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导学案参考答案第二十六课1、《水经注〃江水》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瞿塘峡巫峡西陵峡2、quē zhàng xī xiāng sù bēn tuān yǎn xiào zhǔ zhuǎn3、(1)在(2)正午,中午半夜日光,这里指太阳(3)即使这里指飞奔的马快(4)顺流而下逆流而上(5)极高的山峰(6)早晨(7)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续接连。

引,延长。

4、(1)‚阙‛通‚缺‛,中断。

(2)‚转‛通‚啭‛,婉转发声。

5、(1)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也许(2)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略,古义:完全、全部。

今义:省略。

(4)至于,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襄,古义:漫上。

今义:帮助。

(5)良,古义:的确。

今义:良好。

6、(1)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2)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3)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4)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5)响:动词用作名词,回声。

(6)清、荣、峻、茂四个词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水清、木荣、山峻、草茂‛。

7、(1)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则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4)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趣味无穷。

8、(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9、(1)连绵不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0、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能体现长江三峡的特征,故作者将‚夏水‛臵于首位。

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11、总结上句内容,强调了猿啼的凄厉哀转,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现力。

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了一种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12、人物:屈原、杜甫、李白、刘备、王昭君故事:白帝城托孤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13、连山江流晶莹飞悬猿鸣宛转14、观察角度的变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仰视,俯仰之间,变化无穷;动静画面的结合:‚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绝巘多生怪柏‛是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一起一伏,曲尽其妙,一张一弛,扣人心弦;色彩的配合: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更有青山、花草,色彩鲜明。

15、寒、肃、凄、哀16、‚重岩叠嶂‛实际意思是‚重叠岩嶂‛,‚隐天蔽日‛实际意思是‚隐蔽天日‛。

17、略18、巫峡秀丽,是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西陵峡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19、(1)‚山如斧削‛、‚山峡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峙‛、‚两岸山势奇绝,连绵不断‛(2)各有各的姿态,秀丽富有诗意。

20、三峡的美景与传说交织在一起,使人产生许多美丽的遐想,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并突出三峡的人文景观。

21、(1)‚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巨浪为船头劈开,旋卷着,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荡开去。

江面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

‛从正面写出了水流之急;‚船上的同志指着岩上的一片乡镇告我:‘长江航船上很多领航人都出生在这儿……每只木船要想渡过青滩,都得请这儿的人引领过去。

’‛从侧面写出青滩水流之凶险。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2、略23、略24、湖南湖北云南海南25、(1)雪景(2)荷花(3)花影(4)菊花第二十七课答谢中书书1、陶弘景华阳隐居南朝梁山中宰相2、颓竞 yù3、(1)交相辉映(2)四季(3)消散(4)坠落(5)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6)参与,这里指欣赏。

4、(1)对偶(2)借代、对偶5、(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7、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描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有些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8、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9、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10、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1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12、(1)助词,的(2)动词,消散(3)动词,坠落名词,指潜在水中的鱼13、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14、(1)同样的(2)树枝(3)上下,表示大约的数量(4)奔马(5)争着向上15、(1)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3)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16、(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参考译文: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群山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漂漂荡荡。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

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犹如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满了苍翠的树木,看上去使人顿生寒意,这些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长,这些山峦仿佛互相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

像高飞到天上的鸢那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管理世俗之事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17、(1)③装订成册的著作(2)①写字;记录;书写(3)④书信(4)②字体(5)⑤文件18、参考示例:小河,少年。

青春年少洋溢在小河中间。

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甜美的情景。

记承天寺夜游1、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2、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kōng3、(1)想要,正要(2)高兴的样子(3)于是,就(4)原来是(5)共同,一起(6)清澈透明(7)考虑,想到(8)只是4、(1)yù参与,这里指欣赏(2)yǔ和、跟(3)yǔ共同,一起5、(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6、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②‚……盖竹柏影也‛——描写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7、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9、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10、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11、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12、(1)高兴的样子(2)只,只是13、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4、④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15、旷达(或:豁达)16、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7、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

18、(1)a、银钩玉钩 b、玉弓弓月 c、金饼金盆玉环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d、金兔桂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蟾兔(2)略19、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十八课1、《武林旧事》周密公瑾草窗南宋《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韵语》2、yǐn méng chōng 倏 gě qiú qióng 绮溯僦 lìn 履仞3、(1)用水淋洗(2)突然(3)微,一点(4)高(5)满(6)农历十六(7)当……时(8)踩(9)被去,往(10)刺着文采(11)逆流迎着潮水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12)江岸4、(1)外城姓(2)用水淋洗肥沃(3)名词,马动词,骑马举枪一种体育器材5、(1)被当作,作为算是(2)凭借而,连词(3)几乎,将近仅仅(4)景象看(5)气势阵势(6)本领能够(7)腾起翻腾6、(1)被动句,其中‚为……所‛表被动(2)判断句,‚也‛表判断(3)省略句,此句承上省略主语‚潮‛,译时补上(4)倒装句,‚万仞鲸波‛是定语后臵7、C8、(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3)如履平地(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9、作者是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作者先由远及近写潮来之状,运用比喻,写出潮水涌动的雄伟壮阔,然后写演兵之威,这是文章最精彩之笔。

作者生动的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上,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南宋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

作者又写弄潮儿高超的弄潮之技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勇猛;‚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

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