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蜀相》对比阅读课件
《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蜀相》对比阅读课件
1、两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书》:严肃而愤激。 《临》:表面诙谐调侃,实际忧愤沉重。以 轻松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对官场的冷淡,对黑 暗政治的讽刺。
2、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B
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
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
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
解析: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着这首《临安春雨 初霁》,也许谁也想不到它会出自“铁马金戈”“气吞 万里如虎”的陆游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 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 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和高唱着“为国戍轮 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的最 大区别。
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这是点出临安城里不顾亡国
危险的“太平盛世”景象。
来到京城,诗人不去 矮纸斜行闲作草, 结交权贵,却独自呆 晴窗细乳戏分茶。 在客邸里以“作
草”“分茶”消磨时 光,闲居无聊,志不 素衣莫起风尘叹, 得伸,于是诗人自我 犹及清明可到家。 解嘲:“我”不会受 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 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 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 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 出来的。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 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 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背景: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 用,宋孝宗任命他代理严州(今浙江建德)。
陆游在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今杭州) 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皇帝召见时对 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 自适。”可见,皇帝并非想重用他。之后,陆 游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一诗。
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
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
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书愤》一诗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诗 人是怎样将这两种感情抒发出来的?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细品味,其愤慨之情无 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 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 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 感情基调。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成,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 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 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 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 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 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5.试分析最后一联表达的情感,“犹及清明 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诗人反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的含意,告白家人,也是告白世人,自己的品格 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从而表明自己不会 苟同世俗的坚贞品格。
最后一句,表明京城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 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坚守节操而不 想沾染京城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 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4、试分析第三联的描写方法。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写出 诗人为排遣胸中郁闷而随意写字、悠闲分茶的生 活细节,特别是“闲”“细”二字,寄托了诗人 心情的无聊,貌似轻松的情调中寄寓了沉重的郁 闷。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 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 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 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 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 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 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5、试分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艺术。 答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
来(1)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 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 被现实击得粉碎。 (2)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 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 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 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⑴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⑵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
情。 ⑶客:客居。⑷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 才汇集之地,故称。 ⑸深巷:很长的巷道。⑹明朝:明日早 晨。 ⑺矮纸:短纸、小纸。⑻斜行:倾斜的行列。 ⑼草: 指草书。 ⑽晴窗:明亮的窗户。⑾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 的小泡沫。⑿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 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⒀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 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⒁风尘叹: 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 质。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 立业之愿。
《书愤》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 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 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 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 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 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 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 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 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 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3、有人说,阅读诗中颔联,对“一夜”二字不 可轻轻放过,为什么?
“一夜”意为整夜,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 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并不愿与明媚的春 光为伍,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辗转不眠,忧患不 已了。
临安春雨初霁
一开始即用一个独具匠心的 比喻,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
世味年来薄似沙, 像半透明的纱。是谁让“我” 谁令骑马客京华? 到京城来做官的呢?流露出
不得已来京的意思。只身住
在小楼之上,彻夜听着春雨
的淅沥。这是写诗人心情不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安,彻夜不眠。次日清晨, 深幽的小巷传来叫卖杏花的
书 愤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世味年来薄似沙,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 仲间"两句诗?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 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 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 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 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语文资源共享,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这首诗和陆游其他的描写战争场面的诗相比,最 大的区别是什么?
“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的婉约代替了 以往“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还以闲适 的心情、细致的手法传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情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 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 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阅读陆游的《书愤》一诗,完成后面试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