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高三复习 公开课
• 二、抗争到底。一个公平正义、和谐大同的社会,不会是一朝一夕就可 以建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知道“天堂不是一日建成的”,它需 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孜孜探索、不断改进、时 时提炼,这期间有曲折、有反复、有失败,更会充满诱惑、陷阱、迷茫、 流血与牺牲,但它最需要的是不屈不挠、坚忍不拔、抗争到底的无畏精神 与勇气。从中国的孔子到林则徐到孙中山,从美国的华盛顿到林肯到富兰 克林,他们都采用了这种抗争到底方式来改变那个黑暗的社会,对于他们 的理想孜孜以求、拼搏不息,可谓“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 表于后”。他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 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 观念的束缚,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 之路。
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
•
司马迁的生死抉择
• 《报任安书》让我们感受到了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在《史记》中, 司马迁用实践诠释了他的生死观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
• 如何应对不公的、污浊的、黑暗的社会,是亘古的话题。不同的人给出 的答案也不尽相同,采取的方式也千差万别。但不外乎以下几种:
• 一、如屈原,投江以死。当一个人经过不懈斗争而无力改变黑暗的社会 但又不想同流合污、还要保持皓皓之身时,随着人生理想的幻灭,那么, 他的选择往往如屈原一样“投江以死”,以消灭自己肉体的决绝方式作最 后的、无力的、无奈地抗争。虽然屈原深思高举的精神让万世景仰,这种 极端的方式虽然也是一种抗争,但却并不可取,他缺少了顽强拼搏的生命 张力与强度,缺乏坚忍卓绝的生命韧性与抗力,更加暗淡了斗争不息、至 死方休的血性与执着。
观点一:屈原是主角
观点二:渔父是主角
面对社会的黑暗,屈原始 终坚守着高洁的人格精神,宁 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 世同流合污。写渔父是为了衬 托屈原,两个人物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以此来凸现屈原崇高 的人格。
其一,文题是“ 渔父”; 其二,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 推移,随遇而安的隐士。他 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在 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 节操。他的形象令人仰慕。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举:全,整个 见:被
屈原回答说:“世上的人都肮脏(混浊)惟独我 干净(清白),大家都醉了惟独我清醒,因此被 流放。”
概括本段内容
屈原流放江潭 渔夫见而问故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 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凝滞:拘泥。今义:停止流动,不灵活。 于:被 淈:搅浑。
知识介绍
屈原,战国末期楚
国人,杰出的政治家 和爱国诗人。名平, 字原,丹阳(今湖北秭 归)人。屈原的作品计 有《离骚》、《天 问》、《九歌》(11篇)、 《九章》(9篇)、《招 魂》,凡23篇。
关于楚辞
• “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
宋玉、唐勒等)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又称“楚辞 体”、“骚体”。
司马迁以满腔的悲愤,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 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话”的原因,并表达了自己坚持要完成《史记》的 决心,也同时反映出司马迁的生死观。
• 其实《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生死观寻求表达的一种形式,如 果当时司马迁无需给友人任安写信,他也一定会用其他形式 来表达当时的思想感情。不过在我们看来,在司马迁看来, 书信都是再适当不过的形式。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了司 马迁的无辜之冤,愤激之情,生死观念,显示了他伟大的人 格。在司马迁遭受不人道的宫刑时,他可以选择以一死来求 得自己的清白,求得后人的赞誉。但他并没有选择死亡,在 人生的十字路口来了个急转弯。他想到了死去父亲的遗命, 要完成一部史书,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他忍辱负重,顶着巨 大的压力完成了《史记》。因为他懂得,人生可创造价值, 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 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 大,使生命“重于泰山”!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司马迁没有 被现实生活中的烦恼、苦闷、孤独、失落、绝望等而搅乱内 心深处的宁静。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不得不隐忍苟活 ,反之“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
后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侍》《书》
《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种性格,
这种口气上的矜夸与自负,就是当时那种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 当我再次翻开《报任安书》时,心中不禁默默替司马迁极不平,司马迁因 “李陵之祸”被判宫刑,可见他的遭遇如此悲惨,而面对同病相怜的友人,
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上的尘埃,
怎么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皓皓
洁白光亮
我宁可投入那湘江水中,葬身于鱼腹之中。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 的玷污呢?”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 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 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概括本段内容
渔夫诚心劝告屈原 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 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之:音节助词 新:刚刚 沐:洗头 浴:洗身 振:抖。 安:怎么。
以:用,让。
身之察察:定语后置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污浊。
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 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 创作的诗歌总集。
屈原代表作有
《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
《远游》《卜居》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和渔父谁是主角?
• 对于世事的认知,屈原与渔父是相同的,但如何应对那个污浊的社会, 所采取的方式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 、不公的、污浊的,那么如何在那个黑暗的社会生存、发展,如何应对那 个黑暗的社会,双方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屈原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 之汶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 尘埃”的以死抗争、拒不合作的方式,渔父却是“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 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的随波逐流甚或是同流合污 方式。正是这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展现了两种不同人生观的激烈冲突。 处世的方式体现了人生的态度,也导致了不同的人生结局:屈原的人生观 ,最终导致其抱恨投江、为万世所景仰,世俗的随波逐流甚或同流合污的 人生观,则汇聚成世俗的洪流滚滚向前,增加了无尽的悲剧与罪恶,保持 着人类社会的繁演。
•
宫刑是对人有肉体和精神上的打击,但这对于司马迁来说,不仅是
一个难以忍受的屈辱,更是一剂催化剂。若没有宫刑来打击司马迁,司马
迁或许不会成就出这样一番事业,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
活在逆境中,面对挫折与苦难,司马迁作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形成了
自己的生死观,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创作出伟大的巨著,完成了自己的心
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 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显示了屈原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 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 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 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 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 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 铺垫。
去:离开
不复与言:省略句
渔翁听了微笑起来,敲着他的船桨离开,一边走 一边唱:“沧浪的水啊清又清,可以洗一洗啊我 的头巾。沧浪的水啊浊又浊啊,可以洗一洗啊我 的双脚。”他离开了,不再与离去
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 屈原怎样的人格?
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 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 形象;
•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
的一本诗歌总集。
“楚辞”的特点 • 句子长短不一; • 形式灵活; • 多用语气词“兮”。
解题:
《渔父》:
1、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选自 《楚辞》。
2、渔父fǔ:渔翁,“父”同“甫”,古代对 老年男子的尊称。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鸿毛”。
•
古往今来,追问生死几乎是每一个哲人不断追寻的话题。孟子云:“
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
曰:“未知生,焉知死。”而《史记》作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著作,自然无法回避生死的问题,司马迁作为一位经历
磨练的史学家,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死观。
渔翁劝他说:“圣人不拘泥于外物,并能够随着世 道而变化。如果世上人人都浑浊了,你为什么不搅 混泥水推波助澜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 令放为?
餔:吃。
自令:令自,宾语前置,
歠:饮。
让自己、使自己。
醨:薄酒。
放:被流放。
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为:句末疑问语助。
今义:高高的举起。
愿。面对着对于自己生命的思考,司马迁的行为不输一个驰骋沙场、取得
战功的勇士!
•
读《渔父》有感
• 此文以对话问答的方式,表达了屈原的人生理想与人生观,充分展现 了世俗之人与伟人之间难以调和的人生观之冲突,集中体现了两种不同人 生观的激烈碰撞,使我对屈原与恶的不屈抗争的伟大人格与精神无限景仰 ,对世俗之人之“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的心态充满无奈与叹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