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明比较伯特兰•罗素今天,在自称天朝帝国的中国,中西文明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交流。
这种交流能孕育出一种比目前中西文明更好的新文明呢,还是仅仅毁坏中国本民族的文化,并用美国式的文明取而代之?这依然是一个令人怀疑的问题。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常常被证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
希腊向埃及学习,罗马向希腊学习,阿拉伯向罗马帝国学习,中世纪的欧洲向阿拉伯学习,而文艺复兴的欧洲又向拜占庭帝国学习。
许多这样的交流表明,作为落后国家的学生能超过作为先进国家的老师。
对于目前中国发生的情形,如果我们把中国人看作是学生,那么中国人一定能再次超过我们西方人。
事实上,如同他们向我们学习一样,我们能从他们那里学到许多东西。
但是,我们向中国学习的机会显然是太少了。
假如我把中国人当作学生,而不是把西方人当作学生,只是因为我担心我们西方人不可教化。
在这篇文章里,我只想涉及由中国和西方国家交往引起的有关文化方面的问题。
除了16世纪西班牙和美洲之间的文明交流外,我认为在这以后的一段漫长的发展时期,没有任何一个两种文明的交流的例子能像中国和欧洲这两种文明交流那样典型。
考虑到这两种文明的显著特点,欧洲和中国的文明能够不太困难地互相理解是令人惊讶的。
为了更加明确地认识这一点。
我们有必要略为讲述一下这两种文明的历史起源。
西欧和美国实际上有着类似物精神生活,这精神生活可以追溯其三个来源:(1)希腊文化;(2)犹太宗教及其伦理;(3)现代工业主义——它是现代科学的一个成果。
我们不妨可以将柏拉图、旧约全书、伽利略看作这三种要素的代表。
它们至今依然各自独立地存在于世。
从希腊人那里,我们学得了文学和艺术,哲学和纯数学,以及许多社会生活中温文尔雅的礼节。
从犹太人那里,我们学得了狂热的信念即所谓的“信仰”,由善恶观念决定的道德热情、宗教偏见和某些民族主义的东西。
从应用于工业的科学中,我们学到了力量和力量的意识。
我们就是上帝的信念,相信我们能成为无科学知识的民族生死存亡的真正主宰。
我们也学得了以经验为根据的方法,依靠这些方法,我们能获得大多数真正的知识。
我认为,这三种要素能够对我们欧美精神作出基本的解释。
除了希腊文化曾间接地影响过中国的绘画、雕刻和音乐之外,这三要素中没有哪一个要素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扮演过明显的角色。
中国在其开化的历史始端,便属于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巨流。
在这条巨流中的埃及和巴比伦文化,影响了希腊人和犹太人,从而为我们西方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正如埃及和巴比伦的文明是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富庶土壤的奉献一样,中国自身的文明是黄河的奉献。
甚至在孔子的时代,中华帝国的疆域还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
但是,尽管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同,中国人的精神观念和埃及人和巴比伦人的精神观念的共同点都微乎其微。
老子和孔子都是公元前世纪的人,但他俩都已经具备了我们所认为的现代中国人的显著特性。
把任何东西都归因于经济的人,将难以解释古代中国人与中代埃及人和巴比伦人之间的区别。
就我而言,对此没有可以选择的理由可提供。
目前,我并不认为科学可以完全解释民族的性格。
气候和经济环境能够对一个民族的性格作出部分的解释,但不能作出全部的解释。
一个民族的性格,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形成时期的主要人物——如摩西、穆罕默德、孔子这样的人的个人性格。
最早的著名中国哲人是老子,他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老子”并不是一个真的人名,仅仅是意指“老哲学家”。
据传说,老子年长于同时代的孔子。
我对老子的哲学远比对孔子的学说更感兴趣。
他认为,每一个人,每种动物和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本来就具有的某种方法和行为方式。
我们应该使自己活动的方法和行为方式与事物本来就具有的方法和行为方式协调一致,并鼓励其他人也这样做。
“道”是“道路”的意思,但在实际运用中或多或少带有神秘的意义,如所谓“…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我认为,老子幻想死亡是对“道”的背离造成的。
假如我们所有的人能严格按照自然的要求生活,我们的生命就能像宇宙万物那样的永恒。
在以后的年代里。
道家学说日渐蜕化为一种迷信魔法,基本上和研究长生不老的炼丹术联系在一起。
但是,我认为避世逃生的希望,原本就是老子首创的道家哲学中的一个要素。
老子的书,或被认为是老子写的书,都很简短,但他的思想由他的门生庄子弘扬发展了。
庄子的思想比他的老师更有趣。
老庄哲学倡导的是一种自由。
他们痛恨政府,痛恨一切对人类天性的干涉。
他们将现代人的生活与他们称之为“古代贤士”的宁静的生活相比,抱怨现代人的生活太匆忙。
在道的学说中存在着一种神秘主义的味道.因为,尽管世间有生命的事物纷繁多样,但是道只是同一个观念的道。
所以,假如一切生命都依据这个道,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存在竞争和冲突。
这两位圣人,都已具有了中国人特有的幽默、节制和保守的性格。
他们的幽默可以从庄子的著作《伯乐》中找到例证。
在他笔下的伯乐是善于管养马匹的人,但他驯养的马却十有其五死掉。
他们的节制和保守的特征与西方的神秘主义者比较起来是很明显的。
节制和保守的特征融入了所有的中国文学和艺术之中,融入了今天教养有素的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之中。
中国各阶层的人都喜欢开玩笑.并且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取乐的机会。
在有教养的阶层中,幽默是巧妙而含蓄的,以致欧洲人常常不能理解这种幽默,而这恰好增添了中国人的乐趣。
中国人保守的习惯是很有名的。
有一天,我在北京遇到一位中年人,他告诉我对政治理论有进行学术探讨的兴趣。
从他的思想表现的价值观念看,我把他当作这个国家中具有新思潮的人。
但是,我后来发现他曾是一个省的政府官员,并且许多年以来一直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
中国人的诗歌明显地缺乏激情,这大概是他们同样保守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必然产物。
他们认为一个明智的人应当永远保持冷静。
尽管中国人在激动人心的竞争中也有激情奔放的时刻,但是他们不希望这种激情在艺术中永存,因为他们本质上厌弃这种热情。
我们西方的浪漫主义运动,促使人们酷爱热烈。
然而据我们所知,在中国的文学中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浪漫主义运动。
中国的某些古典音乐是非常优美的,可是他们的古乐,弹奏的乐音是这样的微弱,以致只有一个人才能欣赏它。
中国人在艺术中追求高雅,在生活中追求合理。
他们不欣赏冷酷无情而坚强有力的人,也不赞赏易于表露自己激情的人。
在西方过惯了喧闹生活的人,来到中国后首先会发现他们丧失了西方人孜孜以求的一切影响;但是,他们渐渐会看到生活的美和自我存在的尊严。
因而,在中国生活最久的外国人,是那些最热爱中国的人。
虽然道家以炼丹士的身份侥幸求生,但还是被儒家从知识阶层中完全驱逐了出去。
我必须承认,我不能够正确地评价孔子的功过。
他的著作大量地表述了日常生活繁琐的礼仪观,他主要关心的事是教导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举止得当。
即使孔子的许多学说具有消极的因素,然而当你将孔子的学说与其他时代和其他民族的某些宗教学说比较,你必须承认孔子学说具有伟大的优点。
孔子及其追随者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是一种没有宗教教条的纯粹伦理学说。
这种伦理学说既不会产生一个有权力的传道者,也不会导致因政治或宗教信仰不同而带来的迫害。
孔子学说无疑在培养整个民族高雅的举止风度和良好礼貌方面获得了成功。
中国人的礼仪并非仅仅局限在言谈举止和人际交往方面,即使没有前人的规定,他们在许多情况下都能格守自己的礼仪。
中国的礼仪并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阶层,它甚至存在于社会地位最卑下的苦力中。
具有一种平静的自我尊严感的中国,在与白种人交往时,看到他们横蛮无礼就感到是一种耻辱,因为中国人不愿降低自己的人格,用无礼去对待无礼。
欧洲人总把这看作是中国人的弱点,但殊不知这是一种真正的力量。
迄今为止,中国人正是依靠这种力量战胜了一切企图征服中华民族的外国征服者。
有一种,也仅仅只有一种重要的外来因素,对传统的中国文明产生过影响,那就是佛教。
早在公元初,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并在这个国家的宗教中占据了一定地位。
用我们从犹太人那里接受过来的不容异端的观点来看,假如一个人同时接受两者的教义,会引起个人要么强调这个重点,要么强调另一个重点。
佛教是一种用容易为我们理解的言词表达的宗教。
它有神秘的教义、灵魂挽救的方法和对来世生活的描绘。
佛教对于世界上想要克服人生绝望的人来说是一种启发。
在佛教看来。
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会自然产生绝望。
佛教对现世生活持有一种本能的悲观主义态度,认为人们只有依靠某些佛教信条才能超渡苦海。
儒教毫无这样的色彩。
它设定人们在根本上能与整个世界和谐共处。
儒教只是教诲人们如何去生活,但是毕竟不是激励人们去生活。
儒家的伦理教诲不是建立在形而上学或宗教教义的基础上的,它纯粹是世俗的。
这两种宗教在中国和平共处的结果,造成越来越多的宗教信徒和善于沉思的人信奉佛教。
但是,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行为标准与儒教一脉相承。
儒教一直是中国的官方学说,并作为考察和选拔政府机构官员的准则。
这样做的结果,致使长期以来中国的政府掌握在文人式的怀疑论者手中;使政府的行政管理缺乏西方国家统治者所需求的那些充满活力和具有破坏性的特征。
事实上,他们的行为与庄子清静无为的准则非常契合。
这样的政府造成的结果是,除了战争给老百姓造成苦难外,民众在一般情况下能享受生活的幸福。
其统治的民族享有自主权;外国民族不必惧怕中国,尽管中国有着众多的人口和丰富的资源。
将中国的文明与欧洲份文明作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的许多文明可以从希腊文明中找到。
但是,中国文明中缺少我们西方文明中的其他两个因素,即犹太教和科学。
中国实际上没有宗教,不仅上层阶级没有宗教,而且整个民族没有宗教。
在中国只有朴素有限的伦理规范,这些伦理规范既不狂热,也不严酷,其中并不包含罪孽的概念。
中国除了现在刚刚在受到欧洲的影响外,没有现代科学和工业主义。
古老的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进行交流会带来什么结果呢?这里我不想谈及政治或经济,只想谈谈这种交流会对中国人的思想概念带来什么影响。
但是,绝对脱离政治和经济这两个问题来探讨思想观念是困难的,因为中西文化交往必然受到中西政治和经济交往性质的影响。
然而,我希望尽可能单独地考虑文化问题。
当代中国人以极大的热情渴望学得西方的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富国强民,抵抗西方人的侵略,而且是由于相当多的人们希望从西方文化本身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崇尚知识的价值,是中国的传统。
但是过去只重视古典文学,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西方的知识更加实用。
每年有许多学生到欧洲上大学,更多的人仍然是去美国,他们到那里去学习科学、经济、法律和政治理论。
这些留学欧美的人归国后,大多数人成为教师、政府官员、记者或政治家。
他们加速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特别是加速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中国的传统文明已经变得保守僵化,在艺术和文学的领域内已不能创造出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我认为这不是中华民族的任何衰弱造成,仅仅是缺乏新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