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是采矿系教师刘海霞。
我为大家说《有机化学》这门课,以下我分别从八个方面对这门课进行阐述:一、课程设置;二、教学团队;三、课程目标;四、课程内容;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六、教学过程;七、教材;八、课程建设目标。
一、课程设置
《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它的先修课是无机化学,这门课要为学生学习煤化学专业基础课和化工工艺学、煤化工工艺学等专业课,以及从事化工生产和管理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有机化学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这个团队有4个人组成,其中3人具有硕士学位,一人具有学士学位。
教师结构合理,团队年轻有活力。
三、课程目标
素质目标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的”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化学反应的整体轮廓,一定的分析与推理能力,为学习有关后继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性质、反应的基本规律、重要的有机反应和有机化学研究方法。
理解本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烯烃顺反异构命名中的次序规则;
σ键、П键的成键特点及特性,不对称烯烃的加成规律等。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
1.有机化学课程重点:有机化学概述、有机化合物、立体异构三大模块。
2.难点:
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机理
烯烃顺反异构体的Z/E命名法、共轭二烯烃的双烯合成
芳香烃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等
3.解决难点的办法:
教学中要根据有机化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利用课件,利用实验讨论交流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多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由认知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模块组成。
考核方式:考试成绩= [ 理论考试(50%)+实践考试(30%)+平时表现(20%)] 实践考核方式:实践考试 = 预习报告(20%)+实践操作(40%)+ 实验报告(40%)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方法
1.通过实验引入有机化学理论。
2.课堂引导与课外辅导相结合。
3.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
4.理论教学与实验室开放相结合。
5.综合考核。
(二)教学手段
1.自制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资源。
3.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化学理论和化学实践相结合,就必须始终开展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教师应改变以往重教而轻学,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智力因素而轻非智力因素,重课堂讲授而轻实验教学。
我采取“读读、讲讲、做做、练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读读”——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讲讲”——就是指教师以启发、诱导、提问、释疑等方式进行讲课,使学生尽快明白和掌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做做”——就是做实验。
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培养
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练练”——就是通过多种练习,如课前5分钟练习,课中的边讲边练,课后的作业练习等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八个字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进行的。
具体如何做我就举一个例子说明:在讲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时,先提出“什么是卤代烃?”“它的官能团是什么?”带着问题学生们开始阅读课本,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后。
又进一步提出“卤代烃如何分类?”搞清楚后,继而又提出:“你能命名卤代烃吗?”学生一直带着问题读课本,并一直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等学生解决完问题后,教师对这一块进行的小结,并强调命名中注意的几点:(1)选主链;(2)编号;(3)写全称。
最后进行课堂练习。
在讲到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时,我从结构入手进行分析,
由于卤素的电负性较大,碳卤键是极性较大的化学键,因此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在不同试剂作用下,碳卤键断裂,生成一系列的化合物。
另外,由于受卤原子吸电子诱导效应的影响,卤代烷β位碳氢键的极性增大,即β-H 的酸性增强,在强碱性试剂作用下,易脱去β-H 和卤原子,发生消除反应。
这样一开始学生就明白了它的化学性质。
当讲到难点消除反应时
RCH 2CH 2
═CH 2 + NaBr + H 2O
RX + H 2
不同结构的卤代烷的消除反应速度如下:
• 3ºR-X > 2ºR-X > 1ºR-X
R CH CH 3X
当不对称卤代烷在发生消除反应时,可得到两种产物。
如:
RCH=CHCH 3RCH 2CHXCH 3 +NaOH
RCH 2CH=CH 2(主要产物)
(次要产物)
为什么?这就引起学生的思考。
有一经验规律——扎依采夫规律:卤代烃消除卤化氢时,主要是从含氢较少的β-碳原子上消除氢原子形成烯烃,也就是说,生成双键碳原子上连接较多烃基的烯烃。
性质讲完后进行这一内容的小结:卤代烃与碱作用所发生的取代和消除反应,是两个同时发生相互竞争的反应。
水溶液有利于取代,醇溶液有利于消除;伯卤代烷有利于取代,叔卤代烷有利于消除。
七、教材
我校采用的是由陈淑芬、汤长青主编的新世纪高职高专化工类课程规划教材。
2009年出版,其目标定位于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教参:刘军 张文雯 申玉双主编《有机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高职高专化工类课程规划教材 李莉主编《有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9年出版
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有机化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出版。
八、课程教学目标
◆ 转化教学观念,全面深入地开展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的改革,强化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增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 在教学中培养与锻炼队伍,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 进一步完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及解答。
◆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使学生能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层,提高实际能力。
我从以上八个方面对本课程进行了说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有机化学》说课稿
刘海霞
矿业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