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述哲学思维在管理中的作用

试述哲学思维在管理中的作用

哲学思维在管理中的作用
一、哲学与哲学思维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思维,是指在系统的哲学理论指导下人类通过哲学性质的思考。

利用哲学知识规律这种世界观、方法论对问题进行的思考。

二、哲学思维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时代,作为社会科学的哲学思维,对现代化发展的实际作用到底有多大?有多少?这大概谁也难以回答的问题。

但是谁也不能忽略了一种规律: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必将有力地指导伟大的实践。

如此看来哲学并非没有用,只不过是它的作用容易被人忽视而已。

反思哲学被人所忽视,大体有两大原因:第一,哲学社会科学自身作用的特点所致。

它的特点一是有远用而无近用,它的影响往往不是立竿见影式的,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反映出来。

二是有大用而无小用,它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的公共决策的影响,而不是对个人具体工作的影响。

三是有潜用而无明用,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先是在思想意识接受,继而才转化成个人的思维方式,再影响人的具体行为方式。

第二,社会环境影响所致。

战争或和平时期、计划或市场经济的不同环境,对社会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更容易左右人们的思想,人们更趋浮躁,判别事物价值的标准更直接、更具体。

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被忽视也就不奇怪了。

三、哲学思维运用的特征
哲学思维方法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

在改造世界时它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

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

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

第三,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

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

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的运用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哲学思维模式更有助于人形成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四、哲学在管理中的影响作用
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能,企业是管理的最大主体。

管理的核心问题体现在管理的过
程中,即对公平、公正、回应性、民主与效率等问题的正确解答。

而且,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管理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较长的时间。

哲学是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高层次的理论体系,它所关注和指涉的是各种知识领域中的深层理念,将管理建立在一种系统的哲学基础上,必然会产生一种成熟、稳健、科学的管理。

任何管理如果要产生长久的效果,管理者必然具备一套系统的哲学,只有管理者具备了这种基础,才可以形成真正成功、有效、持久的管理,国外成功企业之管理经验正说明了这一点,整个人类管理思想史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

真正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家,只有具有哲学思维的领导者或者说领导集休和领导机构才能开创一个组织的长久未来。

而企业在企业管理中也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项群体性的决策,应该是客观的、可行的,因此,必须符合社会各方面的客观实际情况,如果脱离实际,超越了现有的客观的条件,那怕是出发点再好,也很容易造成重大失误。

二是一分为二的原则。

在辩证法看来,任何社会性的决策都是有利有利弊的,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决策,关键在于要把握好决策的得与失、利与弊的“度”。

三是系统均衡的原则。

企业管理牵涉面广,最易犯的错误是顾此失彼,具体表现是解决了某方面的问题,却产生了另外的、甚至是更大的问题。

四是勇于创新的原则。

辩证法对事物都是放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去把握的,被列宁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对着奔流不息的河水,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世界万物和人类的社会实践永远处于变化之中,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得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就得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改革要有敢于冒风险的勇气,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从本能管理到科学管理
人类由聚居部族到城邦,最原始的管理,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供参考,主要依靠管理者的“悟性”和个人的地位与魅力。

那个时候,大凡优秀一些的管理者通常被视为圣人,他们是“上帝”或者“道”的化身,他们凭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开创了一些初始的管理理念,例如中国的“仁政”。

东周“百家争鸣”的时候,诸子开始总结前人的智慧,本能管理已经进入了尾声,开始进入另一个时期——经验管理时期。

当人类积累一定管理经验的时候,借鉴前人经验成为管理智慧的主要来源,在这个阶段,管理者一般都精通历史,从历史中找到管理的得失和方法,《资治通鉴》也就是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但是,经验管理容易厚古薄今,而且经验毕竟是前人的经验,不可直接使用。

更让人惋惜的是,中国的经验管理因循色彩和习惯都很浓重,以至于没有朝科学管理的方向发展。

科学管理源起于西方的企业管理,经过工业化的催动从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到今天为止,从泰勒到德鲁克,管理科学已经成了一门内容丰富、使用范围广泛的科学。

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构成了现代社会管理科学,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推进作用。

(二)、从科学管理向哲学化管理
科学管理思想是不是人类最好的管理理念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从中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的历史都看到这样的局限,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及以往的经济问题,印证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局限甚至失败。

首先,科学止于人性。

科学管理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原先的所说的科学层面的管理,其实都是单模块的“事”与“物”上的管理,如物流、财务、营销、生产、甚至人力资源的部分内容。

当管理上升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时,科学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其次,科学管理是分专业的,是以相对特定的领域和静止的环境为前提的。

科学管理系统,
大多是方法和工具,而研究这些具体的方法与工具之间的关系、研究更高层的规律,尤其是现代社会的人和事变化无常,确立组织的根本规律,就需要更高层次的思辨模式了,这就是管理哲学。

当人类管理进入真正的“人本”时期,进入整体思维时期,进入不是对具体表象而是对规律加以研用的状态,就是管理的哲学化开始。

管理的哲学化不是否定科学,相反,管理哲学化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的。

那么管理哲学研究什么呢,有人用企业文化来代替,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按照中国术语来说,管理哲学的内容起码应包括:立心、立制、立人,其中,立心为本。

立心,就是确立企业的基本精神、性格、价值取向、基本思路,包括企业在若干问题上的决策依据,如:稳定与发展,合作与竞争,知与行,个体与团体等。

这些问题与企业文化的理念部分有相似的地方,但不是绝对的相等。

立制,就是建立企业基本的运行模式与规则,尤其包括企业权利体系,这是企业运行的基础。

立人,在企业是培养团队,在个人则是安身、立命、智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