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词汇特点与构成邓春琴
古代汉语词汇特点与构成邓春琴
(1)联绵词
联绵词又称“联绵字”、“连语”,由 两个音节构成。两个音节一般都有语音的联 系,或双声(声母相同),或叠韵(韵相同, 古人所说的韵只包括韵腹、韵尾,不包括韵 头,与今人所说的韵母不同),或双声兼叠 韵,或重言(两个音节完全相同,又称“叠 音词”、“叠字”);也有无语音联系的, 不多见。
2、单音词的灵活性
①单音词意义较多,而每一个意义的表 达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 ②在具体的语境中往往产生特殊的意义, 表现出词义的灵活性。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 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 子》)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 “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 厚将崩。”(《左传· 隐公元年》) ☆
1、在原单音词上加词头或词尾。(这类词我 们称之为附音石——石头 率—率尔
2、以原单音词为一个语素,再加一个相关语 素构成复音词。或利用两个单音的同义词作 语素,构成复音词。如: 艰——艰难 恐——恐惧 知—— 将——将军 洪——洪水 减——减少 、路—道路 朋、友—朋友 3、原单音词换成词形全异的复音词。如: 途——道路 伐——攻打 好——漂亮 师—-军队 息——呼吸 御——抵挡 池——护城河 亡—丢失、逃跑
古汉语的单音词有两大特点: 1.单音词的多义性;2.单音词的灵活性; 3. 单音词的能产性;4.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1、单音词的多义性
只有一个意义的词叫单义词,即以词一 义;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即一词多义。
因为单音词本身不带有起限制作用的其他语义 成分,外延相对宽泛,易于承载较多的义项, 容易出现多义现象。 欧阳修在谈到“打”的音义时说:“其义本谓 ‘考击’,故人相殴,以物相击,皆谓之 ‘打’,而工造金银器,亦谓之‘打’,可矣, 盖有槌击之义也。至于造舟车者曰‘打船’、 ‘打车’,网鱼曰‘打鱼’,汲水曰‘打水’, 役夫饷饭曰‘打饭’,兵士给衣粮曰‘打衣 粮’,从者执伞曰‘打伞’,以糊粘纸曰‘打 粘’,以丈尺量地曰‘打量’,举手试眼之昏 明曰‘打试’,至于名儒硕学,语皆如此,触 事皆谓之‘打’。”(《归田录》卷二)
(4)屈原行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楚辞·渔父,颜,两眉之间。色,色泽。形,形体。容,容貌。)
(5)璧有瑕,请指示王。 (史记·廉蔺列传。指,指点。示,给人看。)
(6)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晁错论贵粟疏。交,交结。通,交往。) (7)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天下之事。 (诸葛亮出师表。卑,地位低下,鄙,见识浅陋。) (8)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张俞蚕妇诗。城,城市。市,做买卖。)
4、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发展
单音词多义造成的语义模糊性,是单音词本质的弱 点;单音词又容易形成同音词,这是它的伴生弱点。 这两点造成了实质交际的不便。为了克服这些弱点, 语言按自身的规律向表达日趋精密的方向发展—— 复音词越来越多了。 汉代以前,汉语复音化的速度较慢。 魏晋六朝之后,复音词突然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五代十国之后,复音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汉 语单音词演进为复音词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情况:
二 古汉语词汇的特点
(一)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体
同现代汉语词汇以复音词为主体这种现 象相反,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多数, 复音词比较少。无论是秦汉时代的作品, 还是后代仿古的文言作品,都体现出这 个特点。
“轲即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现。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 (zhen51)抗之,未至身,秦王惊,自经而 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 坚,故不可立拔。” 这一段选自《战国策》,共五十九个词,其 中单音词就有五十八个,复音词只有一个 “匕首”。
由于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化,产生前后
不一致的现象
(1)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 惧。(战国策·秦策一) (2)虽然,何以报我?(左传· 僖公二 十三年)
词义的变化是词汇发展变化中最重要最复
杂的变化,前后不一致的现象特别多
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左传·哀 公二年) “毙”本来是因病或受伤倒下去的意思, 如“毙于车中”。后来又发展出“死” 的意思。如果根据后来的意思把上述例 中的“毙”也理解为“死”,那就错了。 因为简子并没有死,战斗结束后,他还 向别人夸耀自己的功劳说:“吾伏韬呕 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
古汉语里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恰好跟现代汉语 里的双音词的形式一致,用“单音词为主”的意识把 它们分开。
(1)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周易·丰。消,消减。息,增长) (2)颠倒衣裳。 (诗·齐风·东方未明。衣,上衣。裳,下衣)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赵策。地,地方。方千里。纵横各千里。)
欧阳修指出了“打”的11个义项,用现代汉语 表示依次为:殴打、撞击、打制、制造、捕捞、 汲取、领取、张举、粘贴、丈量、擦拭。 到了现代汉语中,“打”的意义更加纷繁, 1996年出版的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共列出 其动词意义25个,介词意义1个,真可谓“触 事皆谓之打”了。
又如“负”是个多义词,古今都常用,仅《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如下意义: 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 罪。(用背部背)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承担) 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依仗) ④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
例①“知”,懂得;“道”,道理。 例②“消”,消减;“息”,增长。 例③“结婚”,结为亲家,指霍光之女嫁给 上官桀之子。
(二)复音词
时代越久远,汉语的复音词越少,而且使用 频率也越低。但复音词一直存在(起码自有 文字记录以来),而且日渐发展。我们现在 能看到的最早的汉语资料甲骨文里,就有一 些复音词,如人名、地名、六十甲子的名称 等。 复音词可分为两类:只含有一个语素的是单 纯复音词,含有两个以上语素的是合成复音 词。
5、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一 个双音词 古代汉语两个单音词的组合,有些表面上很 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但二者所指不同,不 能以今释古。如: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②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贾谊《鵩鸟 赋》) ③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 霍光 传》)
3、单音词的能产性
构词能力强
和与之有同义、近义、反义、类义、上下 义关系的单音语素构成复合词: 饥饿 始终 矛盾 妇女 以之为中心语素构成复合词
兵器 追逐
兵法 兵权 尖兵 甲兵 士兵 书信 书札 书简 书启 ☆
如:遠可構成 【遠人】【遠土】【遠大】【遠山】【遠支】 【遠日】【遠方】【遠心】【遠引】【遠世】 【遠古】【遠目】【遠民】【遠戎】【遠臣】 【遠戍】【遠至】【遠因】【遠年】【遠行】 【遠志】【遠見】【遠足】【遠近】【遠到】 【遠征】【遠門】【遠祖】【遠致】【遠略】 【遠望】【遠視】【遠景】【遙遠】【邊遠】 等雙音詞。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 “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 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 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吾 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 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 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 死,吾子勉之!”(《左传· 成公二年》)
(9)公较特征拜郎中。 (后汉书·张衡传。特,特地。征,征召。)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史记·项羽本纪。山东,崤山的东面,泛指秦 以外的六国或关中以东的地方。) (1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白居易琵琶行序。因,因而。为,作。) (12)以致天下怨谤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以,因而。致,招 来。)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 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 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 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 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 (shan55)蔽成丘。屠升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这一段选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共九 十七个词,其中单音词有九十五个,复音词 只有“麦场”、“耽耽”两个。
一 汉语词汇的发展
从词的数量上看,由少变多。在不断增加反映 现实生活新事物的新词的同时,也不断地有一 些词随着它所反映的事物的消亡而消亡,但是 添加的新词的数量地要多得多。 从词的语音形式上看,由单音词不断地向双音 词发展。 从词义上看,相当数量的词所反映的客观对象 经常处在变化当中,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以及新旧词义的交错 并存等几个方面。
复音词的分类
复音词
单纯词
合成词
联绵词
叠字 ↘↙ 重言词
叠词
复合 复音词
附加 复音词
单纯词就是单语素词,合成词就是多语素词。
1、单纯复音词
单纯复音词只包含一个语素,记录单纯复音 词的每个字都只起标志音节的作用,各自不 为义,不能拆开逐字解释,几个字作为一个 整体才能表示该词的意义。 单纯复音词又分为联绵词、音译外来词两种。 联绵词是汉语中固有的,音译外来词是通过 译音方式把其他民族语言的词吸收到汉语中 来的。
(二)一词多义现象非常突出 古汉语词汇里一词多义现象非常突出。 一是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二是各个 多义词包含的义项也都比较多。 现代汉语复音词虽然也有多义的,但这 样的复音词不多,而且这类复音词所包 含的义项也比古汉语多义词所包含的义 项少得多。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要注意古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 的特点,在分析词义时要仔细推敲,勤查工具书, 防止简单粗疏,牵强附会。例如: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 句中“立”和“看”都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词, 也都是多义词。关于“立”字的解释,居然出现了 “古人禀质瘦弱,三十才能站立”的解释。“看” 稍一疏忽,极易误作”看守”、“看一看”,其实 应该是“照料”的意思,字音读作k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