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1)物理诱变剂: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快中子;
• 电离辐射特点: 导致DNA断裂缺失,造成不可回复
•
的缺失突变。诱变效率高,但它可能
•
影响邻近基因的性能。
• 紫外线是常用的诱变剂。
•2)化学诱变剂:碱基类似物(5-BU)、脱氨剂(羟胺、
•
亚硝酸)、 嵌入剂(吖啶类)等。
• 特点:
•
碱基类似物:取代相应碱基进入DNA链,具有
盛入事先准备的无菌防水纸袋中,其上记录采土时间、 地点、植被情况等。 v 多点采土、混合分离,可以代表每一地块上的微生物分 布平均情况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二)增殖培养
v 含有目的菌较多的土样不需要富集培养 v 如果原有样品中目的菌含量低,可以人为地添加相应的
基质,培养使之以较其它微生物更快的速度生长繁殖, 从而提高它们在样品中的比例,便于分离。 v 富集培养的一般方法:采用有利于目的菌种而不利于无 关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条件,以达到使目的菌种在群体 中比例上升的目的。 v 例如碳源利用的控制,可选定糖,淀粉、纤维素,或 者石油等,以其中的一种为唯一碳源,那么只有利用这 一碳源的微生物才能大量正常生长,而其它微生物就可 能死亡或淘汰。这样对下阶段的纯种分离就会顺利得多。 v 一些有特定物质产生能力的菌种,不容易富集,只有通 过大量艰苦的工作筛选取得。
转导、原生质体融合、代谢调控和基因工程等较为
定向的育种方法。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2.1 自然选育 • 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然突变而
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叫做自然选育。 • 所谓自然突变就是指某些微生物在没有人工参与下所发生 的那些突变。一般认为引起自然突变有两个原因:即多因素低 剂量的诱变效应和互变异构效应。 • 菌种的自然突变往往有两种可能性:菌种衰退,生产性能下 降;代谢更加旺盛,生产性能提高。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2.2诱变育种 •2.2.l 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 ➢ 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突变,所谓突变是指 由于染色体和基因本身的变化而产生的遗传性状的变 异。 ➢突变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二大类。 • (1)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或DNA片断的缺失、易 位、逆位、重复等。 • (2)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结构中的某一部位发 生变化(又称点突变)。
• 拮抗菌的筛选—对峙培养: • 将病原指示菌与待测菌株 • 相对接种在平板上适温培 • 养,根据病原菌的生长情 • 况筛选出拮抗性菌株。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2)摇瓶发酵筛选:将待测菌株进行液体振荡培养,取
•
发酵滤液进行活力测定。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2、复筛:在初筛的基础上,进一步鉴定有希望菌株的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 根据突变发生的原因又可分为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 诱发突变是指用各种物理、化学因素人工诱发的基因突 变。诱变因素的种类很多,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大类, 见表2-1。经诱变处理后,微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和RNA 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二、分离思路
v 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 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 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
v 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 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
v 有了优良的菌种,还要有合适的工艺条件和合 理先进的设备与之配合。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3)组成型突变株的筛选 v 分批限量加入诱导物法,解除菌株对诱导物的依赖 v 交替培养法 (4)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v 抗生素抗性突变 v 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v 条件抗性突变 v 敏感突变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2.2.3 诱变育种工作中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A 选择好出发菌株 • 选好出发菌株对诱变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些微生物比较稳定,其遗传物质耐诱变剂的作用 强。如果用这种菌株于生产是很有益的,而用作出 发菌株则不适宜。 • 用作诱变的出发菌株必须对它的产量、形态、生 理等方面有相当了解。挑选出发菌株的标准是产量 高、对诱变剂的敏感性大、变异幅度广,再确定诱 变剂的使用及筛选条件。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某些细菌的富集条件
富集对象
接种菌样
好氧氨基酸氧化菌
土壤
好氧性芽孢杆菌 土壤,巴氏消毒
氨基酸发酵性梭菌 土壤,巴氏消毒
耐碱解尿素芽孢菌 土壤,巴氏消毒
厌氧八叠球菌
土壤
乳酸菌
植物体或牛奶
肠道细菌
土壤或污水
pH7.0
丙酸菌
干酪
醋酸菌
果实或生啤酒
添加营养物(g)
特殊培养条件
– – – 尿素50 葡萄糖20 葡萄糖20 葡萄糖20,CaCO320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三)培养分离
v 尽管通过增殖培养效果显著,但还是处于微生物 的混杂生长状态。因此还必须分离,纯化。在这— 步,增殖培养的选择性控制条件还应进一步应用, 而且控制得细一点,好一点。纯种分离的方法有划 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 稀释倒 • 平板法
•稀释分离 法
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产品 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度、最 适pH值、提取工艺等。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一)采样
1、采样对象 以采集土壤为主。一般园田土和耕作过的
沼泽土中,以细菌和放线菌为主,富含碳水 化合物的土壤和沼泽地中,酵母和霉菌较多, 如一些野果生长区和果园内。采样的对象也 可以是植物,腐败物品,某些水域等。
•三、新种分离与筛选的步骤
v 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 性。
v 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v 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
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 v 分离筛选: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目
的菌。 v 发酵性能测定: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特性包括形态、
2.2.2 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
1、出发菌株的选择 v 自然界直接分离到的野生型菌株 v 经历过生产条件考验的菌株 v 已经历多次育种处理的菌株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2、制备菌悬液 v 待处理的菌悬液应考虑微生物的生理状态、悬液的
均一性和环境条件; v 尽可能选择孢子或单倍体细胞作为诱变对象,避免
表型延迟。 v 表型延迟就是指某一突变在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五)毒性试验
v 自然界的一些微生物是在一定条件下产毒的,将 其作为生产菌种应当十分当心,尤其与食品工业有 关的菌种,更应慎重。据有的国家规定,微生物中 除啤酒酵母、脆壁酵母、黑曲霉、米曲霉和枯草杆 菌作为食用无须作毒性试验外,其他微生物作为食 用,均需通过两年以上的毒性试验。
• 平板 • 涂布法
•注意:必须要做多个浓度的稀释分离平板。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 划线分离法——平板划线法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四)筛 选
•分初筛、复筛。
•1、初筛:从分离得到的大量微生物中,将目标微生物
•
筛选出来的过程。
•一般采用平板筛选。
•常用的初选方法:
• 水解酶产生菌的筛选: • 将酶的作用底物加在培 • 养基中,接种后适温培 • 养,根据菌苔周围是否 • 产生水解圈筛选出水解 • 酶产生菌。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从自然界筛选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v 2、采样季节:以温度适中,雨量不多的秋初为好。 v 3、采土方式: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萨子除去
表土,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约10g,盛入清洁 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 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备查考。为了使土 样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尽少变化,宜将样品逐 步分批寄回,以便及时分离。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2020/12/10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本章主要内容
v 第一节 v 第二节 v 第三节 v 第四节
菌种的分离筛选 菌种选育 生产菌种的扩大培养 菌种的保藏与复壮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第一节 菌种的分离筛选
一、菌种的来源 v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
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v 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末端产物不能积累,因此末端产物的反馈调节作用被解除。 (2)抗反馈阻遏和抗反馈抑制突变菌株的筛选 v 调节基因或操纵基因发生突变,使产生的阻遏蛋白不能再和
终产物结合或结合后不能作用于已突变的操纵基因,因此不 再起反馈阻遏作用; v 编码酶的结构基因发生突变,使变构酶不再具有结合终产物 的能力但仍具有催化活性,从而解除了反馈抑制。 v 抗反馈突变株一般通过抗结构类似物突变的方法筛选。 v 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株中也可获得抗反馈突变株。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B 复合诱变因素的使用 • 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可利用各种物理、化学 诱变因素来处理菌种。对野生型菌株单诱变因素有 时也能取得好的效果,但对老菌种单一诱变因素重 复使用突变的效果不高,这时可利用复合因素来扩 大诱变幅度,提高诱变效果。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C 剂量选择 • 各种诱变因素有它们各自的诱变剂量单位,如 紫外线剂量单位用焦耳,x一射线剂量单位是库(仑) 每千克,中子剂量单位是戈。 • 化学诱变因素一般是以溶液浓度来计算剂量单 位的。对不同微生物使用的剂量是不同的,致死率 取决于诱变剂量,而致死率和变异率之间有一定关 系。因此可以用致死率作为选择适宜剂量的依据。
第二章微生物菌种选育
•D 变异菌株的筛选 • 诱变育种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获得高产变异 菌株。从经诱变的大量个体中挑选优良菌种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因为不同的菌种表现的变异形式是不同的, 从一个菌种的变异规律去发现那些与产量有关的特性, 并根据这些特性,分门别类地挑选一定数最的典型菌 株进行发酵和鉴定,以确定各种类型与产量之间的 关系。这样,可大大提高筛选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