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目录一、“十一五”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4)(一)“十一五”贵州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4)(二)“十二五”贵州农业科技面临形势 (11)二、“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思路 (12)(一)指导思想 (12)(二)基本原则 (12)(三)发展目标 (13)三、“十二五”农业科技主要任务 (16)(一)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 (16)(二)动植物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健康生产技术研究 (18)(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 (18)(四)生态建设与资源利用技术研究 (19)(五)动植物病虫防控与农产品安全技术研究 (20)(六)农产品加工与农机装备技术研究 (21)(七)农业高新技术、基础研究 (22)(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3)四、“十二五”农业科技重大专项 (23)(一)特色农业 (23)1、贵州特色蔬菜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23)2、贵州特色、精品水果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4)3、贵州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4)(二)生态畜牧业 (24)4、主要畜禽新品种选育及规模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 (24)5、地方特色水产品养殖产业化技术开发与转化 (25)(三)农产品安全 (26)6、农产品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26)(四)农产品加工及农机装备业 (26)7、特色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技术研究与应用 (26)8、贵州山地作业小型农机具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 (26)(五)农业资源 (27)9、中低产田土壤改良与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7)10、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7)(六)植物保护 (28)11、贵州省主要粮经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8)(七)种植业 (28)12、主要粮油作物超级品种选育 (28)13、主要粮油作物标准化、超高产、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攻关与示范 (29)(八)高新技术及基础研究 (29)14、动植物、微生物种质资源评价、利用及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 (29)15、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29)(九)林业及灾害防控 (30)16、森林资源培育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30)17、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及气象灾害减灾防灾技术研究与示范 (30)五、保障措施 (31)(一)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31)(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三)继续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 (33)(四)改革和加强农业科技管理 (34)贵州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为进一步落实《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撑,实现省委提出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的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一)“十一五”贵州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十一五”以来,全省农村科技工作在“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科技发展方针指导下,贯彻落实《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贵州省“十一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制定的主要目标与重点任务,通过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各类农业科技计划,我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科研平台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农业领域部分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成果转化速率加快,先进、成熟、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广泛应用。
科技支撑我省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明显增强,科技引领我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
“十一五”农村科技工作重点围绕《规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与重点任务部署展开,为推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据“十一五”项目执行情况调查统计:《规划》主要目标完成率达85.70%,重点任务指标计划安排覆盖面达95%以上;重大专项、重点项目、科研平台建设的各项指标全面超额完成。
《规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等指标顺利完成。
经测算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从“十五”期末的35.86%提高到4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从38%提高到45%以上。
“十一五”期间,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184项,投入财政科技经费46955.9万元,项目数和经费额分别是“十五”的1.4倍和3.01倍。
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54项、经费16955万元;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030项、经费30000.9万元。
省级财政支持的各类涉农科技计划项目中,省级重大专项29项、7255万元;科技攻关计划338项、7661万元;星火计划393项、3090万元;农业工程中心专项40项、1680万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25项、5990万元;成果推广计划81项、1167万元;省地合作项目6项、1580万元;其他涉农项目118项、1577.9万元。
通过国家级、省级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育成并通过全国或省级审定的新品种248个,实现示范辐射面积达3370万亩,新增农产品117.69亿公斤,新增产值110亿元,新增纯收入21.48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共新建农业重点实验室一个、农业工程技术中心6个、农业科技园区7个,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进一步拓宽与加强。
五年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28项;出版专著30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81篇,其中国际刊物发表35篇,专利授权63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制定技术标准63个,科技产出大幅增加。
“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增强,全省农业科技领域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7人、组建了4个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养博士生89人、硕士生412人,培训各类人员达149.6万人次。
通过项目实施,有294人晋升高级职务,556人晋升中级职务,农业各类人才储备增加,为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1、农业科技投入显著增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正在形成,为创新转化能力的提高,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十一五”期间,省级财政支持的各类科技计划共投入农业领域资金为30000.9万元,是“十五”的2.89倍;农业科技项目经费强度增加82.18 %,科技人员人均经费强度是“十五”的2.42倍。
财政科技投入的迅猛增加,激发了全社会科技投入的热情。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农业领域科技投入总额为78419万元,其中,财政科技投入占39.95%、自筹42.42%、其他11.41%、金融6.22%,表明全社会多元化科技投入融资体系正在形成。
国家支持强度大幅增加。
“十一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技项目154项,获得支持经费16955万元,支持项目总数是“十五”的1.24倍,支持经费数是“十五”的3.38倍。
2、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研发与转化能力持续提高,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选育通过全国或省级审定的水稻、玉米、油菜、小麦、马铃薯新品种达248个,全面超过了《规划》选育新品种的目标。
我省水稻、玉米、油菜自育品种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提高到25%、70%和80%。
油菜、玉米等新品种进入西南各省和长江流域省(市)。
油菜自育品种全部实现成果转化,“油研”系列优质油菜在长江流域十二个省市累计推广面积达千万亩,创造社会效益达10亿元。
以自育水稻新品种黔优88为核心,以氮肥后移技术为重点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经省内外重复验证,已具备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生产能力,跻身于该领域的全国先进行列,并为粮食高产科技示范工程重大专项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中低产旱地粮油平衡丰产增效技术、病虫害预测及防控技术、节能降耗轻型栽培技术、高产高效繁殖制种技术、无公害和有机蔬菜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十一五”期间亦取得明显进展。
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猪、禽良种覆盖率达到80%,生猪出栏率比“十五”提升20个百分点,畜禽死亡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
我省冷水鱼养殖“鲟鱼无水低温长途运输技术”全国首创并推广应用。
“贵州喀斯特山区大鲵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示范”重点项目,攻克大鲵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难关,支撑了产业化发展。
同期开展的农村养牛小区牛舍建设与繁殖技术、肉猪无公害饲料等方面的研究,为生态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蔬菜、马铃薯、辣椒、茶叶、烤烟、果树等特色优势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马铃薯专项共培育新品种十余个,形成技术规程20套,在国内首创马铃薯周年生产模式,先后建立专用商品薯基地50余个,有力促进我省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辣椒专项总结出39项成套技术,制订10项技术操作规程,大面积应用增产增值达10%以上;茶树良种快繁技术比常规育苗缩短了50%的时间,节本增效显著;烤烟新品种选育、特色烟叶开发、现代烟草农业技术集成、节本增效型等技术的集成应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贵州烟草产业的强势地位;火龙果、柑橘、核桃等果业的种繁技术体系及加工技术研发,推动了喀斯特山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
贵州周年高效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模式,规模示范亩均收入4000元以上,为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铺平道路;蔬菜产业技术的快速进步,有力推动了全省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林业科技在全省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有效支撑作用。
初步建立贵州省商品林基地和相应技术体系,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科技支撑力度加大,全省生态状况、国土生态安全明显改善和加强,全省森林覆盖率由“十五”的34.6%增至40.52%。
在马尾松人工林系统培育理论与技术研究、在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的生态学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均居国内领先。
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初见成效。
围绕动植物、微生物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等方面的科技需求,“十一五”重点开展了动植物分子育种技术与方法研究,抗虫、抗病、耐寒、耐瘠等基因标记、克隆与转移技术的研究,分子标记技术在新品种亲本及杂种纯度等方面的应用、品种指纹图谱鉴定等等;建立省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监控中心;组培快繁技术在建立优质脱毒种薯、特色花卉等扩繁基地上已普遍使用;动物疫苗、生物杀虫剂、生物杀菌剂等生物制剂的研发,以及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在新型农药研发方面居国内领先。
4、农村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及设施农业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十一五”期间,通过国家农业信息化、高寒山区设施农业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建立了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工程试验区,支持农经网对全省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工作,有力推进了全省信息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