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8高一上·杭州期中) “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句话可用于对以下哪一机构职权的比喻()A . 唐门下省B . 宋朝三司C . 明朝内阁D . 清朝军机处2. (2分) (2017高二上·东台月考) 北宋时期的儒学代表是()A . 程颢、朱熹B . 朱熹、王阳明C . 程颐、程颢D . 王阳明3. (2分) (2016高三上·河南期中) 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这说明()A . 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B . 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貌C .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D . 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4. (2分) (2017高二下·浙江月考)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英国制度有如下介绍:“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
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
”材料中的“巴厘满”是指()A . 首相B . 内阁C . 法院D . 议会5. (2分) (2019高一下·大丰期中) 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
清廷对议奏照准。
清廷支持这一议奏的目的是()A . 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B . 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C . 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D . 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6. (2分)(2016·遵义模拟)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
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
由此最能说明()A .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B .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C . 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继续抗日D .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7. (2分) (2018高一下·双峰开学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外交方针中,哪一条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立自主()A . “打扫千净屋子再请客”B . “一边倒”C . “另起炉灶”D .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8. (2分)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 . ①②B . ②③C . ③④D . ①④9. (2分) (2019高二上·定远月考)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列对他们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 . 从自然现象探寻世界本原B . 力图理性地认识人和世界C . 构建资产阶级政治蓝图D . 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10. (2分)“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
”“这一发现”是指()A . 蒸汽机的发明B . 电的发明C . 蒸汽轮船的发明D . 内燃机的发明11. (2分)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从()A . 机器制造业B . 造纸业C . 棉纺织业D . 交通业12. (2分)下表是《1951~1965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表》。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信息是()A .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B .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C .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D .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二、综合题 (共6题;共70分)13. (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
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
……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
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材料二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三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意思?(2)与上述思想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3)材料三中,里根政府进行“引人注目的改变”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改变”取得了哪些成效?14. (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约两千五百年前,普罗泰格拉喊出了一句影响西方至今的口号——他解释说:一阵风吹来,对于感觉冷的人是冷的,对于感觉不冷的人是不冷的。
这个哲学命题的意思是:个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
在西方,是率先把人放在万物中心位置的思想家。
这一光辉思想增强了人对自身力量的信心,冲击了万物皆由神决定的传统迷信思想。
但是,它不讲感觉来源于客观事物,否认感觉的客观标准,凭每个人的感觉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这是十足的主观唯心的感觉主义真理观。
——马执斌《关于中西人文精神的主客对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作者的观点。
15. (10分)(2016·河北模拟)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洛克认为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们的委托,“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他们就与社会的其余成员有不同的利益,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为防止权力集中而导致专制,必须对权力间的关系进行限制,国家的权力必须分立。
——摘编自石荔菠《洛克宪政思想的哲学分析》(1)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宪政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克宪政思想对英国民主政治的影响。
16. (15分) (2016高三下·保定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阿尔萨斯是法国最先进的纺织工业基地和发达的工矿业区,特别是洛林的铁矿,日后与鲁尔的煤矿联合起来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保证了德国钢铁生产国的地位,还直接影响到德国机械技术的确立。
同时,德国从法国得到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德国利用这笔巨款用于工业建设和加强军备。
材料二近代早期,德国在教育普及的程度居世界各国之首。
1821年设立以技术教育为主的柏林实业学校,各地纷纷设立中等技术教育学校。
政府还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还规定18岁以下青少年必须进补习学校学习。
德国大力发展工科大学,1898年,德国9所工科大学在校生超过万人。
在高等教育方面,教学与科研、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相结合以及倡导学术自由的原则,已成为高等教育办学的普遍模式。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潮中,德国不仅出现了威廉“伦琴、马克斯”普朗克等一批科学巨匠,而且还出现了一系列应用性的新技术成果。
苯胺染料、电动机制造等从理论到应用,德国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
1929年,德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落后于英法两国。
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宣布了“国民轿车”的概念:让每人都拥有自己的轿车。
在希特勒大力鼓励汽车生产的战略下,大部分汽车企业在纳粹统治经济中追求自主战略,适时调整自己的生产,赢得了战争时期的生存和发展。
德国长期以来实行严谨的工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一是建立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二是建立公正、客观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
既有效协调了本土企业间的竞争,又确保了“德国制造”的质量,还整体提升了“德国制造”的竞争力。
在德国制造业公司的营业额中,27%以上是来源于创新产品。
尖端技术产品的营业额中,7%以上用于研发。
经过几十年的锤炼,“德国制造”随着西门子、奔驰、宝马、阿迪达斯等品牌成了享誉全球的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
材料三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普法战争给法德两国经济发展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德国制造业实现世界领先的因素。
(3)综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就德国民族精神对国家发展的影响,谈谈你的认识。
17. (15分)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1)按照英国清教徒革命的发展进程将上述图像排序,并据此概述革命期间的政体变化。
(2)詹姆士一世和玛丽、威廉一世的权力一样吗?说明理由。
(3)为什么历史学家说图像是“可视的历史”?18. (10分)(2016·聊城模拟)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19世纪以来,土耳其的宗教教育和世俗教育是共存的。
这种状况是不符合民族主义者的世俗化要求的。
根据1924年通过的《教育统一法》,宗教学校被取消,所有的教育机构被教育部接管,公共教育完全成为世俗事务。
宗教教育则留给了家庭和乡村的神职人员。
宪法中关于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条款在1928年被取消,1930年和1933年,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宗教课程被取消。
20年代,初、中、高各级学校的结构和课程还是以19世纪的法国教育为样板。
1933年,伊斯坦布尔大学进行重组,在土耳其的很多城市还建立了新大学。
凯末儿时期土耳其的人口识字率从1927年的10.6℅提高到了1940年的22℅——刘云《凯末儿改革中的伊斯兰教》(1)根据材料,概括凯末儿时期土耳其教育改革的措施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