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列成语中源自晋楚争霸的是()A.问鼎中原B.纸上谈兵C.卧薪尝胆D.三顾茅庐2.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往前发展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有几位同学将我国境内出现的几类原始人进行了先后排列。
哪一位同学的排列符合这一规律()A.小明: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B.小芯:北京人、元谋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C.小华:北京人、元谋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D.小丽:元谋人、北京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3.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商鞅能雷厉风行的推进B.顺应历史的潮流C.秦朝封建经济的发展D.得到秦孝公的支持4.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锋,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以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5.下列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有关他们的传说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B.他们是否真实还需要考古证实C.有关他们的传说已经被证明是真实的历史D.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距今约五六千年前6.下列关于“好国君应该怎样作为”的表述,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代哪家思想()A.法家、道家B.法家、墨家C.儒家、墨家D.儒家、道家7.《礼记》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段文字反映出()A.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情况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情况C.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状况D.阶级社会中的状况8.“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A.封建制度B.社会的急剧变化C.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政策D.各学派阶立场的差别9.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主要是由于()A.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相权威胁皇权C.国家统一的需要 D.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10.周王朝崇尚礼治,对礼器的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等,而春秋时,楚庄王问周王的使者“鼎之小大轻重”;战国时,秦国直接“兴师临,而求九鼎”材料中的史实所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世袭制的加强B.分封制的瓦解C.统一趋势的加强D.铁农具的出现11.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A.经济技术方面探素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12.以下历史故事中,发生在有文字记载历史时期的是()A.三皇五帝B.大禹治水C.武王伐纣D.黄帝蚩尤的战争13.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推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 B.郡县制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14.下图是2016年5月中国邮政发行“二十四节气”(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特种邮票中的两张,这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耕织结合D.农商皆本15.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
根据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A.牧野大战B.晋楚争霸C.吴越争霸D.楚汉之争16.下列关于秦末农民大起义说法错误的是A.赋税沉重,徭役繁重激化了社会矛盾B.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C.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完胜刘邦,直抵咸阳D.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17.纪录片《文明》于2018年3月1日首播,作为中国古老文明代表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惊艳亮相。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B.夏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C.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D.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18.如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
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早期国家的产生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社会大变革的时代D.民族关系的发展19.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令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样,诸侯王的疆土越来越小,势力大为减弱,材料中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B.设立锦衣卫C.颁布推恩令D.实行行省制20.中国历代疆域的沿革是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下列四幅示意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图一、图三、图二、图四B.图四、图二、图一、图三C.图一、图三、图四、图二D.图四、图一、图二、图三21.暑假期间,小聪高兴地参观了陕西西安一处原始人类遗址,下图是他拍下的照片,据此你推断这个遗址应该是A.山顶洞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2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的流派(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23.下列对“文景之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劳动人民摆脱了剥削B.政治清明C.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D.人民生活安定24.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中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B.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C.统一趋势增强D.分封制彻底崩溃25.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B.禅让制C.县制D.中央集权制二、材料综合题26.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基础。
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农业生产设施的改进,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识读如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劳动工具?他们最早种植哪种粮食作物?他们主要生活在我国哪一区域?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时期农业的到迅速发展的主原因是什么?(2)图三水利工程位于哪一条江由谁主持修建?建成之后,对当地农业发展有何影响?(3)图四人物采取的哪些变法措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列举2条)(4)结合上述图片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27.材料论述题。
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行变法。
商鞅变法重视“耕战”……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但是,由于变法内容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改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
在途径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的主持者。
(2)围绕材料主题,任选以下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在你所选择的观点□里面打正确)观点一: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观点二: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2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材料二:材料三:一法度衡十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指谁?“六合”是指秦先后灭掉的哪六个国家?(2)根据材料二回答:秦始皇在地方上采取什么措施?这项措施有什么影响?(3)材料三中包含了秦始皇大一统的哪些措施?(4)学以致用。
在河南郑州黄河岸边的炎黄广场,有万众瞩目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塑像高106米,单眼长3米多,鼻高8米,以山为体,山人合一,浑然天成。
塑像左侧为,广额淳朴,智慧慈爱;下面为黄帝,威武刚强,气宇轩昂。
同学们,今天我们建造炎帝和黄帝的巨型塑像有什么意义呢?请以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50的小论文。
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联系现实,文笔流畅,条例清晰。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暴虐,之子而亡。
”——《贞观政要》卷八材料二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
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
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
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
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毛泽东选集》材料三时下,我们对秦始皇是少骂一些,还是少赞一些?从历史学上来说,这不是个问题,只要把史实考证清楚,当赞处则赞,当骂处则骂就是了。
……但从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以为还是少赞些为好。
因为,我们要建设先进文化,就必须与韩非、秦始皇的那一套专制主义政治文化彻底决裂。
所以,我说对秦始皇要少赞。
——2007年第6期《随笔》(1)材料一中,唐太宗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毛泽东认为秦始皇的历史贡献是什么?(3)材料三中作者少赞秦始皇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所学史实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的相关知识点。
根据所学知识,问鼎中原源于晋楚争霸的楚庄王,纸上谈兵源于战国的长平之战,卧薪尝胆源于春秋的吴越争霸,三顾茅庐源于刘备三请诸葛亮。
分析选项可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2.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元谋人是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原始人,北京人是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的原始人,河姆渡居民生活在七千年前的长江流域,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由此可知,排列顺序正确的是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是不正确的,排除;故选A。
3.B解析: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向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的潮流,ACD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解析:C【解析】依据题干史料可知,曹氏被周武王“封之于陶丘”,是周武王分封的对象,因此其姓氏来源与分封制有关,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