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介绍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介绍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介绍一.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简介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是在原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北京大学化学系是国立大学中成立最早的化学系,其前身是成立于 1910 年的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化学门。

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京师大学堂停办,后改名北京大学。

1913 年化学门重新招生, 1919 年改称化学系。

1952 年全国范围院系调整后的北大化学系是由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的化学系重组而成。

1995 年化学系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化学学院)。

2001 年原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并入化学学院。

目前,化学学院设有 5 个系:化学系、材料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和化学生物学系; 5 个研究所:无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拥有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5 个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

是国家教委遴选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2003 年底国家科技部批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与中科院化学所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2003 年 12 月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化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 197 人,其中中科院院士 7 人,长江特聘教授 14 人( 含国家核磁中心 2 人 ) ,教授 54 人,副教授 52 人。

有 26 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1 人与国外学者合作获得 B 类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2 人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资助,严纯华、席振峰、刘忠范教授为代表的研究集体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资助。

化学学院同时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基金委重大和重点项目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

获得过多项国家及部委级科研、教学奖励。

2000 年以来发表 SCI 收录研究论文每年都保持在 400 篇以上,且高水平的文章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学院具有优良的试验教学条件。

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四个基础科实验室、中级仪器实验室、综合化学实验室以及化学信息中心组成的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总面积为 3600 多平方米,实验室环境和仪器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基础教学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全院现拥有总价值 1 亿余元的各种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系统实验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证,已有 7 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2 人获中国优秀博士后奖。

化学学院在读本科生保持在 700 人左右,研究生 480 人左右,博士后 70 人左右。

从 2002 年开始,化学学院对本科生实行顾问导师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指导。

五年制研究生采取推荐免试和统考两种方式招生,硕士起点博士生学制为四年。

九十余年来,北大化学学院(系)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化学专业人才。

化学学院承办了《物理化学学报》和《大学化学》,并接受委托成立了“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

北大化学学院积极参加中国化学会所组织的各项活动。

重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以求共同进步。

目前化学学院正在向建设“国际化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教育和研究机构”的目标迈进,并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国化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化学学院各专业简介无机化学本学科依托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 , 主要围绕稀土化学和功能材料开展工作,研究内容涵盖物理无机化学与分子设计、固体无机化学、稀土分离化学及功能材料、配位化学和分子材料、团簇和纳米材料化学等领域。

本学科拥有徐光宪、黎乐民和黄春辉三位中科院院士,以及严纯华、高松两位长江特聘教授,有五位青年学者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优秀创新群体资助。

本专业现有博士生导师 18 人,主持了包括“ 973 ”、“ 863 ”和基金委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重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同时还承担了国家发改委的多项重大和重点稀土技术改造和生产流程设计项目。

本学科设备条件良好,拥有包括 X 射线粉末和单晶衍射仪 4 台、 FT-IR 和 FT-Raman 光谱仪多套、 UV-Vis 显微 Raman 光谱系统 (JY LabRam HR800) 、低温多功能磁测量系统 (MagLab 2000 和MPMS-XL5) 、扫描探针显微镜系统、纳秒激光光谱系统、激光散射粒度仪、功能薄膜材料制膜及器件制备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以及溶液和固相反应的高温、高压、微波、超声等多种合成条件。

近五年来,本学科在科研、教学和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优秀的成果,近五年来获得获得 2 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在历次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一,对我国无机化学、稀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研究方向如下表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化学科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高小霞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奠定了北京大学分析化学发展的基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多年建设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北大分析化学专业是我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并于 1987 、 2002 和 2007 年三次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重点学科。

多年来,北大分析化学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部分研究方向已经具备向国际一流水平发展的条件,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分析化学主干基础课于 2003 年被评为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结合国际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北大分析化学将研究重点调整为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新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分析化学问题,特别是生命分析中的新方法与新技术,该研究领域一直处在国内同类学科点的领先位置。

围绕生命科学中的分析化学这一研究重点, 20 多年来出色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一些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

近年来在分析化学学科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并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在化学或分析化学领域公认的权威学术刊物上,如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nal.Chem. 等。

这些工作发表以后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其中有五篇论文的单篇他引次数均超过了200 篇次。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绝大部分是在导师指导下由分析专业的研究生完成的。

近年来,北大分析化学学科在研究方向的调整、优秀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课程设置以及博士和博士后培养等各方面均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特别是年轻的学术带头人积极活跃在学术前沿,使北大分析化学充满活力。

目前的研究队伍中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 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1 人,教育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1 人,教育部新世纪学术带头人 1 人。

学术研究方向经过近年的调整已经集中在分析化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和主流方向上。

主要研究方向如下表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化学领域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北大的有机化学学科经过多年建设已有很好的基础,已经具备向国际一流水平发展的条件。

以邢其毅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 50 年代奠定了北大有机发展的基础,并在艰难的条件下和科学院的生物所及有机所合作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

北大有机化学专业是我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专业, 1987 、 2002 和 2007 年三次被国家教委(教育部)评为重点学科, 1992 年建立生物有机分子工程教委开放实验室 ( 现名为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北大有机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近年来,有机学科在研究方向、优秀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课程设置以及博士和博士后培养等各方面均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特别是年轻的学术带头人积极活跃在学术前沿,使北大有机化学充满活力。

目前的研究队伍中有长江学者 3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5 人,教育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1 人, 2006 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优秀创新群体资助。

学术研究方向经过近年的调整已经集中在有机化学研究的国际前沿和主流方向上 ( 主要研究方向见下表 ) 。

北大有机专业在基础研究的硬件设备方面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经大为改善,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缩小。

通过改善管理,设备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

例如我们在国内率先向研究生开放超导体核磁共振仪等分析测试仪器,极大地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目前有机专业的所有分析仪器均可以由研究生操作( 200 , 300 , 400 兆核磁共振仪,红外,气相色谱,高效液相,气质联用,旋光仪等)。

有机专业的学术活动十分的活跃,每年有多位国内外一流学者前来访问讲学,研究生有许多机会和这些学者直接交流。

同时,有机专业还组织研究生进行学术讲座,由每位研究生轮流归纳介绍学科的前沿领域。

北大有机近年在科研方面已取得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

在有机化学的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发表在化学或有机化学领域公认的最权威学术刊物上,如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J. Org. Chem. Org. Lett. 等。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这些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绝大部分是有机专业研究生与导师合作共同完成的。

有机专业的研究生毕业以后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近年来的毕业生大部分到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以及制药公司等继续科学研究。

北大有机专业培养的博士生已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综上所述,北大有机化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充满活力,是一个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如下表物理化学本学科依托于北京大学分子动态与稳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核磁中心,围绕物理化学领域的核心和前沿问题开展研究,涵盖了材料物理化学、纳米化学、生物物理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催化化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等六个主要方向。

本学科在历次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名列物理化学学科第一,拥有中科院院士二人(唐有祺教授和吴云东教授),长江特聘教授六名 ( 刘忠范、来鲁华、吴云东、刘文剑、金长文、夏斌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十名(刘忠范、来鲁华、王远、吴凯、黄建滨、齐利民、徐东升、吴云东、金长文、夏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二名(张锦、刘海超),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一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