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73809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73809

-150-100-5050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1、比例环节可知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一个常数:当Kp 分别为0.5,1,2时,输入幅值为1.84的正向阶跃信号,理论上依次输出幅值为0.92,1.84,3.68的反向阶跃信号。

实验中,输出信号依次为幅值为0.94,1.88,3.70的反向阶跃信号, 相对误差分别为1.8%,2.2%,0.2%.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实际输出满足理论值。

2、 积分环节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1)T=0.1(0.033)时,C=1μf (0.33μf ),利用MATLAB ,模拟阶跃信号输入下的输出信号如图: T=0.1T=0.033与实验测得波形比较可知,实际与理论值较为吻合,理论上T=0.033时的波形斜率近似为T=0.1时的三倍,实际上为8/2.6=3.08,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满足理论条件。

3、 惯性环节if i o R RU U -=TS1CS R 1Z Z U U i i f i 0-=-=-=1520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K = R f /R 1,T = R f C,(1) 保持K = R f /R 1 = 1不变,观测T = 0.1秒,0.01秒(既R 1 = 100K,C = 1μf ,0.1μf )时的输出波形。

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理论波形如下: T=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T=0.01时t s (5%)理论值为30ms,实际测得t s =40ms 相对误差为:(40-30)/30=33.3%由于ts 较小,所以读数时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2) 保持T = R f C = 0.1s 不变,分别观测K = 1,2时的输出波形。

K=1时波形即为(1)中T0.1时波形K=2时,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如下结果: t s(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 读数误差较大K 理论值为2,实验值4.30/2.28,1TS K)s (R )s (C +-=相对误差为(2-4.30/2.28)/2=5.7% 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4、 二阶振荡环节令R 3 = R 1,C 2 = C 11KTSS T 1)s (R )s (C 22++=T = R 1C 1,K = R 2/R 1n ω= 1/T = 1/R 1C 1ξ= 1/2K = R 1/2R 2(1) 取R 1 = R 3 = 100K,C 1 = C 2 = 1μf 既令T = 0.1秒,调节R 2分别置阻尼 比ξ= 0.1,0.5,1○1R2=500k,ξ=0.1时, n ω=10;matlab 仿真结果如下:超调量M p 理论值为e^(-ξ*π/(1-ξ^2)^0.5)=73%,实验值为(3.8-2.28)/2.28=66.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计算时的估计公式)t s =4/(ξ*n ω)=4s ,由matlab 仿真得t s =2.89s ,实验值为3.1s,与仿真得到的理论值相对误差为(3.1-2.89)/2.89=7.2%较为接近。

○2R2=100k, ξ=0.5,n ω=10 ;matlab 仿真结果如下:超调量M p 理论值为e^(-ξ*π/(1-ξ^2)^0.5)=16%,实验值为(2.8-2.28)/2.28=22.8%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计算时的估计公式)t s =4/(ξ*n ω)=0.8s ,由matlab 仿真得t s =0.525s ,实验值为0.59,与仿真得到的理论值相对误差为(0.59-0.525)/0.525=12.4%较为接近。

○3 R2=50k, ξ=1,n ω=10;matlab 仿真结果如下:超调量M p 理论值为0,实验值为(2.28-2)/2.28=12.3%,与理论值吻合。

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由matlab 仿真得t s =0.48s ,实验值为0.40,与仿真得到的理论值相对误差为(0.48-0.40)/0.48=20%较为接近。

(2)取R 1 = R 3 = 100K,C 1 = C 2 =0.1μf 既令T = 0.01秒,重复进行上述测试。

○1R2=500k,ξ=0.1时, n ω=100;matlab 仿真结果如下: 超调量M p 理论值为e^(-ξ*π/(1-ξ^2)^0.5)=73%,实验值为(3.8-2.28)/2.28=66.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计算时的估计公式)t s =4/(ξ*n ω)=0.4s ,由matlab 仿真得t s =0.29s ,实验值为0.30,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0.30-0.29)/0.29=3.4%较为接近。

○2R2=100k,ξ=0.5时, n ω=100;matlab 仿真结果如下:超调量M p 理论值为e^(-ξ*π/(1-ξ^2)^0.5)=16%,实验值为(2.8-2.28)/2.28=22.8%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计算时的估计公式)t s =4/(ξ*n ω)=0.08s ,由matlab 仿真得t s =0.0525s ,实验值为0.05,与仿真得到的理论值相对误差为(0.0525-0.05)/0.0525=4.8%较为接近。

○3 R2=50k, ξ=1,n ω=10;matlab 仿真结果如下:超调量M p 理论值为0,实验值为(2.28-2)/2.28=12.3%,与理论值吻合。

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由matlab 仿真得t s =0.048s ,实验值为0.04,与仿真得到的理论值相对误差为(0.048-0.04)/0.048=16.7%较为接近。

六、思考题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一阶系统t s 与T,K 之间的关系。

参数T 的物理意义? T 越大,ts 越大,ts 与K 无关。

T 反映了系统的瞬态响应速度。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二阶系统t s ,M p ,与n ω,ξ之间的关系。

参数n ω,ξ的物理意义? 超调量只与ξ有关,ξ越小,超调量越大;调节时间与n ω*ξ有关,乘积越大,调节时间越小;n ω*ξ反映了系统阶跃响应的衰减程度,n ω反映了阶跃响应的振荡快慢程度。

3、对于图1-5所示系统,若将其反馈极性改为正反馈;或将其反馈回路断开,这时的阶跃响应应有什么特点?试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也可在实验中进行观察)变成正反馈或将其反馈回路断开,理论上阶跃响应的大小不断增加,实际中受制于运放的最大输出电压的影响,阶跃响应快速上升,最后达到一个很大的幅值。

4、根据所学习的电模拟方法,画出开环传递函数为)1S T 2S T )(1S T (K)s (G 22221+ξ++=的单位反馈系统的模拟线路图,并注明线路图中各元件参数(用R 、C 等字符表示)和传递函数中参数的关系。

易知将一个一阶惯性环节与图1-5所示电路串联起来后,再加一个单位反相比例环节即可实现,电路图如下其中应有R3=R1,C2=C1,于是K=Rf/R1,T1=Rf*C,T2=R1*C1,ζ=R1/(2*R2)。

实验二开环零点及闭环零点作用的研究实验电路图见附件(a)选择T=3.14s,K=3.14,T(S)=L(S)/1+L(S)=3.14/3.14S^2+S+3.14利用MATLAB仿真如下Mp:理论值1.6 实际值1.7 相对误差6.25%tp:理论值3.26 实际值 2.9 相对误差11.0%ts:理论值23 实际值 24.2 相对误差5.2%(b) Td=0.033T(S)=L(S)/1+L(S)=1.0362S+3.14/3.14S^2+4.1762S+3.14 利用MATLAB仿真Mp:理论值1.065 实际值1.15 相对误差8.0% tp:理论值3.68 实际值3.6 相对误差2.2%ts:理论值5.77 实际值6.0 相对误差4.0%(c) T(S)=L(S)/1+L(S)=3.14/3.14S^2+4.1762S+3.14利用MATLAB仿真Mp:理论值1.06 实际值1.08 相对误差2.0%tp:理论值4.12 实际值4.3 相对误差4.4%ts:理论值6.09 实际值6.2 相对误差1.8%比较实验二、三,知开环零点加快了瞬态响应;比较实验一、三,知闭环零点改善了整体的闭环性能,其主要原因是改变了阻尼比。

由实验结果可知,增加比例微分环节后系统的瞬态响应改善了,其根本在于增大了阻尼比。

而第二个实验中由于引进了开环零点,所以其性能与第三个不一样。

实验心得及体会提前预习,熟悉电路图,设计好参数对完成实验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

思考题为什么说系统的动态性能是由闭环零点,极点共同决定的?从时域和频域的关系来看,极点的位置决定了系统的响应模态,而零点的位置决定了每个模态函数的相对权重。

实验三控制系统稳定性研究一、实验数据本实验的线路图如下,其中R11=R12=R21=R31=100K,1.对于方案一,取R13=R22=1M,C1=1μ,C2=10μ,R3=100K,C3=1μ,由实验现象得知,对任意α∈(0,1),系统均稳定,且α越大,响应速度越快,幅值也越大。

对于方案二,C3=1μ,知对于任意α系统仍稳定,且α越大,响应速度越快,幅值也越大。

方案三中R32=1M,C3=1μ,当输出呈现等幅振荡时,α=0.0192. 对于第一组,由实验可知对任意α∈(0,1)系统均稳定,且α越大,响应速度越快,幅值也越大。

第二组中,当输出呈现等幅振荡时,α=0.5103. 仍选择以上电路,要使T=RC=0.5s,可选取R=500K,C=1μ。

而由以上传a=1时,R13=R22=R32=500K,C1=C2=C3=1μ。

实验测得当输出开始呈现缓慢衰减,K=809.1Hz。

a=2时,R13=1M,R22=500K,R32=250K,C1=C2=C3=1μ。

实验测得当输出开始呈现缓慢衰减,K=924.1Hz。

a=5时,R13=250K,C1=10μ,R22=500K,C2=1μ,R32=100K,C3=1μ。

此时发现对任意α∈(0,1)系统均稳定。

二、数据处理1.对于前三个方案,由Hurwitz判据易知α=1.22,11.1,0.0242时系统临界稳定。

而实验中α不可能大于1,故前两个实验中系统均稳定,而第三个实验中测得α=0.019,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0.0242-0.019)/0.0242=2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