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贵州省“十二五”白酒产业发展规划白酒产业是我省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我省特色优势产业。
发展白酒产业是拓展群众增收致富和带动城乡就业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是促进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
为贯彻《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黔党发〔2010〕12号)精神,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我省白酒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我省白酒产业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现状(一)“十一五”发展情况1.发展速度加快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白酒产量16.04万千升,比2005年增长36.6%;总产值203亿元,比2005年增长269%,工业增加值152亿元,比2005年增长310%,利税130亿元,比2005年增长294%;从业人员2.28万人,比2005年增长44.3%。
2.经济效益明显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白酒工业占轻工业的比重为36.7%,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为12.4%。
税金总额40.8亿元,仅次于烟草和煤炭行业;产值利税率57.6%,远高于除烟草外的其他工业行业。
3.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贵州茅台酒的国酒品牌地位进一步巩固,茅台集团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55亿元,实现利税117亿元。
习酒、国台酒、青酒、酒中酒霸酒、百年糊涂酒、金沙窖酒、贵州醇、茅台王子酒、董酒、鸭溪窖酒等一批名酒的美誉度不断提升。
4.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我省以茅台为代表的高档白酒所占比重较大,中档白酒所占比例稳步提高。
2010年全省白酒工业总产值居全国第3位,销售产值居全国第5位,利税率居全国第1位。
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表现良好。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条件1.有利条件一是有政策支持。
国务院《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增强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烟草、酒类、茶叶生产加工基地的品牌竞争力”。
《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批复》明确,支持四川、贵州高档白酒的发展。
国家决定,这一系列政策在“十二五”期间将延续执行。
在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明确支持贵州“积极发展特色轻工业。
利用赤水河流域资源和技术优势,适度发展名优白酒,确保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声誉,推动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
省委、省政府也将出台政策性文件,扶持我省白酒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有市场空间。
随着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加上近年全国酱香型白酒市场升温,我省以酱香为主的名优白酒将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三是有产业基础。
我省拥有得天独厚的酿酒自然条件,酒文化历史积淀深厚,并积累了一批优秀的酿酒技术人才。
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国酒茅台”这样的标杆品牌和其他一批宝贵的品牌,这些都是贵州白酒产业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2.不利因素一是总量小。
截止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白酒产量仅占全国产量的1.8%。
二是实力弱。
全省规模以上企业61户,除茅台集团年产值超过百亿元外,其他企业产值都在5亿元以下。
三是发展慢。
全国白酒总产值增速为34%,我省增速为22.2%。
四是不均衡。
茅台集团白酒产值占全省白酒总产值的73.7%;规模以上白酒产量中,**市占90.8%。
五是品牌建设滞后。
我省白酒原有一批名优品牌的地位和影响力得不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有的还呈现逐步削弱的趋势。
此外,还存在政策环境相对偏紧、配套产业不完善、行业整合度不高、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二、总体思路、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精神,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全面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解放思想、创新模式,高端引领、中低并举,以质取胜、打造品牌,拓展市场,推动贵州白酒实现跨越式发展。
力争用5—10年时间,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带动全省白酒产业快速发展,努力做到“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做大做强贵州白酒产业。
(二)发展原则坚持扩大开放、包容共生,以开放促开发、以竞争促发展;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推动白酒产业资产重组,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扩大总量;坚持品牌带动与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高端引领、中低并举,做大做强现有名优品牌,大力发展新兴名优品牌,积极培育区域性品牌;坚持择优扶强与抓大促小相结合,酱浓并举、兼有其他,形成大中小白酒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质量优先、以质取胜,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白酒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全省白酒产量确保80万千升、力争100万千升,占全国白酒市场的份额10%左右,白酒工业总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全省白酒产业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
培育一批名优品牌,新增6—10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一批著名商标。
到2020年,我省白酒占全国白酒市场份额争取达到20%以上。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一)全力提升白酒生产总量加快技改进度,提升白酒产能,大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到我省兼并收购白酒企业和引进省外白酒企业自带生产许可证到我省开办新的白酒生产企业,支持白酒企业盘活存量、扩大增量。
“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年产量茅台酒达4.5万千升、习酒达4万千升、金沙窖酒达2万千升、鸭溪窖酒达5万千升、青酒达2万千升、董酒达2万千升、酒中酒酱香白酒达4500千升等一批名优白酒重点技改项目,全力扩大我省白酒生产总量。
重视基酒生产,把**市打造成全国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
(二)做大做强“国酒茅台”标杆品牌发挥好茅台酒地理标志作用,加快茅台酒技改扩能,努力扩大茅台酒产量。
大力发展习酒、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神舟酒、汉酱酒等茅台系列酒,优化产品结构。
整合省内白酒企业,实现高质量的规模扩张。
支持茅台集团以品牌为引领、资本为纽带,通过投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整合省内与白酒产业关联的农产品生产、包装、运输、物流、商贸、金融服务等上下游企业,形成强大配套能力,在全省白酒产业率先实现集群发展。
充分发挥茅台酒地理标志作用,保护茅台酒知识产权,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国酒茅台”的国际国内地位,以“国酒茅台”为龙头,带动全省白酒产业快速发展。
茅台集团要发挥好品牌优势,努力扩大产量,提高市场份额,确保到“十二五”末,茅台酒产量4.5万千升以上,茅台集团白酒产量10万千升以上、力争12万千升,销售收入800亿元,力争1000亿元。
(三)打造“贵州白酒”集体品牌以贵州白酒现有品牌和产业基础为载体,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组织申报“贵州白酒”集体商标。
重点扶持获历届国家和贵州名优产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称号的白酒品牌及其他成长性比较好的白酒品牌。
在各种不同香型白酒中培育一批重点品牌和核心企业,带动各种香型白酒全面发展,努力形成“酱浓并举、兼顾其他”和高中低档产品并举、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组织申报仁怀酱香型白酒产品地理标志,将其打造成“贵州白酒”品牌中世界酱香型白酒生产的核心区,着力提升“贵州白酒”品牌的整体竞争力。
(四)发展白酒关联产业发展包装产业。
坚持立足省内配套,引导省内企业积极发展包装材料、包装印刷等与白酒关联的产业,加快白酒包装材料等配套产品生产。
支持省内重点白酒企业加强对白酒包装的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研发。
积极引进省外企业到我省发展白酒包装和配套产业,引进白酒包装新材料、新工艺和专业设计研发团队。
规划建设3—5个酒类配套产业园区,使之成为白酒包装配套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尽快形成我省白酒产业发展所需的包装配套产能,力争到“十二五”末白酒包装材料省内配套供应量达到50%以上。
加快优质原料基地建设。
围绕白酒产业发展对原料的需求,整合种植资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建立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优质原料基地。
鼓励和支持重点白酒企业将原料基地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推广“企业+基地+标准+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在**市、**县、**县、**县、**县、**县、道真县及其他适合种植的地方规划建设有机糯高粱、有机小麦种植基地,保障白酒生产优质原料供应。
加强原料质量检测,保障白酒原料需求和产品质量安全。
研究建立白酒与原料价格的协调互动机制和酒税反哺原料基地建设机制。
发展酿酒工业旅游和白酒文化旅游。
鼓励白酒主产区、名优白酒企业发展白酒工业旅游和白酒文化旅游。
大力支持**市和茅台镇围绕茅台酒厂发展以参观茅台酒酿造为重点的工业旅游、以品饮茅台酒为重点的餐饮旅游、以了解茅台酒发展历史为重点的酒文化旅游。
在**市遴选一批有条件的民营酿酒企业作为旅游观光点,在中枢镇规划建设一座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茅台国酒城,在国酒城谋划举办“中国茅台酒节”。
完善中国白酒文化展示园区,集中打造“国酒茅台”和“贵州白酒”文化品牌。
(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加强技术改造,降低物耗、能耗,节约用水,开展废物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在行业中积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加强对重点白酒生产区域及周边区域特别是赤水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建立和完善重点白酒产区水源地特别是赤水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
切实抓好重点白酒生产企业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和厂区及周边环境治理。
(六)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制定招商引资配套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贵州酿酒独特的环境、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白酒生产经营要素向我省白酒工业园区聚集,做大做强贵州白酒产业。
重点建设仁怀国家名优白酒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习水白酒工业园等一批园区,形成名优白酒产业集群。
四、产业布局打造3个“贵州白酒”品牌基地,即黔北地区(以**市和**市为主)、黔中地区(以**市、**市为主)、黔南地区(以黔东南州、黔南州和黔西南州为主),形成3个名优白酒产业集群。
**市以“一带两点”(沿赤水河一带,湄潭及董公寺两点)的白酒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市以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金沙斗酒厂等企业为主体,打造以酱香型优质白酒为主的黔北地区“贵州白酒”品牌基地。
黔中地区以贵州安酒有限公司、贵酒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体,打造以浓香型、兼香型、麸曲酱香型为主导的黔中地区“贵州白酒”品牌基地。
黔南地区以贵州青酒有限公司、贵州醇酒厂、贵州匀酒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体,打造黔南地区“贵州白酒”品牌基地。
在这3个“贵州白酒”品牌基地中,建设一批白酒工业园区,引导白酒产业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