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 说课材料)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 说课材料)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教材分析关于本课,《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是“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但从历史溯源,应从夏商讲起,将重点放在西周的政治制度上。

本单元内容以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

从此立意出发,本课则应突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前,存在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其过渡的转变。

课文包含三个小节,第一节“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第二节“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第三节“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万事开头难。

本节课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第一模块的第一课,内容枯燥,时间跨度大,能否讲好这节课,影响到其后课程能否顺利进行。

二、学生分析高一新生刚刚结束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历史的认识仍处于感性层面,知识结构不完整。

在高中阶段第一堂历史课的教学中,应注意联系这个实际,做好初中与高中历史课学习的顺利过渡,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时期确立的王位世袭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

培养搜集、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归纳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及影响,初步掌握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简要梳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演变,培养和提高历史意识,掌握历史性地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早期的特色政治文明,是对世界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

四、重点、难点1.重点: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效维护了西周的统治和社会稳定,且上承夏商王位世袭制,下启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五、教法、学法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史料分析,以及带领学生的互动,使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等浅显易懂,便于学生识记。

主要的方法有:讲解法、设疑引思法、历史插图学习法、资料的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课本材料,观看图片、史料,回答相关问题。

同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互动。

六、教学过程导入环节(3分钟)由三字经里面的“禹传启,家天下”设问:有这回事吗?家天下后,当时的社会又是怎样组织和管理?直截了当的导入。

学生在阅读引言内容的同时,教师介绍大禹是因为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引出“禅让制”。

在治水过程中禹的势力越来越大,对人民的统一指挥和组织管理越来越强,国家行政管理制度逐步成长并开始具备雏形。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从而进入第一节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8分钟)1.在这一目中,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片、阅读史料、归纳概括,掌握四个知识点,具体有:①禹建立夏朝;(指导学生观察夏禹图片)②启开始确立王位世袭制(简单介绍启夺王位史料:禹年老时沿用惯例选举了继承人,但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从益手中夺取了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③夏商王权具有的神秘色彩(引导学生看殷墟甲骨图及文字说明);④初步建立了由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请同学结合书本正文以及“学思之窗”,自行完成夏商时期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制及其职权表格)。

2.结合以上的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概括指出夏商政治制度的三个主要内容:第一,实行王位世袭制;第二,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第三,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最后通过介绍武王伐纣的故事,进入西周时期,开始下一目“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2分钟)1.首先向学生补充周武王分封的背景(周武王灭商时其实还是个很小的国家,与之共同伐商的部落有的实力甚至超过周武王,商朝的遗民还有很大的实力,周边要应对少数名族的侵扰)并提出问题:西周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2.其次观察《西周分封示意图》,引导学生从中获取诸侯国分封的对象。

得出:对象是西周的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补充材料:《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强调周初分封的多是同姓子弟。

3.再次,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可实行再分封,逐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系统。

)4.设问,通过分封制的实施,对西周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2~4人分组讨论,分析分封制对于巩固西周统治、维护社会安定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二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疆域;三通过对诸侯分封土地并给予一定权力,暂时地满足了西周贵族的要求,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

)5.结合以上的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小结。

(目的:加强统治、拱卫王室。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内容: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

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侯国再封。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山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结合西周同姓子弟的分封过渡到血缘关系下的宗法制。

(不知大家在学习“西周的分封制”时注意到没有,周王与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同姓贵族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

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5分钟)1.首先学生自学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教师展示《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设问西周在分封的同时为什么又实行宗法制?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实行宗法制的目的:维护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财产、权力和继承上的矛盾。

得出: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相支持、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2.教师展示西周宗法制度树形示意图,结合课文,让学生简要描述周天子、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3.指导学生2~4人分组讨论宗法制的目的、特点和作用。

4.利用历史纵横,简单补充礼乐制度。

5.结合以上的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小结。

(宗法制含义: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三对矛盾,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主要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用于同性同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

实质: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6.教师进行升华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王位世袭到分封诸侯,勾画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脉络,但贯穿其中始终不变的是血缘关系这一纽带。

而这又集中体现在宗法制当中。

所以,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是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浓厚的家族色彩。

)教师总结,回顾从世袭制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演变,制度的进化是适应统治的需要而进行的。

它们前后相继,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堂练习(5分钟)课堂上,教师巡走念读5道小题目,分别指定学生答题,检测教学效果,同时加深学生对本课能容的理解和记忆。

1.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使“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的国王是?启2.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哪一类?(周天子的亲属、功臣、先代的贵族、归附的部落首领)3.西周时期的王位世袭制与夏商时期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4.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这表明?A.夏、商、周三代统治的时间都不长 B.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完全不同C.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毫无共同之处 D.夏、商、周三代的主要制度是相沿袭的5.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A.社会历史的倒退 B.禅让制腐朽的结果C.奴隶主维持其统治的需要 D.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业布置(2分钟)教师发放课前准备的作业卡片,布置学生作业,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能力,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

请你阅读下面三段材料: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的什么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3)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解析]题中材料一反映的是周武王时期对三类人实行分封,材料二反映的是在分封制下,周王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材料三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分封制的理解,关键是对教材内容要理解透彻,并在此基础上能灵活运用。

[答案](1)分封制。

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2)臣属关系。

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3)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

由于一些诸侯国实力的强大,使得王室衰微。

附:板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2.王位世袭制启3.王权神秘色彩(商:甲骨)4.中央-地方行政制度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有效统治2.主要内容: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特点:等级森严,层层分封5.结束: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遭到破坏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3.特点:父系血缘关系4.意义:保证贵族特权,有利于稳定和团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