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方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苏教版第十册第十五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一、教学目标设计【认知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能力目标】1 、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2 、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情感目标】1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喜爱音乐的情趣。
2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册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通过对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朗读、交流、体会,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和维也纳歌剧院、“金色大厅”在全世界的影响。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
三、教学对象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看电视节目,阅览报刊、杂志已了解了一些有关世界名城的知识;对现代音乐比较喜爱,在音乐课上欣赏过古典音乐,初步了解过一些有关古典音乐的知识。
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并已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上网搜索信息的能力。
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学生对维也纳与古典音乐的渊源知之甚少,对古典音乐的喜爱尚待进一步培养。
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具有人文的网络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音乐之都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教学策略: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图书室、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课前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
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初步掌握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我先教学课内知识,结合课文内容适当给学生讲解有关春联的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春联的声律美,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妙。
随后在熟读课文这个基础上,开始让学生交流从课外收集到的春联。
拓展到课外,不仅能较强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较为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交流前必定已经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寻找资料,学生在搜集资料、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教法设计:1 、强调个性化朗读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
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
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
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
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
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 、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要拓宽语文教育。
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
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
五、教学媒体设计《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教学中,课件中优美的古典音乐,精美的维也纳风光图片,好看的表现维也纳城市的影像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这座城市之中,学生们在其间快乐地畅游,接受着高雅艺术的熏陶,使他们身临其境,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维也纳全览:概括地介绍维也纳的总体面貌,让学生感受到维也纳的秀丽风光与音乐的渊源。
音乐家:提供了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萧邦、施特劳斯等著名音乐家的生平,在维也纳的经历及创作情况 , 让学生感悟维也纳给音乐家的成长创作带来的巨大影响。
城市装饰:提供维也纳城市中著名音乐家的雕像等图片,感受音乐之都的艺术氛围。
圆舞曲:提供古典音乐《春之声》,体会音乐是维也纳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盛大音乐会:通过新年音乐会盛况转播,使学生体会歌剧院对国内外观众和世界各国音乐家的吸引力。
国家歌剧院:通过录象、图片、文字资料介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历史,建筑特点、内部装饰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使学生真正认识音乐之都。
(以上设计则使学生能较快的把握课文结构与内容 ,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流动的音乐、美妙的画面中受到的熏陶,感受音乐之都的非凡魅力,激起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2 、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
1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
生:读课题。
师:维也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让我们来欣赏一些图片。
(课件出示带背景音乐的图片)(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
课堂伊始,通过播放《蓝色多瑙河》,让学生置身于音乐之中,跟着老师畅游音乐之都。
并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 、课件显示自学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将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3 、学生自学。
4 、师:请学生当老师,向大家发问,教师归纳问题。
(课件出示)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二、独立解决问题,抓住重点体会。
1 、根据上面问题再读课文,要求人人在书上找到答案。
2 、小组讨论。
3 、 ( 回答这四个问题,要引发学生争论:第六自然段是不是也在回答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
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
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4 、集体讨论,指导体会重点。
( 1 )第一个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a 、理解:“摇篮”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古典音乐的摇篮。
b 、指导朗读。
( 2 )第二个问题(课文第三自然段):a 、用“音乐装饰”这个词你是如何理解的?→维也纳人用了什么来装饰音乐之都?→“连……也……”说明了什么?→想象一下你还准备怎么装饰?→所有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音乐的氛围很浓)→你能读出来吗?b 、结合讨论教师利用课件播放维也纳风光(花坛、城市雕塑)。
,学生进行欣赏,感受这浓浓的音乐氛围。
c 、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从哪几方面写“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d 、再读课文,抓住“到处、就连……也……”等词语读出浓浓的音乐氛围。
( 3 )第三个问题(课文第四自然段):a 、第四自然段:“掺和”什么意思?b 、混合、混杂,音乐和花香混合在一起,既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又能给人以嗅觉上的美好享受。
→当你漫步街头,听,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响起来了,闻一闻,晚风中飘荡着花草的芬芳,此时此刻,你感觉怎样?请你带着轻快、舒畅的心情来读好这段话。
→看聚会时演奏的音乐图片。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和前面相同的均是在抓住重点词句后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背诵的训练。
叶老曾经说过“凡是技术的,没有不需要练的。
”我国的俗语: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在自主的读书活动后,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c 、练习感情朗读。
( 4 )第四个问题(课文第五六自然段):a 、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简洁的词语记下自己读某句或某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批注)b 、交流、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c 、歌剧院大——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
d 、歌剧院金碧辉煌——作者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练读。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剧院中浓浓的音乐氛围。
e 、课件出示歌剧院,欣赏小结:国家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璀璨的明珠,其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