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归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观沧海》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sè)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
峙,挺立。
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
至,极点。
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
其,它,指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
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
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5.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
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6.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7."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
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
(节奏、平仄、押韵)(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三.《次北固山下》1.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
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