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对当今中国影响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重要学派。
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
商鞅重法,申不害
重术,慎到重势。
到了战国末期,韩非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
法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当时是一种进步势力。
他们要
求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为地主经济的发展开辟
道路。
在思想上,以加强君权,实行法治为其基本主张。
法家思想又
叫黄老法家。
黄指黄帝,老指的是道家学说。
有人说“道法不分”,
这实际是说法家后世继承了道家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即因顺天时,尊
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
事情,主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战国时期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重要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
哲学体系。
法家思想同中国封建土地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相联系,是地
主阶级取代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理论表现。
在奴隶社会中,“礼”是奴
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
春秋以来,周礼逐步失去了原
有的威力,法家旧有的典章制度随之衰落。
为适应封建土地关系发
展的需要,奴隶主贵族中出现了一批改革家,如齐国的管仲、晋国的
郭偃、郑国的子产等人。
他们颁布法令与刑书,改革田赋制度,促进
封建化过程,成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思想先驱。
管仲和子产既强调
法制,又重视道德教化。
在哲学上,他们表述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观点,管仲及其后继者提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的观点,子产
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命题,承认自然界有其客观
的规律,反对天人感应的迷信观念。
战国初期,封建制在各诸侯
国相继建立,应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全面变革奴隶制的需要,产生
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学派。
这一学派的思想家在理论上各有特色,
在方策上亦各有别,但都主张以“法”治国。
韩非认为,法令应该"
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
齐国早期的法家代表管仲也说:"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他们积极主张通过变法来打破贵族统治,用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将最高权力集中于封建君主手中。
因此,
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公布法令,统一制度,奖励耕战,富国
强民。
法家在理论上提出了进化论和性恶论两个重要观点。
他
们认为"古今不一度",社会是不断演变向前发展的。
固守先王之道是
行不通的。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想使社会达到长治久安,
就必须加强法治。
但到了汉代,统治者们看到只用法家思想并没有使
秦王朝得到长治久安,严刑峻法,反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于是,
汉武帝改变策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把法家思想同儒家思想
等结合起来揉为一体,进行政治统治。
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效法。
法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实际需要,不尚空谈。
春秋战国几百
年的战乱,是法家导致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建立;封建制度经法家之手,在2000多年前就确立了郡县制,后来历代王朝大体上承袭了秦
代的制度,而秦制又是出自法家之手。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法家思
想犹如一股伏流,始终在发生着影响。
后世许许多多的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法家的变革精神。
纵观历史,在法家思想主导中国的时代,中华民族是外向的、进
取的、强大的,秦汉的辉煌就是明证;当儒家思想进入法家的肌体后,
中国社会逐渐变得中庸、保守,失去了原有的生机和活力。
儒家思想
主宰中国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了,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
德体系,也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德修养和教育体系,给国人以根深蒂固
的影响,它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但在当今世界,要想在风云变
幻的激烈竞争中确保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单靠儒家的德治是解决不了
实际问题的。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法制社会而不是“人治”社会。
从总的来看,法家思想体现了一种自然主义的世界观。
法家后世
继承了道家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即因顺天时,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
律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主张人和自然
和谐相处。
我们一直学习西方思想,但是西方的思想并不是强调的尊
重自然,而是强调征服自然、做自然的统治者,可以说它是反自然的,是将人类作为地球和自然的主人置于地球万物的对立面。
”这样的
一种自然观是非常可怕的,人类已经领受了上个世纪工业文明造成的
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已经达到令人触目惊
心的程度,使得西方人的环境意识也开始觉醒,开始逐步采取环保行动,修复满目疮痍的地球生态。
错已经错了,改也开始改过,但几乎
没有一个西方人认识到这是自己的文明基因存在着问题。
因此,我们
要筵席法家的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法家思想包含的内容还包括与时俱进的历史观,他们强调对现实的重视,在遇到问题是从实际出发,积极找寻新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寻求
经验主义。
韩非子认为,由于这些全新的情况产生的新问题,只能
用新的方法解决,只有蠢人才看不到事实的变化照常行事呢,而这类
蠢人是的确存在的。
在现代人看来,历史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众所周
知的。
但是在古代中国,和当时各派思想家相比较,这种看法实在是
一种革命的观点。
从法家的历史观里我们也应该吸取宝贵的精华——
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的发展和进取。
当今社会要积极的吸取法家思想中切实可行的思想,法家思想把
法作为度量衡,要法治不要人治。
这样更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使得
人人都生活在平等的社会中,商鞅认为“法是国之权衡也”;到韩非
子时,他进一步指出,法不单单是行为的标准,更是纠正不当行为的
建设性力量。
韩非子论证了社会的稳定要靠法治,不能靠人治,尧舜
那样聪慧仁德的君主是可遇不可求的。
所以只要一个国家确立了一整
套法律制度,以法来治国,用法律来约束人民,让他们自觉遵守,那
么这个国家只要一个中等人就可以治理好。
而人治社会的仁德是很难
把握,所以,“以法治国”比“以德治国”要简单得多,好操作得多。
在礼治社会里,贵族享有各种特权,守法只是庶民的事情。
法家认为
这是不公平的,法的不公平、不平等会让人产生不满,就会影响社会
的稳定,所以任何人都应该守法,就连君主也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
法家一直在贯彻公平执法的原则,甚至为了维护法的公平和公正不惜
以身殉法。
例如商鞅在治理秦国时,雷厉风行,公平无私。
惩罚,他
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也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就连秦孝
公的太子犯法了,也要依法处置。
在当今社会里,损公肥私和因私
害公的现象是常见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学习法家,应该建立健全
法律体系,加强对位高权重之人的监管力度,减少违法犯罪的事情发生,保证社会的公平,做到公私相分,以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为重,
不因为一己之私而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这是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
基本的品格,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