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一历史一.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1.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原因是()A. 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 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C.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D. 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2.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魏源B. 洪仁C. 林则徐D. 姚莹3.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 《瑷晖条约》B. 《南京条约》C. 《中俄北京条约》D. 《尼布楚条约》4. 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严重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内容是()A. 割让香港岛B. 协定关税C. 片面最惠国待遇D. 领事裁判权5.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A. 英国B. 俄国C. 美国D. 法国6. 判断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A. 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B. 战争的目的和性质都相同C. 中国都战败D. 战争发动者是英国或以英国为主7. 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首次被洗劫并焚毁是在()A.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8.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立即出兵北伐的主要目的是()A. 断绝清政府的财源B. 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C. 推翻清朝统治D. 摧毁清军的江北大营9.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 迫于形势,《资政新篇》未能实施B. 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C. 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D.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10.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是()A. 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路B. 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C. 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D. 启迪人们挣脱封建统治牢笼11.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A. 外商的企业中B. 洋务派的军事工业中C. 洋务派的民用工业中D. 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中12.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A. 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B.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C.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D. 早期维新派主张“与外人商战”13. 维新派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A. 是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B. 是否使用大机器生产C. 是否创办新式学堂D. 是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4. 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A. 强学会的成立B. 《定国是诏》的颁布C. “公车上书”D. 创办《时务报》15. 戊戌政变后,新政中得以保留的内容是()A. 提倡官民上书言事B. 开办京师大学堂C. 设立农工商总局D. 废除八股取士16. 戊戌变法运动重要的历史功绩在于()A. 促进了思想启蒙B.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 挽救了民族危机D.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17. 下列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反映了民族矛盾十分尖锐B. 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C. 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D. 易使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18.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是()A.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C.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因为()A.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B.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C. 各地反清起义迅速掀起高潮D. 革命有了全国性的统一政党的领导20.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其论战的焦点是()A.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B. 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C. 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D. 要不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1. 下列对三民主义评价不正确的是()A. 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主张B. 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C. 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的要求D. 是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质的革命纲领22. 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是()A. 萍浏醴起义B. 黄花岗起义C. 浙皖起义D. 镇南关起义23. 清王朝统治的结束,表明中国()A. 封建统治的结束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C. 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D. 君主立宪制度的破产24. 中华民国成立于()A. 1911年10月B. 1911年12月C. 1912年1月D. 1912年2月25. 引发“二次革命”的历史事件是()A. 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B. 袁世凯制造“宋教仁案”C.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D. 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26. 1915年底,在云南组织护国军通电讨袁,并宣布云南独立的是()A. 孙中山B. 黄兴C. 蔡锷D. 梁启超27. “实业救国”的思潮出现于()A. 鸦片战争后B. 甲午中日战争后C. 戊戌变法后D. 辛亥革命后28.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说明()A. 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B. 北洋军阀的势力不够强大C. 护国军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D. 中国适合资产阶级民主制度29. 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原因是()A. 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热情提高B.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C. 政府对民间办实业的奖励D. 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增加30.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B. 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C.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D. 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31. 下列对新文化运动前期指导思想的表述,完整的是()A. 达尔文进化论B. 自由平等思想C. 民主和科学思想D. 马克思主义32. 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的是()A. 陈独秀B. 李大钊C. 鲁迅D. 胡适33. 在中国,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A. 陈独秀B. 李大钊C. 蔡元培D. 胡适34.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A. 日本出兵山东,侵占我国领土B. 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C.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D.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35. 五四运动促使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流是()A. 宣传民主与科学B. 开展文学革命C. 彻底批判旧道德D. 传播马克思主义36.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A. 领导阶级不同B. 指导思想不同C. 所处时代不同D. 革命前途不同37. 中共“一大”确定党成立以后的中心工作是()A. 开展武装斗争,推翻军阀统治B.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C. 宣传马克思主义,唤醒中国民众D. 建立统一战线,壮大革命力量38. 中共三大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最大缺陷是()A. 没有提出建立独立的革命武装B. 没有提出建立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C. 在国共合作的形式上意见不统一D. 对统一战线的前途缺少考虑39.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时,中共认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A. 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B. 国民党建立了根据地和军队C. 国民党领袖孙中山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D. 孙中山领导国民党进行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40.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A. 反对民族压迫B. 反对封建统治C. 反对帝国主义D. 反对满洲贵族41. 新三民主义之所以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主要是因为()A. 它和中共的纲领完全一致B. 它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C. 它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D. 它是在中共帮助下制定的42. 实现国共合作,改组后的国民党包括()(1)工人阶级(2)农民阶级(3)城市小资产阶级(4)民族资产阶级(5)大地主大资产阶级A. (1)(2)(3)(4)(5)B. (1)(2)(3)(4)C. (1)(3)(4)(5)D. (3)(4)(5)43. 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 中共三大的召开B. 孙中山同意改组国民党C.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D. 广东国民政府的成立44.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不包括()A. 吴佩孚B. 孙传芳C. 段祺瑞D. 张作霖45. 北伐战争中,中国人民经过斗争收回的英租界是在()A. 南京、汉口B. 汉口、九江C. 九江、天津D. 九江、南京46.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中国共产党成立(2)戊戌变法(3)五四运动(4)辛亥革命A. (1)(2)(3)(4)B. (2)(4)(3)(1)C. (3)(2)(1)(4)D. (2)(1)(3)(4)47.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突出地表现为()A.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B. 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C. 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D.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48. 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A. 中山舰事件的发生B.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C. 整理党务案的发生D.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49. 大革命失败给中国共产党留下的最深刻的教训是()A. 必须建立并巩固统一战线B. 不能相信资产阶级C. 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和革命武装D. 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50. 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
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A.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B. 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C. 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D. 工农运动转入低潮二. 材料解析题(第1、2小题各8分,第3小题7分,共23分)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引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三由于鸦片价格高,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数不断增加,中国……大量白银开始流向国外。
道光七年至十年(1827—1830年)平均每年白银流出358万两;道光十二年至十四年(1831—1834年)平均每年白银流出548.2万两。
据统计,从嘉庆五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00—1895年)的95年中,流出的白银达22亿两。
引自《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请回答(1)分析材料一,说明从1799年到1839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此时中国和英国的社会状况如何?(2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你认为19世纪初期,在中英正当的贸易中两国各处于什么状况?(2分)鸦片走私在中英贸易中起了什么作用?(1分)(3)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认识?(2分)2. 阅读下列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
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