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审计学原理课件(ppt 99页)(3)
审计学原理课件(ppt 99页)(3)
第五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审计产生的原因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二、审计产生的社会基础
(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审计的最初形 态是:官厅审计即国家审计。
(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审计的形态是:民间 审计。
(3)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在政府内部实行中央、地方各级政府的分 层管理时所形成的 审计形态是:内部审计。
【讲授新课】
一、审计的涵义: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 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 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 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的经 济监督活动。
本概念揭示了四项内容:
①审计的主体:专职机构和人员;
②审计的客体:被审计单位;
教学重点:正确利用各种审计的技术方法开展审计
业务。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利用各种审计的技术方法开
展审计业务。 教学时数:2节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审计的分类 一、审计的基本分类
(1)按审计主体不同分 1、国家审计 2、内部审计 3、民间审计
(2)按审计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分 1、财政财务审计 2、财经法纪审计 3、经济效益审计 4、经济责任审计
第二节 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一、审计与会计的联系
1、两者起源密切相关
2、两者彼此渗透、融会
3、两者目的最终一致
二、审计与会计的区别
1、产生的基础不同(审计的产生是基于经济基 础监督的需要;而会计的产生是基于经济管理的 需要。)
2、职能不同(审计的职能是监督、鉴证和评价; 会计的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3、方法不同(会计的核算方法有:设置会计科 目、复式记账等;审计的方法有:检查、审阅 等)。
(3)按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分 1、外部审计 2、内部审计
二、审计的其他分类 (1)按审计范围分 1、全部审计 2、局部审计 3、专项审计
(2)按审计实施时间分 1、事前审计 2、事中审计 3、事后审计
(3)按审计执行地点分 1、就地审计 2、送达审计
(4)按审计动机分 1、强制审计 2、任意审计
(5)按是否通知被审计单位分 1、预告审计 2、突击审计
第四节 审计的职能、作用与任务 一、审计的职能
是指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它不以人 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所 具备的能力。 1、经济监督职能—是审计最基本的职能。 2、经济评价职能 3、经济鉴证职能—突出地表现在民间审计中。 二、审计的作用 1、制约性作用 2、促进性作用 三、审计的任务(略)
③审计的对象: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 济活动;
④审计的实施:(审计的依据、审计的目标、审计的职能、 审计的目的和审计的性质)。
二、审计关系人 是指构成一项审计活动的相互有责任关系的三方面
的当事人。 1、审计人 2、被审计人 3、审计委托人 注:只有由三方面关系人构成的关系,才是审计关系。 三、审计的基本特征 1、独立性(机构独立、人员独立、工作独立、经济独 立)。 2、权威性(法律赋予的权威、自身工作树立的权威) 3、公正性
3、详查法(第34页) 4、抽查法(第35页) (注:财经法纪不宜采用抽查法) 5、审阅法(第36页) 6、核对法(第37页)
①证证核对 ②账证核对 ③账账核对 ④账单核对 ⑤账表核对 ⑥表表核对 △审阅法与核对法要同时结合运用,不能截然分开。
7、查询法(第40页) ①询问法
②函证法(肯定式和否定式函证法)
8、分析法 (2)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1、盘存法 △现金和贵重的原材料,应采用突击性盘点;固定
资产、大宗的原材料及产成品,应采用抽查性盘 点。
2、调节法 △在实际工作中,调节法通常应用于银行存款余额
增城电大 张炬堂
第一章 总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的工作和
任务;
(2)掌握审计的定义、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3)理解和掌握审计的对象和目的、审计的
职能和作用。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对审计与会计的区别,拓 宽学生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审计与会计的关系,激发学生
4、工作程序不同
会计的工作程序: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 段→报告阶段 第三节 审计的对象和目的
一、审计的对象: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 支状况及有关经济活动以及作为提供这些经济活 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
与审计对象有关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审计的方法 一、审计方法的选用要求
1、必须服从于审计目标。 2、必须服从于审计方式。 3、必须适应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二、审计的技术方法 (1)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1、顺查法(以审查会计资料为例) 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2、逆查法 会计报表→会计账簿→记账凭证→原始凭证
1、审计的主体:是指审计的专门机构和人员, 即审计监督的执行者。
2、审计的客体:是指接受审查、监督与评价的 被审计单位。
3、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指财政、财务收支 及有关的经济活动。 4、审计所依据的信息载体:是指形成审计证据 的各种凭证、账簿、报表以及电子计算机的磁带、 磁盘等。 二、审计的目的
是指审计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1、维护财经法纪 2、改善经营管理 3、提高经济效益 4、促进廉政建设 5、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 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 教学重点:(1)审计的涵义;
• (2)审计对象和目的: • (3)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 教学难点:(1)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2)审计的职能。 教学时数:2节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审计的概念 【导入新课】 问题的提出:(1)审计的执行者是谁?
(2)审查谁? (3)审查的内容? (4)怎样审查?
第二章 审计的分类与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审计方法 的意义及选用要求; (2)理解审计方法的涵义; (3)掌握审计的基本分类和其他分类; (4)熟练掌握审计的技术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审计的各种方法,并 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技术方法 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忠于职 守、奉公办事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