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案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案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史晓亮
一、课程标准分析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它上承夏商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下启从汉至清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因此从结构上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课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重要的一页,也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块:一、秦始皇的统一,二、百官公卿,三、郡县制。

从内容上,本节主要介绍新制度的内容特点,理论性很强,新的概念短期内不易被绝大多数学生完全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为河北正定中学(东校区)高一年级5、6班。

正定中学是河北省重点中学,5、6班又是重点班级,学生基础较好,初中历史掌握得比较好。

关于秦朝统一的内容,他们都非常熟悉。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皇帝称号的由来、秦朝中央官职的主要构成以及郡县制的建立。

(2)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皇帝制度的特点等。

(3)能够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图表等多媒体形式展现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部分史料的展示并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初步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

同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使学生渐渐掌握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郡县制产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合理的制度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认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理解及其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六、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法、图示法。

PPT上有文字、地图、图片和史料。

运用讲授法主要讲授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

多媒体教学法配合讲授法的运用。

地图的运用,让学生了解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过程,为讲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中央集权制度做铺垫。

运用了多张图片,分别有不同的作用。

秦陵兵马俑的图片是为了导入,秦始皇像和虎符图片是为了增加讲解的趣味性,配合对皇帝制度特征的解读。

运用多处史料,是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使讲解有理有据,更具说服力。

图示法的运用,利于学生对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朝政府组织等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从李白的《古风》和秦陵兵马俑的图片导入。

找同学朗诵《古风》的前两句,体会秦王统一六国的恢弘气势。

放映一张秦陵兵马俑的图片,感受秦军的威武,顺利过渡到本课的第一个子目:六国毕,四海一。

2、新课讲解
第一部分讲秦朝统一。

1、首先讲解当时有利于统一的因素:
①社会基础: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分裂阻碍经济发展)
②民心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③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
秦统一六国自身的因素:
①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
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就是在这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在公元前221年,秦国在秦王嬴政的统治下,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2、简单介绍一下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

是按照远交近攻的策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东方六国。

3、讲解秦始皇巩固统一、开疆拓土的措施。

①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

②南方:修灵渠,征岭南,置郡县
③西南:开辟“五尺道”,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第二部分讲百官公卿。

1、讲解皇帝制度,提问学生皇帝制度的来源: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目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然后介绍秦始皇为什么自称自己是“始皇帝”。

皇帝制度的特征:(1)皇位终身与世袭。

(2)皇权至上(核心)(3)皇帝独尊。

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展示两则材料,有三处划红线部分,让学生说出分别体现了皇帝制度的什么特征。

2、讲三公九卿制。

用图示法讲解三公九卿的含义和职能,给学生们着重指出秦朝的太尉是虚设的,九卿是虚指,并不一定是九个人。

归纳三公九卿制的特点:(1)以皇权为中心(2)分工明确(3)体现家天下的特点。

简单介绍朝议的概念和作用。

3、讲朝议制度。

朝议是大臣集体议政的方式,它可以为皇帝提供决策咨询,减少专制政体下的政策失误。

第三部分讲郡县制。

1、首先给学生们强调郡县制并不是秦朝的发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通过关于郡县与分封之争的一次朝议的史料的解读,让学生了解郡县制全面推行的必要性。

2、运用图示法讲解秦朝的地方机构,秦朝实行的是郡县两级制,此外,还
有乡、里、亭这些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介绍秦朝地方机构主要官员名称及其职能。

通过秦朝金字塔式的统治架构的展示,让学生了解秦朝的政府组织特点。

3、配合PPT,讲解郡县制的内涵,即郡县制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设置直属于中央御史大夫的监御史,监督地方行政,每年对郡县行政进行考核。

4、讲解郡县制实行的意义: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5、让同学们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突出郡县制的特点。

关于相同点,提醒同学们从性质。

目的、作用三个方面考虑;关于不同点,提醒大家从划分标准、权力来源、与中央的关系、影响四个方面考虑。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我将同学们的语言规范化,并进行补充。

最后给同学们解释什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让大家大家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提醒大家在评价人物和事件时,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进步性,又要看到局限性。

进步性: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疆域与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大大加强统治人民的力量,不利于思想文化的进步,在封建社会后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3、承接语过渡
①前面我们刚讲了朝议的概念和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发生在秦朝的一次朝议。

②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郡县制。

4、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内容,对本课所学进行简短的回顾。

尽量让同学来说。

从秦朝统一、百官公卿、郡县制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总结。

5、反馈和评价
让同学们做四道练习题,然后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进行适当讲解。

习题如下:
1.“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记功石刻说的是 B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2.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B
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八、板书设计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朝统一二、百官公卿
1、统一条件 1、皇帝制度
2、过程(1)来源(2)目的(3)特点
3、影响 2、三公九卿制
4、巩固(1)含义(2)职能(3)特点
三、郡县制四、评价
1、背景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2、内涵 2、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3、意义
九、教学后记
这节课我讲过四遍,刚开始,时间处理的很不好,后来的几节课逐渐做到在时间上恰到好处。

导入部分做得比较成功,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但自己讲解的过多,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问题设计的不够好,难度小,不具有启发性。

对同学的回答进行的评价和反馈做的不好,我觉得我的反馈没能充分考虑同学们的感受,尤其那句“还是没有答到点子上”,可能会伤害到那位同学。

其实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回答就好,本是开放式的。

可我倾向于让同学回答出我想要的答案,这种倾向实际上是变相的以教师为主体了,没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板书设计也过于传统和简单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