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己复礼_课件1

克己复礼_课件1


课堂小结
礼治秩序 学人谈片 家长
孔子的逻辑 克己复礼 仁者见仁
百家争鸣
孝之大小 师旷失臣礼 曾子耘瓜
课堂作业
1.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 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 和行为准则。 (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 (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百家争鸣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 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 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 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 令曾晳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 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 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叟有子曰舜, 舜之事瞽叟,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 尝可得,小捶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叟不犯 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 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 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耶?杀天子之民,其 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 子而谢过。(《孔子家语六本》)
仁者见仁
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仁。《论语》常言仁, 欲识仁字意义,当通读《论语》全书而细参之。今试 粗举其要。仁即人群相处之大道,故孟子曰:“仁也 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然人道必本于人心, 故孟子又曰:“仁,人心也。”本于此心而有此道。 此心修养成德,所指极深极广。由其最先之心言,则 是人与人间之一种温情与善意。发于仁心,乃有仁道。 而此心实为人性所固有。其先发而可见者为孝弟,故 培养仁心当自孝弟始。孝弟之道,则贵能推广而成为 通行于人群之大道。有子此章,所指浅近,而实为孔 门教学之要义。(钱穆《论语新解》)
谢谢
仁者见仁
其次,这也说明孔子将实践外在礼制化作内心 欲求,融理欲于一体而成为情(人性,即仁)的具 体过程。“仁”不是自然人欲,也不是克制或消灭 这“人欲”的“天理”,而是约束自己(克己), 使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制(复礼),从而产生人 性情感(仁)。具体“约束”可以随时代社会环境 而变化、增删、损益,但人性(仁)须经人文(礼) 的培育,却普遍而必然。(李泽厚《论语今读》)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杨伯峻指出, 《管子·戒》“孝弟者,仁之祖也”和这句话是同样的意思。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它的基本含义,孔子说, 是“爱人”(《颜渊》12.22)。清代学者阮元专门讨论过 《论语》中的“仁”字(《揅经室集·〈论语〉论仁论》)。 《论语》中到底有多少“仁”字,他说是105个,其实是109 个。“仁”是什么意思?我用最简单的话讲就是拿人当人。 首先是拿自己当人,其次是拿别人当人。拿人不当人,是不 仁。(李零《丧家狗》)
克己复礼
导入新课
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 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 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 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 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 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 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 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 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颜渊问“克己复礼”有什么具体要求,孔子说“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圣经·旧约》有 摩西十诫,佛门也有八戒,儒门“四勿”也是一种戒,特点 是以礼为规矩。(李零《丧家狗》)
仁者见仁
克己以后,就恢复了“礼”的境界。“礼”不是现在 所谓的礼貌,“礼”是什么呢?《礼记》第一句话:“毋 不敬,俨若思。”就是说我们要随时随地很庄严,很诚敬。 这个“敬”并不是敬礼的敬,而是内心上对自己的慎重, 保持克己的自我诚敬的状态,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老僧 入定的样子,专心注意内心的修养。所谓礼,就是指这个 境界而言。从这里发展下来,所讲对人对事处处有礼,那 是礼仪了。《礼记》的这一句话,是讲天人合一的人生最 高境界。
“克己复礼”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 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然后那个礼的境界才叫 作仁。(南怀瑾《论语别裁》)
仁者见仁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 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仁者见仁
“仁”是孔学的根本范畴,是人性结构的理想。由“礼”归“仁”,是孔 子的创造性的理论贡献,我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已经讲过了。孔子通由 仁而开始塑造一个文化心理结构体,如说得耸人听闻一点,也就是在制造中国 人的心灵。所以我才说,孔学(或儒学)半是宗教,半是哲学。因为它虽然没 有人格神的上帝,但在塑造、形成、影响中国人的心灵上,与基督教在西方社 会并不相上下。而儒学之所以不是某种抽象的哲学理论、学说、思想,其要点 之一正在于它把思想直接诉诸情感,把某些基本理由、理论建立在情感心理的 根基上,总要求理智与情感交融,至今中国人仍然爱说“合乎情理”、“合情 合理”,便是它的表现。本章即如此。今日来读,应该甩开那些什么“犯上作 乱”等等过时的具体主张或要求,甩开那以为这样就能够使政治清明、天下太 平的幻想,而注意它的特征在于:把“人”或“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 即与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之上。好些动物也乳幼抚小,但幼小长大便离“家” 独立,不再复归,因此也很难说什么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孔学儒家教义的特征 之,从所谓“三年之丧”,到孟子和王船山所说“人禽之别”,首先强调的正 是这样一种“家庭”中子女对于父母的感情的自觉培育,以此作为“人性” 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把“家庭价值”( family value)置放在 人性情感的层次,来作为教育的根本内容。(李泽厚《论语今读》)
百家争鸣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 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 接,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 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 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 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 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 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 彫萃而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则不幸不顺 见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诗》曰:“孝子不 匮。”此之谓也。
百家争鸣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 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 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 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 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或曰:平公失君道,师旷失臣礼。夫非其行而诛其身,君 之于臣也;非其行则陈其言,善谏不听则远其身者,臣之于君 也。今师旷非平公之行,不陈人臣之谏,而行人主之诛,举琴 而亲其体,是逆上下之位而失人臣之礼也。夫为人臣者,君有 过则谏,谏不听则轻爵禄以待之,此人臣之礼义也。今师旷非 平公之过,举琴而亲其体,虽严父不加于子,而师旷行之于君, 此大逆之术也。臣行大逆,平公喜而听之,是失君道也。故平 公之迹不可明也,使人主过于听而不悟其失;师旷之行亦不可 明也,使奸臣袭极谏而饰弑君之道。不可谓两明,此为两过。 故曰:平公失君道,师旷亦失臣礼矣。(《韩非子·难一》)
仁者见仁
“孝弟”是古代家庭伦理的核心概念。“孝”是子事父, “弟”(同悌)是弟事兄,完全是男本位。孝字,从子从老 省,和考、老等字有关。老字像弯腰驼背的老人,加根拐杖 就是考字。古人把爸爸叫考,当儿子的要孝顺爸爸。爱老、 敬老、养老,这叫孝。孔子敬老,不光敬老头、老太太,他 对一切古老的东西都心存敬意。兄是哥哥,哥哥中的大哥, 是爸爸的合法继承人,未来的大家长,也很重要。当弟弟的, 在家要尊重哥哥,侍奉哥哥,特别是大哥,这叫弟。
目录
1
• 新课学习
2
• 课堂小结
3
• 课后作业
学人谈片
新课学习
1.《礼治秩序》——费孝通 (选自《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2.《家长》——李健吾 (节选自《李健吾散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孔子的逻辑》——鲍鹏山 (选自《天纵圣贤》,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仁者见仁
百家争鸣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 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 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 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 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 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 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 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 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 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 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荀子·子 道》)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仁者见仁
这又是《论语》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强调孔子中心思想 是“礼”的,常引此为据。但什么是“克己复礼”?什么是 “克己”?大有异说。此外,“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是“古 人所传,非仲尼所作”(王应麟《困学纪闻》)呢,还是孔子 对“仁”的解释?也说法不一。大抵前说(“古之传言”)较 确,符合“华夏礼制”的非酒神型的约束特征(见拙著《华夏 美学》)宋明理学则以“灭人欲”(克己)和“存天理”(复 礼)对此作心性哲学解。所谓“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 不坏于私欲……日月克己,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 而仁不可胜用矣”(朱注),将“礼”等同于“理”,将“己” 读作“人欲”。此说又大为后人诟病。其实,整个问题的关键 在于,“克己复礼”(有关行为)为什么是“仁”(有关心 理)?理学直接把“克己复礼”归结为道德克胜私欲的心性问 题,虽深入一层,却未免狭隘。视听言动,明明是有关行为举 止,即礼的“仪文”实践,礼及理(理性)正是通过这种种仪 文实践活动而非通过思辨、语言、心性追求而建立(就群体或 个体言均如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