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环境产权治理

论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环境产权治理

论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环境产权治理
论文关键词:产权;环境产权;自然资源论文摘要:伴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从环境资源的产权的角度出发也已经成为研究和分析环境问题的新方法。

通过对环境产权的性质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公共物品的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烈的外部性环境产权也就具有了排他性和竞争性。

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产权制度安排或制度缺失有关。

编辑。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分析范式新制度经济学摆脱了新古典经济学忽视制度的弊端继承了制度学派的传统把制度作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经济行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从而开辟了一条新的经济分析道路。

伴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从环境资源的产权的角度出发也已经成为研究和分析环境问题的新方法。

环境产权制度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

一、环境产权理论的经济学基础产权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

它反映了产权主体对客体的权利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

德姆塞茨认为产权是能够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并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内在化的社会工具。

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从法律的角度认为“产权是一组权利这些权利描述一个人对其所有的资源可以做些什么不可以做些什么;他可以占有、使用、改变、馈赠、转让或阻止他人侵犯其财产的范围。

”[1]也就是说产
权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自由。

产权界定的实质是财产权利的配置, 不同的产权界定方式不仅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而且影响财产分配的公平。

产权得到明确界定的意义在于至少使能够给他人带来利益的人能得到受益者的认可和回报使损害他人利益的人给予受害者一定的补偿。

因此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强调了权利的界定和权利的安排在经济交易中的重要性并认为即便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也只有在对产权有明确的界定后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只要产权不明确外部性侵害就不可避免只有在明确界定产权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地消除外部性。

产权理论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产权交易。

人们进行产权交易的原因就在于不同主体对同一物品的经济价值会有不同的评价即它可以给不同的主体带来不同的收益。

科斯认为在零交易成本的环境中产权交易在清晰的产权界定的基础上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

当然现实中的交易不可能没有成本。

因此不同的产权的结构设计可以带来不同的效率而作为权利最基本的反映形式法律的重要性得以凸显。

二、环境产权的性质人们一般倾向于环境产权是典型的公有产权所以环境产权应该表现出非排他性。

但是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环境产权并非是完全的非排他产权。

例如清新的空气在乡村和城郊是完全非排他、非竞争的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享用阻止其他人享有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并且增加一个人的享用也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效用;但在拥挤的城市随处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就不是人人
都可以免费享受得到的特别是在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大都市只有居住在生态环境较好、人口密度较低的社区才能自由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因此清新空气在大规模人群中具有了排他性和竞争性。

简言之环境作为一种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必须受到自然法则的约束。

一旦超过环境容量环境的排他性则明显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产权的排他性源于稀缺一旦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健康的生存条件成为稀缺环境资源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环境产权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也由此产生。

三、产权理论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范围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的《社会成本问题》对产权的研究就是从环境问题入手的。

文章通过对许多环境问题的案例展开经济学分析最后得出了学界非常熟悉的科斯定理。

产权理论是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外部效应问题制度根源的一条重要思路而环境问题正是经济活动外部不经济性的具体体现因此环境问题是产权理论研究的起点和重要的应用领域而产权理论又为分析导致环境破坏的权利安排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由于对科斯定理在理解上的不同导致了理论界对环境资源产权的许多不同观点。

市场理性学者对科斯定理的实用性深信不疑他们认为所有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都可以通过产权途径去解决其代表人物有安德森、利尔、史密斯和古帕塔等。

安德森和利尔合著的《从相克到相生——经济与环保的共生策略》一书是市场理性学者的代表作。

该书的基本思想是环境是一种资产围绕环境资源是可以建立界定完善的产权制度的。

环境资源的所有者可以通
过自由市场机制来确保经济与环境的共生。

因此自由市场机制是替代环境管理中“专家战略”与“政府控制战略”的有效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