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一、历史教学论的课程目标第一,了解当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的概况,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初步掌握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教学反思,尝试写作历史教学论文,通过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第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道德,激发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二、历史教学论的课程目标第一,了解当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的概况,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初步掌握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教学反思,尝试写作历史教学论文,通过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第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道德,激发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三、历史教学论的课程内容第一,中学历史课程的目标。
第二,中学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
第三,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第五,中学历史教学评价。
第一章历史课程论第一节历史课程的沿革一、什么是历史课程(一)课程的定义1、课程是知识2、课程是经验3、课程是活动(二)什么是历史课程历史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历史课程是指历史学科和历史活动的总和,包括历史教学计划、历史教材、历史教学活动等。
广义的历史课程指的是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总和。
二、在中学设置历史课程的价值取向(一)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历史课程的设置1、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初、高中)2、新课程方案中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按照新课程方案,初中既可设置分科型历史课程,又可设置综合型历史与社会课程;高中以分科型历史课程为主,分设历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同时增设历史研究性学习课程。
(二)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具有三个特点,即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2)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普及性、非专业性2、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3、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课程4、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三、我国历史课程设置的历史(1)从夏、商时期,我国便有了专门的教育场所庠、序,史官就是历史教师;(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设有史官,并出现了各国的编年史书,这便是最早的历史教材;(3)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从经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4)历史作为学校的一门正式课程,是从近代实行新的教育制度开始的。
(5)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建立起我国第一个近代化的新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历史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成为一门正式的独立课程。
(一)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二)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改革1、八次课程改革1950年、1953年、1959年、1963年、1978年、1981年、1986年、1999年;2、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1、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分别确立了初、高中新的历史课程体系。
3、2001年9月,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率先在全国38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
4、2004年9月,高中历史新课程率先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省区开始实验。
5、2005年9月,江苏省进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6、2006年9月,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5省市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
7、2007年9月,北京、湖南、黑龙江、吉林、陕西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
8、根据教育的要求,2010年前,高中历史新课程将在全国全面推开。
第二节现代历史课程的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1、历史课程要面向全体在校学生,使他们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2、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学习能获得提高与发展;3、课程内容应呈现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4、教师要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5、课程资源相对每个学生的分配是公平的;教师对待学生的评价是公平的。
二、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1、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2、历史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
三、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1、历史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2、历史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实践,贴近社会生活。
四、转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1、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我想学”历史的主动学习的态度;2、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我能学”历史的主动学习意识;3、教师要培养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我会学”历史的主动学习的方法。
五、建立综合评价体系1、评价功能多元化;2、评价对象和参与者多元化;3、评价目标多元化;4、评价类型多元化;5、评价方法多元化。
第三节历史课程的目标(1)历史课程目标是对历史这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以及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和效果,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历史这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
(2)历史课程目标可分为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目标(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总体目标(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具体目标1、知识与能力(1)在知识目标中,学生学习的历史内容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目标,它们使知识目标明确而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
(2)在技能目标中,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独立操作水平;二是迁移水平。
2、过程与方法学习历史的四个阶段:一: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感知历史;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三:是通过基本的技能训练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及解释能力;四:是学生精神境界的升华。
即学生体验、学习、理解和认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是经历(感受)水平;(2)是反应(认同)水平;(3)是领悟(内化)水平。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具体目标1、知识与能力一、是知识的呈现采取分类集中的办法;二、是知识古今中外贯通;三、是知识点的层次有所提升。
2、过程与方法历史学习的主要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二、是思辨学习法;三、是实践学习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把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放在首位;2、特别强调学生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并首次提出要关注对学生的历史意义,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
3、历史意识既包含着思维主体对历史的记忆,更包含着对历史的理性思考。
(三)历史课程三维目标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1、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2、知识与能力目标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3、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的是历史认知的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利于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历史课程目标的核心与灵魂,也是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有创新潜力的领域;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
第四节历史课程的结构(一)课程结构可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种。
课程纵向结构是指从宏观的课程理念到微观的课程形式的结构层次,可划分为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三个层次。
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结构(一)通史式的历史课程结构(二)板块+学习主题¡±的历史课程内容呈现模式(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存的历史课程结构1:开设《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优缺点优点:改变了长期以来历史分科课程一统天下、以历史学科知识为基本课程来源的局面;减少学科门类,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助于学生形成多维视野和多元化的观念;有助于学校教育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以综合文科课程取代分科的历史课程,会直接动摇历史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基础;割裂了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无法为高中系统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一)学习领域+科目+模块¡±式的课程结构(二)模块+专题¡±式的历史课程结构1、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采用“模块专题式”的课程结构,是整个普通高中。
2、学习“领域+科目+模块”式的课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构建多样化和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置9个学习模块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模块包含66个学习专题(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特点1、课程结构的综合性(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突破了传统历史课程内容按照章节通史的编排体系,采用中外历史合编的“模块+专题”式结构。
(2)这种课程结构强调历史学科内知识的整合,学习专题多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具有较高的综合性。
2、课程结构的选择性(1)主要表现为:在国家设置历史课程的课时上预留了可供选择的弹性空间;(2)加大历史选修课程设置的比例,以增强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第二章历史教学论第一节历史教学基本理论一、历史教学的本质历史教学是建构历史知识的过程。
师生以史料为媒介,通过对话,交流和沟通,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在交往活动中完成对历史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发生变化。
二、历史教学过程(一)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二)感知具体历史的阶段(三)理解历史的阶段(四)运用历史知识的阶段(五)巩固与检查历史知识的阶段三、历史教学模式1、是在一定历史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范型。
2、它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法论体系,或是一种教学策略。
(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理论依据:历史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程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总结布置作业检查评价教学策略:以历史教科书为主要教学材料,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述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二)活动+探究教学模式理论依据:对历史的认识也就是对历史的解释过程。
因此,历史教学活动主要是研究历史问题,对历史做出解释的过程。
教学目标: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提高对历史及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教学程序:确定问题或课题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生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课堂活动;总结与评价。
教学策略:合理设计活动方案,以学生自主探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四、历史教学原则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4、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