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育才课程)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育才课程)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 一、人际沟通 • (一)什么是人际沟通。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 广义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 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 • 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 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 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 沟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 会环境,从
• 二、社会影响 • (四)从众与服从 • 2.服从。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 的基本方式之一。但是,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本愿去行动, 但却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 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服从包括两个 方面: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在有一定组织的群体规 范影响下的服从。 • 影响服从的因素, (1)命令发出者;〈2〉命令的执行者; (3)情境因素。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 二、人际交往的理论 • (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舒茨认为,每 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 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 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 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 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 2.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 舒茨认为,上述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都 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 倾向,而个体在表现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时又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情况,于 是个体的人际行为倾向就可以被划分为 六种,见表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 (二)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 访谈,其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 例如:"我过生日最愿意请的朋友,第一是________,第 二是________,第三是________。" • 选择的人数最好限制在5人以内,如果选择的人数太多, 结果的处理的工作量就会很大。 • (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 • 广泛运用于工厂、机关、学校等团体的各个方面的人际 关系测查和人员选拔、人事推荐等。
群体讨论前后态度的变化倾向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 二、社会影响 • (四)从众与服从 • 1、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 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 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个体在下列情境中比较容易发 生从众现象。(1)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剌激 模糊不清时。(2)群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时。 (3)个体感受到群体成员个个能干,自己却无法胜任时。 (4)个人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个体较容易 表现从众行为。(5)群体至少具有三个成员,并且他们 的反应是一致的时候 。(6)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 背景下,个体较容易从众。
沟 通 的 基 本 模 式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 一、人际沟通 • (四)人际沟通的类型 • 1、言语沟通。语言是一定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人 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 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言语沟通。 • 2.非言语沟通。主要指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 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非言语沟通与言话沟通往往在效果上是互相补充的。 • (1)表情 ;(2)眼行为;(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 ;(4)服饰 ; (5)讲话风格 ; (6)人际空间。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 (三)群体中的角色。一个群体一旦形成,它的成员就会发展出与之相 适应的特定行为模式及角色地位。(梅瑞的研究) • (四)群体的领导。当一个群体形成之后,成员的角色地位也就确定了, 领导也必然会产生。关于群体中的领导,主要指群体中具有法定地 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 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 瑞德格(1983)就提出,领导者必须具有三个方面的才能:(1)具有使 群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卓越能力;(2)具有强的处理群体内人际关系的 能力;(3)具有权力欲、名望需要和他人崇拜的需要,强调追求成功, 并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 (一)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 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 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比较和评价的 作用。 • (二)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 的力量称作群体凝聚力,它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 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 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 •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 • • • 一、人际沟通 (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 (1)信息源:主要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 (2)信息:主要指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 它们必须被转化为各种可以被别人觉察的信号,这些信 号包括语词的和非语词的。 • (3)通道:主要指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面对面的沟通与 大众传播各有自己的特点。 • (4)目标靶:主要指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目标靶总 是带有自己的经验、情感、观念,所以,信息源发出的 信息是否能够产生影响,还取决于目标靶是否注意、知 觉这些信息,是否将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和转译,并储存 在自己的知识系统中。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 (二)人际交往的动因 • 2、合群需要。心理学家沙赫特(1959)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探讨处于 孤独状态下的个体的合群需要。结果发现,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 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 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而处于低恐惧的情况下,这种 合群的需要并不那么强烈。 • 3、自我肯定需要。我们每个个体对自身的了解都来源于社会学习过 程,当婴儿随着自身生理方面的成熟,随着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加深, 他们逐渐能够区分开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能够区分开自己与他 人的关系时,他们就有了了解、认识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产生了自 我意识。但是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还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 结构,对群体内部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测量,有 助于更好地发挥群体的整体力量。 • (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莫雷诺认为, 在每一个群体中,成员之间由于交往和相互作用 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互影 响,而这种相互影响也一定会反映在他们彼此之 间的行为上。那么,如果考察成员之间在特定情 境下的相互选择行为或行为意向,就应该能够了 解成员之间的心理联系状况。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欣赏、倾 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近并建立感情的过程。 • 人际吸引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人际关系开始建立时的一 种必要条件。 •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条件 • 1、相似性与互补性。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 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 • 2、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 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 • 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 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成为知己。
群体沟通的不同模式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有区别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 二、社会影响 •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 1、社会助长,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 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 2、社会惰化,这是他人对个体行为所造成的另一种影响。社会惰 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 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 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 计算的情况下。 • (二)去个体化。费斯廷格等人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 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 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 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 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 (一)人际交往概念 • 从动态的角度说,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 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 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亦通常所说的人 际关系。 • (二)人际交往的动因 • 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什么需要进行人际交往, 心理学家进 行研究认为,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的心理需要来看, 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 1、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 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 接传递给后代。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主讲:万家富
案例分析: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 伦敦有位年轻的小伙子,是一家大学里的学生,租住在一家公寓。他 租住后不久,来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就租住在他隔壁。那姑娘长得很 美,有着天使一般的容颜,深深地打动了小伙子的心。他每次上楼下 楼都能遇见他,在不知不觉中,他爱上了那姑娘,可他一直找不到借 口与她相识,因而他觉得很痛苦,郁郁寡欢。圣诞节到了,小伙子一 个人呆在房间里,举目无亲,寂寞难挨。 • 忽然,他听见隔壁房间传来了咯吱咯吱的声和阵阵喘息声,连续很长 时间。那姑娘欢快的呻吟声响和床架咯吱咯吱声一直没有停止。小伙 子想到自己正在孤独悲伤,而那姑娘却在男欢女爱,这深深地刺伤了 他那颗沉浸在沮丧之中的心,使他感到人生彻底地绝望了。最后,他 找了一根绳索,自悬于梁上,告别了人世。第二天,人们发现,就在 那个圣诞节之夜,不仅那个小伙子,那个姑娘也自杀了,是吃砒霜死 的。小伙子听到的那些响声,是砒霜毒性发作姑娘挣扎时发出的,他 完全误解了那些声响的性质。姑娘的桌子上有一份遗书,遗书上说, 她实在忍受不了这份孤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关心她,尤其是在 那个美丽的圣诞节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