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根据测试大纲:
一、认知发展和教育
1、感觉: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①明确观察目的,提高观察效果;②制定观察计划,提高观察的条理性;③观察过程中要进行指导。
3、学生想象力的培养:①丰富小学生的表象;②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成年)。
二、情感、意志的发展和教育
三、个性发展和教育
3、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四、学习心理和教育
1、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产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的分类:
①按学习水平分(加涅):信号、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想、辨别、概念、规则、解决问题。
②按学习结果分(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③按教育目标分(布卢姆):知识、理解、使用、分析、综合、评价。
④二维分类法(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内容和原有的知识关系(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学生学习的特点: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
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
③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2、学习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类型:①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②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和间接远景性学习动机;
③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理论:强化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4、学习动机的培养:①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②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③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④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的师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①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②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③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④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有效的指导。
5、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的种类:①根据迁移的性质即影响效果分:正迁移、负迁移;
②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分: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③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④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⑤根据迁移的方向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促进迁移的教学:①精选材料;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④创设和使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⑤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6、知识直观的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7、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并达到熟练化程度的行为方式。
技能的种类: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8、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②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③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学生心理健康和教育
1、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①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③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和补充。
2、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①儿童多动综合症;②学习困难综合症;③儿童过度焦虑反应;④儿童厌学症;
⑤儿童强迫行为。
心理辅导:指学校中教育者对学生的一种协助,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
心理辅导目标: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①强化法;②代币奖励法;③行为塑造法;④示范法;⑤处罚法;⑥自我控制法。
六、教师心理
1、教师成长的阶段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
教师成长的途径: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②开展微格教学;③教学决策训练;④反思教学经验。
2、教师威信的形成:①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威信的发展:①巩固已获得的威信;②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发展低水平的威信为高水平的威信;③防止威信的下降和丧失;④提高威信的教育影响力。
3、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区别:
专家型教师的特征:①观察教学情境、处理问题的非理性倾向;②教学技能的完全自动化;③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新教师的特征:①理性化;②处理问题缺乏灵活性;③刻板依赖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