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综合检测(三)(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张家界一中月考)林则徐至广东禁烟时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
魏源则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这表明()A.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B.“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C.英国受制于中英贸易D.华夷观念被打破解析:选B。
林则徐至广东禁烟时仍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但魏源在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反映出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的长处,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故B项正确。
2.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解析:选A。
材料中魏源对西方人的评价,以及对西方人称呼由“夷”到“洋”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人态度的转变,这源于对西方了解的不断增多和深入。
3.李鸿章凭淮军实力日渐强盛。
一次,他在游孔林时说道:“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
”李鸿章这样评价孔子,其背景最可能是()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B.“中体西用”思潮兴起C.“托古改制”思想产生D.“尊孔复古”思潮泛滥解析:选B。
“师夷长技”思想萌发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李鸿章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故A项错误;据材料“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即“中体西用”思潮兴起,故B项正确;“托古改制”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故C项错误;“尊孔复古”思潮是袁世凯提出的,故D项错误。
4.“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解析:选D。
题干中“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这句话表明了此派的观点是认为对方只知道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知道西方强大的根本在于政治制度,这说明了此派别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要学习西方制度,这应出自维新派的主张。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5.(2019·洛阳高二期中)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的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因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
这说明()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参考价值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实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D.历史档案的史料价值高于回忆录解析:选C。
材料“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的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说明历史考证的严谨性,需要多方证据证实,故选C项。
6.(2019·肇庆高二期末)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
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
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
”这一规定表明清末教育改革() A.体现“中体西用”的理念B.依旧带有盲目排外色彩C.是戊戌变法的继续发展D.带有明显的专制烙印解析:选A。
从材料“若学堂不读经书……中国必不能立国矣。
”可以看出此章程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制订的,故选A项。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已经开办新式学堂,B项错误;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是戊戌变法的继续发展,C项错误;专制烙印材料看不出来,D项错误。
7.下表为广州某校高二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解析:选A。
观察表中各类书籍的变化,可知自然科技书籍比重逐渐下降,人文社会类逐渐增多,故选A项。
8.(2019·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两极化趋向。
正是这样一种看似歧异的矛盾格局,孕育和催生了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
这里说的“两极化趋势”指的是()A.军阀割据混战和文化异彩纷呈B.政治不断民主和经济发展迅速C.国家实力强大与对外交往扩大D.民众权利扩大和社会生活进步解析:选A。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在政治军事上是军阀割据混战,社会混乱,政治失序;文化方面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思潮汹涌澎湃,故A项正确。
9.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
这一潮流“新”在()A.首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B.是猛烈抨击封建思想文化的启蒙运动C.突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解析:选B。
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没有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真正、彻底地批判,而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这是不同于以前的新角度。
故选B项。
10.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主要作用是()A.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B.改变无病呻吟的文学状况C.抛弃传统的意识形态D.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础解析:选C。
“打倒孔家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1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的是() A.孙中山B.陈独秀C.李大钊D.毛泽东解析:选B。
回答此题要注意“谁将马克思主义由学术思想转变为社会改造的指导思想”。
根据所学,陈独秀积极推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创办刊物进行宣传,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等,故选B项。
12.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解析:选C。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即反映了某一时期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但有可能同时存在几种思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郑州高二期中)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
这种新陈代谢表现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于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
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中国社会从中世纪迈入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
……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病人心之肆落,吾不能忍也。
噬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政治之魔败,吾不能思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见法律之蹂躏,吾不能忍也;睹政党之争乱,吾不能忍也;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惧国命之分亡,吾不能忍也。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言论(1912年)(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具体说明洋务运动如何“异于传统”又“难于挣脱传统”。
并结合史实说明它如何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康有为发表此言论的原因。
“政治之魔败”“法律之蹂躏”刺激着先进知识分子又进行了什么探索?(13分)解析(1)第一小问“异于传统”,从近代工业、军事、教育等方面回答;“难于挣脱传统”立足封建制度回答;第二小问从经济、人才、近代化等方面回答。
(2)第一小问从传统文化、伦理、民族危机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思想、主张等角度分析;第三小问据时间回答。
答案:(1)“异于传统”: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开办近代一批新式学堂。
“难于挣脱传统”: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或答只学西方先进技术,不学西方先进制度、文化)。
说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对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观点:感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丧失,指责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政治的腐败,民族危机的加深。
原因:康有为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君主立宪、厌恶共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探索:新文化运动。
14.(2019·淮北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五四期间,当陈、胡高举“理性”大旗将国人从封建王国拉到“科学”“民主”家园中来的时候,却不自觉地偏离“理性”精神而走向偏激一途,刚走出“中国文化中心”的困境,即又跌入“西方文化中心”的陷阱。
“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口号和主张便是这种非“左”即右难题的直白写照。
这反映出特定时空条件下主体文化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崩溃所导致的民族文化走向上的偏离。
——摘编自薛其林《百年巨变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进路》你是否认同作者关于新文化运动走向的分析,请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你的理由。
(12分) 解析第一小问“表态”可选择认同,或者不认同。
第二小问理由,认同偏离,则理由必须放在特定时空之下,借助西方启蒙思想激发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激进派提出更为激进的利益要求;加上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全面否定儒家思想。
如果选择了不偏离,则理由在于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等运动失败后,向西方学习的继续深化;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继续探索;加上新文化运动并非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部否定,是传统文人治国平天下理念在新历史条件下的体现。
答案角度一。
认同特定的时空条件导致新文化运动走向上出现“偏离”。
从特定时空条件看,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辛亥革命未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借助西方启蒙思想激发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以挽救民族危亡;作为封建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迫使资产阶级激进主义分子采取矫枉过正的手段,以求彻底变革思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推动资产阶级激进主义分子提出更为激进的利益要求。
从内容看,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科学,全面否定儒家思想。
角度二。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新文化运动走向并未“偏离”。
从特定时空条件看,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等运动失败后,向西方学习的继续深化;是在民族危机加深情况下,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