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前言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产业,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其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高低,而且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我省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重要抓手,是我省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支撑。
《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贯彻落实《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实施《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行动计划,是推动我省高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划站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高度,在研究梳理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发展机遇和面临挑战,总结分析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历史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五大产业,组织实施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制造、重大产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建设、高技术服务业等八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规划思路。
到“十二五”期末,使我省在有相对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初步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发展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一)发展现状与问题“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工作部署,从加快改革开放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入手,着重在政策发展环境营造、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管理方式创新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发展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
按现行统计口径统计,2010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32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7%;增加值约为110亿元,占GDP比重的2.4%。
“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均比2005年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7%和13.9%,实现了较快发展。
全省已构建起了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三大高技术产业体系,形成了以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等为主的高技术企业群体。
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加快,2010年全省软件产业实现收入36亿元,电信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275亿元。
2、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全省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全省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快速发展,涌现了中成药制造、飞机制造及修理、3G通信、数字电视、高强度合金材料、磷系新材料等新的增长点。
2010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64亿元,同比增长19.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的25.2%。
同时,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全省大力推进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建设完成了一批有资源优势、有创新亮点、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项目和产品,有效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
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渗透,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更新。
3、产业布局逐步集聚,园区建设不断加快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顺市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开发区和基地,以及贵阳市和毕节地区的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贵州科学院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和贵阳医药工业园、江南航天高科技工业园、贵阳软件园、贵阳农业科技园区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产业园区和基地为支撑,以贵阳、遵义、安顺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格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辐射作用日趋增强。
目前,全省产值过亿元的高技术企业几乎集中在产业园区和基地,贵阳、遵义、安顺三地区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90%。
4、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基础设施大幅增加,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依托51所高等院校、137家各类研究所(中心)和138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力量,全省在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了突出进步。
截止2010年底,已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3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0家、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22家,覆盖了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化工冶金、轻工等重要领域,促进了技术自主开发能力、系统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推动产业自主创新和优化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2010年,全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6.78%、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41.61%、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9.83%,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为45.44%,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9.41、13.73、5.27、16.41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4414件、3086件,比2005年分别增长198%、333%。
“十一五”期间,全省完成省级成果登记677项,评选出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41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项。
截止2010年,全省已完成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淫羊藿、天麻、杜仲、吴茱萸等中药材品种的GAP种植技术研究,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淫羊藿种植基地已通过国家GAP认证;“十一五”时期全省共获中药新药证书18个,目前在研中药新药120多个,其中32个已获临床批件,26个已申报注册。
“高性能铝合金及其制造工艺技术开发”、“高速重载列车关键材料及制品研发”、“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用钢及制品研发”、“高炉磷酸新工艺”等一批项目取得突破,获得了多项专利。
海绵钛12t联合炉技术、多功能全液压旋冲钻机、XK9920/16M 加工钢轨数控龙门铣床、加工钛合金的高性能数控刀具、碘化裂解法制备高纯钛新工艺、航空发动机Inconel718螺栓、核电站核岛主泵特种连接件、高速数据传输连接器、直读式井下分层注水智能调节装置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新产品、新技术相继开发应用。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任务艰巨,发展高技术产业仍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是从宏观层面上看,科技投入不足。
2010年全省R&D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5%,只比2005年提高0.08个百分点,远低于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1.2%),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5%)。
二是从政府管理层面上看,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政策体系尚待完善,体制改革仍需深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创新创业的投融资机制和发展环境亟待健全。
三是企业创新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化水平低。
四是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五是产业关联度不够,产业聚集度不高,特色不明显,核心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产业链。
(二)发展环境和条件当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全球经济正处在重要调整期,高技术产品市场萎缩,给高技术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严峻考验。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高技术产业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遍及全球,全球范围内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产业结构高技术化的趋势日益突出。
二是各国对高技术产业更加重视,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强势和国际化便利,试图继续主导全球市场,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屏障更趋强化,应对难度加大。
三是新兴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趋势,为应对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环境压力,在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的引领下,将孕育和诞生一批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全球高技术产业仍将快速发展。
四是国际市场体系面临着深刻调整,随着我国在国际市场体系中作用的逐渐加强,我国高技术产业预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是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快速扩大,迫切需要以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高技术产品特别是电子信息产品和生物产品的需求将快速扩大。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做大做强、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并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国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速大大超过同期工业年均增速。
二是高技术产业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优势不断增强,东西部差距依然很大。
三是高技术产业正处在由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四是技术创新模式在注重单项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集成创新。
五是高度重视创新体系建设,强调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更加重视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
我省属于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欠开发地区,与全国的差距在继续拉大。
“十二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省经济正面临着“转”和“赶”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是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非常有利的战略机遇期,出现了许多有利因素和机遇,但也存在着巨大挑战。
1、发展的机遇一是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明确提出我国“十二五”时期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印发实施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等文件,即将印发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黔中经济区已作为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12个重点经济区之一纳入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