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籍校勘中的形讹与借字辨析

古籍校勘中的形讹与借字辨析

古籍校勘中的形讹与借字辨析谈莉(《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四期)【内容提要】古书用字相当复杂,流传至今又难免存在讹误。

在古籍整理过程中,我们很有必要把握汉字的形体演变和语音的古今差异,将通假字以及因避讳而导致的字形替代等文字借用现象与字形错讹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阅读和校勘古籍。

【关键词】古籍校勘形讹古音通假避讳字形替代辨正古书中的讹字是古籍校勘的重要内容。

而古书中的用字现象又相当复杂,尤其有大量的借字,包括常说的通假字,以及书写者出于各种原因有意识地使用的临时代用字。

汉字的形体演变和语音的古今差异都是非常复杂的,因此要判断是作者借字而用还是后人传抄致误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因不明借字而导致形讹也是常有的现象,《战国策·赵策》:“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其中“揖”《史记·赵世家》则作“胥”。

“胥”通“须”,意为“等待”,可见“揖”当是“胥”字传写之误。

看来在古籍校勘中分清讹字和借字是很有必要的。

一古书中的错讹多种多样,首先表现为字形的讹误。

典籍中存在的形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形似而误。

洪迈《容斋四笔》卷二谈“抄传文书之误”云:“周益公以《苏魏公集》付太平州镂版,亦先为勘校。

其所作《东山长老语录序》云:…侧定政宗,无用所以为用;因蹄得兔,忘言而后可言。

‟以上一句不明白,又与下不对,折简来问。

予忆《庄子》曰:…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尔!然而厕足而垫之致黄泉,知无用而后可以言用矣。

‟始验…侧定政宗‟当是…厕足致泉‟,正与下文相应,四字皆误也。

因记曾纮所书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云:…形夭无(無)千岁(歲),猛志固常在。

‟疑上下文义若不贯,遂取《山海经》参校,则云:…刑天,兽名也,口中好衔干戚而舞。

‟乃知是…刑天舞干戚‟,故与下句相应,五字皆讹。

”(二)字形离合。

例如《战国策·秦策》中有这样一段: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

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宜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

”王念孙认为,既云义渠之事已,则义渠之事急,为追叙过去之词,何得冠以“今者”二字?“今者”二字,形合而似“会(會)”,一字而离为二字之讹也。

①《史记·范雎传》正作“会义渠之事急”。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云:“古书亦有二字误合为一字者,《左传·襄公九年》:…闰月戊寅,济于阴阪。

‟杜注曰:…长历推之,此年无闰月。

闰月当为门五日,五字上与门合为闰,则后学自然转日为月。

‟……是古人作字,但取疏密相间,经典传写遂并为一字矣。

”又如《战国策·赵策》中的人名“触詟”,在《史记·赵世家》及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策》中均作“触龙”,可证“触詟”应是“触龙言”之误。

(三)妄改古书。

后人遇旧本不可解者,往往臆改之,使文从字顺。

顾亭林《日知录》云:“山东人刻《金石录》,于李易安后序…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不知…壮月(八月)‟之出于《尔雅》,而改为…牡丹‟。

凡万历以来所刻之书,多牡丹之类也。

”黄侃说:“凡轻改古籍者,非愚则妄。

”②鄙浅之人,妄改古书,文义必有乖谬,然犹可推究其误;若出通人臆改,文义甚安,反失古书原貌。

《荀子·非相篇》:“传者久则论略,近者论详。

”两“论”字皆“俞”字之误。

③俞读为愈,古字通用。

《韩诗外传》正作“久则愈略,近者愈详”,可证也。

“俞”字误为“仑(侖)”,校者又误改作“论(論)”,这便是因误字而改动古书。

妄改古书会使古籍面目全非,给古籍整理和校勘带来极大困难。

二我国的校勘之学远在春秋时代就开始了。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其实也就是对古籍进行校勘和整理。

他的学生子夏也长于校勘。

《吕氏春秋·察传》记载: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很明显,子夏指出“三豕”是“己亥”之误,就是校改讹字。

古书中有些形讹因其错误明显,较为容易辨别,但更多的时候,还要从各个方面入手综合辨析,才能最终确定形讹的存在及其原因。

(一)把握古文字字形及其形体演变。

《荀子·成相篇》:“契玄王,生昭明。

居于砥石迁于商。

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

”《史记·殷本纪》:“主壬卒,子主癸立。

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

”皆以成汤为天乙。

近人罗振玉据甲骨文以辨之,以为“天乙”乃“大乙”之讹也。

因为“天”与“大”形近易讹,故“大戊”《卜辞》中亦作“天戊”④。

以殷初诸王大丁、大甲、大戊例之,则“天乙”为“大乙”之讹,殆无可疑。

⑤(二)注意字词意义。

《说文》:“琼,赤玉也。

”但世人咏白雪多用之。

晋·谢惠连《雪赋》:“林挺琼树。

”陈·张正见《应衡阳王教咏雪》诗:“睢阳生玉树,云梦起琼田。

”隋·王衡《玩雪》诗:“璧台如始构,琼树似新栽。

”韩愈《咏雪赠张籍》诗:“真是屑琼瑰。

”如果琼是赤玉,古人写诗作赋怎会如此用之不审!《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自为琼弁。

”《注》:“琼,玉之别名。

”《汉书·扬雄传》:“精琼靡与秋菊兮。

”应劭注“琼”:“玉之华也。

”皆不作赤玉解。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赤”为“亦”⑥,“赤”与“亦”字形相涉,《说文》之前的《毛诗传》屡言“琼,玉之美者”,故段氏易“赤”为“亦”,自与《诗传》之旨暗合。

(三)熟悉字词用法。

《老子》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古所谓兵者,皆指五兵而言,故曰“兵者不祥之器”,若自用兵者言之,则但可谓之不祥,而不可谓之不祥之器。

看来“佳”当作“隹”,字之误也。

“隹”,古“唯”字也,唯兵为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

上言“夫唯”,下言“故”,文义正相承也。

⑦《老子》八章云:“夫唯不争,故无允。

”十五章:“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又云:“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二十二章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皆其证也。

(四)分析诗文用韵。

朱熹注本《诗经集传》和阮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中《周南·汉广》首章均为:“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其中“息”为入声职部字,而“休、求”均为平声幽部字,理当押韵。

且此章中“不可求思”、“不可泳思”、“不可方思”均以“思”为语辞,“息”、“思”形体极为相似,“不可休息”实为“不可休思”。

《韩诗外传》卷一即作“思”字。

(五)细审上下文语意。

《北齐书·魏收传》:“魏太常刘芳孙女,中师郎崔肇师女,夫家坐事,帝并赐收为妻,时人比之贾充置左右夫人。

然无子,后病甚,恐身后嫡媵不平,乃杀二姬。

及疾瘳追忆,作《离怀赋》以申意。

”其中“乃杀二姬”《三朝本》、《百衲本》、《汲古阁本》、《金陵局本》均作“杀”,然而既曰“恐身后嫡媵不平”,又曰“及疾瘳追忆,作《离怀赋》以申意。

”似魏收之于二姬念念不忘,怎能言“杀”?南、北监本及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则作“放”,《北史·刘芳传》附芳孙《刘逖传》谓:“其姊为任氏妇,没入官,敕以赐魏收。

”与《北齐书》合。

又云:“逖姊魏家者,收时已放出,逖因次欲嫁之。

”正作“放”,乃知“杀(殺)”字为形近之讹。

(六)寻找相关资料作为旁证。

从上述例证可知,判断古书字形是否有误,往往需要相关资料加以证明。

对于妄改古书造成的错误,更是需要求他书以校本书,迹引文而勘原文,广征博采,虽然用力较劳,而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

陈垣《元典章校补例释》第四十三《校法四例》中说道:“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史记·殷本纪》:“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段若膺曰:“炮烙本作炮格。

江邻几《杂志》引陈叔和云:…《汉书》作炮格。

‟《索隐》引邹诞生云:…为铜格,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

‟《吕氏春秋·过礼篇》云:…肉圃为格。

‟高氏注:…格以铜为之,布火其下,以人置上,人烂坠火而死。

‟《列女传》所说亦相类,是其为…格‟显然,而不但以燔灼为义。

今诸书皆为后人改作炮烙矣。

”王念孙也认为如此,并且补充道⑧:《韩子·喻老篇》曰:“纣为肉圃,设炮格,登糟邱,临酒池。

”肉圃、炮格、糟邱、酒池皆相对为文。

今改炮格为炮烙,则文不相对矣。

《难势篇》又云:“桀、纣为高台、深池以尽民力,为炮格以伤民性。

”言设言为,则必有所设所为之物,今改炮格为炮烙,则不知为何物矣。

三辨别形讹的同时,我们会遇到许多古书中的借字,其中最常见的是通假现象。

一个通假字甚至在不同的典籍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本字,例如“归”字,本义为“女子出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但在“归孔子豚”(《论语·阳货》)中“归”通“馈”,表示“赠送”;在“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

”(《战国策·秦策》)中“归”通“愧”,表示“羞愧”。

不过,古书中出现的形讹是多种多样的,古音通假却有着明确的原则。

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一)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部都相同。

《庄子·秋水》:“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其中“辩”通“辨”是因为“辩”、“辨”古音同属並母元部。

(二)借字和本字的声母相同,韵部相近。

《诗经·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其中“亡”通“无”是因为“亡”为明母阳部字,“无”为明母鱼部字。

(三)借字和本字的韵部相同,声母相近。

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

”其中“被”通“披”是因为“被”为並母歌部字,“披”为滂母歌部字。

(四)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部都相近。

《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其中“阙”通“掘”是因为“阙”为溪母月部字,“掘”为群母物部字。

可见,借字和本字多为同音字,至少是声音十分相近的字。

无论同音通假还是近音通假,阅读时都必须打破文字字形的束缚,做到“因声求义”。

例如《左传·昭公元年》:“不靖其能,其谁从之。

”杜预注:“安靖贤能,则众附从”。

王引之不同意杜预对“靖”字的解释,根据上下文的意义断定“靖与赏意当相近”,“有表章风劝之义”,“当读为旌”。

王引之为什么敢于断定“靖”就是“旌”呢?这是因为“以六书之例求之,靖从青声,青从生声,旌亦从生声。

故旌字得通作靖。

”也就是说,王引之是根据古音通假的原则来判断的,“靖”和“旌”同在耕部,声母也很相近,“靖”是从母字,“旌”是精母字。

通假现象常见于古书,但后人未必非常清楚。

《管子·大匡》记载公子纠之傅召忽对管仲说:“虽得天下吾不生也,兄与我齐国之政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