数需严格控制,以保护环境。

(2)野营和行车旅游。

在一些旅游过渡地段,可在一定距离的范围内设置野租用地,以供野营者食宿之用。

行车旅游可根据交通工具的差异,设计为自行车旅游、汽车旅游等。

为保护环境,更多地提倡自行车旅游。

欢迎转载论文,转载请注明来自:论文论文参考网,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