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
学习目标:
1.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2.感受孔子与学生之间和谐的气氛。
★语言积累与速读感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周监于二代
B、盖十世希不失矣
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D、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克(克服)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回归)
B、郁郁乎文(完美)哉盖阙如(空缺,不作处理)也
C、而好犯上者,鲜(稀奇)矣有酒食,先生馔(吃喝)
D、食旨(美食)不甘钻燧改火,期(期限)可已矣
3.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
B、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
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请问其目
B、君子于其
所不知,盖阙如也
C、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D、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鲜矣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B、食旨不甘
C、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D、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6.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甚矣吾衰也
B、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C、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D、甚矣,汝之不惠二、阅读理解
二、结合文本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克己复礼”的。
★合作学习与问题探究★
探究: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
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
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反思学习与能力提升★
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4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
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
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
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
“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
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将奚(什么)先三年之丧,期(期限)已久矣
B、有是哉,子之迂(迂阔、迂腐)也旧谷既没(尽),新谷既升
C、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得当) 女(通“汝”,你)安,则为之
D、无所苟(如果)而已矣然后免(免除)于父母之怀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卫君待子为政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B、有是哉,子之迂也女安,则为之
C、君子于其所不知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D、名不正,则言不顺今女安,则为之
3.下列各项中无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必也正名乎
B、衣夫锦
C、子将奚先
D、有事,弟子服其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译文:
(2)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译文: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思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是子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二)12·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
(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
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
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
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四)“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中哪些词活用作动词?其意义与“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和“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中活用动词的相应词语
有什么不同?
★素材拓展与厚积薄发★
克己复礼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
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
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颜回又问:那麽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
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
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
“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
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
宋
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
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
展了。
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
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朱熹以及其他理学家的阐释,把“克己复礼”上升为某种普遍的哲理。
然而从《论语》中的记载看来,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
就不要去做。
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
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
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
孔子认
为:礼的本质是仁爱。
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麽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
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
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
这其实并不是什
麽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
明,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