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高考复习1)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高考复习1)
政人 以 治治 君 机高 权 构于 为 设法 中 置治 心 完。 , 备 权 , 力 统 高 治 度 网 集 络 中 严 。 密 周 全 。
4、演变历程: 确立——秦朝: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巩固——两汉: 郡国并行制、内外朝制度、察举制
发展——魏晋: 九品中正制
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加强——宋元: 行省制(元) 强化——明清: 废丞相、设内阁;设立军机处
名师指津:专制是从决策方式上来说的,它和民主相对。 中央集权是从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的关系上来说的,它和 地方割据相对。专制主义随着历史的进步逐步退出历史舞 台,而中央集权一直沿用至今。
特 点 : (1)经济上: ③ 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 ② ①
2、形成条件:
(2)政治上: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需要; (3)理论上: 法家“集权”思想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
先秦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前221年
封建 社会 初期
封建 社会 鼎盛
封建 社会 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发展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发展时期
板块结构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宗 分 法 封 制 制 西周 皇 帝 制 三公 郡 九卿 县 制 制 秦朝建立 郡国 内外 三省 行 废丞 设立 并行 朝制 六部 省 相设 军机 制 度 制 制 内阁 处 汉到元发展 明清强化
重难点突破
1.宰相制度的演变
(1)秦汉时期:秦创立到汉削弱相权 秦统一后正式建立丞相制度,丞相作为百官之长,皇帝的第一政治助手,同时 设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汉承秦制,仍设立丞相,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内 外朝制度,相权受到一定的削弱。 (2)隋唐时期:分散相权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政务, 三省同为宰相机构,三省长官也同为宰相。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相权分散,减 弱了对皇权的威胁。
主权在民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 集体管理;法律至上
造就了辉煌的希腊文明,雅 典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代 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 础,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政 治产物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 隐患。
历史评价
名师指津:正确认识东西方政治文明成果
政治制度的选择是一种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磨合的 结果,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 美无缺的政治制度,他们都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 局限性。对待不同区域的政治文明,都要遵循“把评价对 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的原则。不要产生我 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是“专制”、“腐朽”、“不如西方政 治制度”等片面的认识。
周王是天下共主,诸侯是 嫡长子和庶子有双重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 双方关系 周王的臣属,必修服从周 系,在政治上是等级关系。 王的命令
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 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统 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统 治。但地方权力过大,容 易造成地方割据。 有利于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保证了贵族在政 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 的脱节和稳定,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加强了与地方的联系。
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材料二: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 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 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 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 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 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 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 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四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周太史”发出“周亡矣” 的感叹是因为周幽王违背了什么制度的什么原则(2分)
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1节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和宗法制
不同点 目的 分封制 宗法制
扩大统治区域,巩固周王 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 室统治。 护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 广建诸侯,服务于天子。 嫡长子继承制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 治权,但要服从天子的命 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全体 权利义务 令,定期向天子朝觐述职 贵族服从于周天子。 和朝贡,要派人服力役, 派兵随周天子作战。
3.古代选官制度
夏商周 世官制 西汉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血缘等级
贵族子弟世族为官
品德
官吏查访推荐
门第
品评官评定授官
才学
考试选官
归纳: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强化皇权(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 董仲舒用新儒术神化王权,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空前加强。 (2)改革中央机构(核心: 分权):秦始皇设三公九卿,隋唐完 善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代废丞相,清设军机处, 中央机构的改革都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3)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核心: 分权): 秦汉 时确立郡县制,北宋将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 度等。
思维拓展
比较古代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 政治制度 形成条件 核心 特点 古代希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民主政治
自然地理;经济条件;政治条件
皇权至上
皇权不断加强;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经 济文化发展,造就古代灿 烂文明但集权压抑了创造 力、民主意识,后来严重 阻碍社会进步
(2)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方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断削弱:通过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分 散或收回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格管辖。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强化。 4.四个主要特征:君权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地方服从 于中央,地方缺乏独立性;思想控制不断加强,统治者借助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 统治;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3、内容:
(1)皇帝制度 (特征: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权独尊) (2)中央政治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三省六部制度、废丞相、设内阁和军机处) (演变趋势: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3)地方政治制度 (郡县制度、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 (演变趋势: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加强 ) (4)选官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中央逐渐把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5、影响:
积极影响:(封建社会前前期) ①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 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 ②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民族交 流.防止分裂割据; ③经济上: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 ④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 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 ①政治上: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 使政治黑暗,腐败。 ②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思想文化: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 发展受到抑制,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基于血缘关 系制度的探索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 表》记载,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 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300项, 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7% 以上,其他各国占42%左右。英国剑 桥大学凯恩斯学院院长李约瑟博士研究 后指出,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 同时代的欧洲。
(1)已经考查过 的知识点:唐代 科举制;元朝的 行省制。 (2)命题趋势: 从形式上以选择 题为主;从内容 上着眼于对重要 政治制度概念的 考查和纵向理解 制度的演变;从 方式上常引用有 关史籍文献考查 知识迁移运用。
中国古代史阶段划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创立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
考点说明
核心考点 知识点说明
与2011年相比知识点 增删情况 2011年江苏已经 考查过的知识点 及2012年命题趋 势
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知识点表述变化: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原“汉初郡国并行制” 调整为“郡国并行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 制”;“汉朝至唐朝 (2)秦中央集 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 的选官制度”调整为 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选官制度”;“唐 朝三省六部制”调整 (3)汉到元政 郡国并行制;选官制度; 为“三省六部制”; 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 “元朝的行省制度”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 调整为“行省制度”。 (4)明清君主 (2)知识点表述变 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 专制的加强 化:原“中央集权制 设臵。 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影响”调整为“中央 (5)古代中国 过程与特点;中央集权制 集权制度的影响”。 政治制度的特点 度的影响 (1)西周时期 的政治制度
郑、陈等。
(2)中国许多地名的简称也起源于西周的封国名称,山东(鲁)、
山西(晋)。
(3)宗法制的影响更为深远,如中国的尊祖敬宗、渴望亲情的传统 观念,修家谱、祭祀祖先的习俗等。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①“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 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②“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命令, 受制于中央。 ③“封建”,是指社会性质和阶级属性。
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 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 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