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苏州五中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 12 月份调研测试高一语文 2016一、选择题(每个 3 分,共 15 分) 1.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书法 是一 门艺术, 是一 种习惯,笔顺 研究会逐渐加深人们对汉字历史和文化认同。
书法中中的墨迹推寻得来,而我国对汉字笔顺的规范,则最早来自 1965 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与文化部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
A . 虽然还 便是 墨守成规 B .不仅 还 还是 墨守成规 C .虽然 更 还是 约定俗成 D. 不仅 更 便是 约定俗成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3分)A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新增的一幅幅插图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使人赏心悦目.... ,阅读轻松。
B .对这个问题,老师让学生展开讨论,自由发言。
可学生的回答却是五光十色.... ,千奇百怪。
C .随着鸟的啼叫声逐渐由弱转强,春天的暖流势不可.挡...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D .这条主干道被开膛破肚好长时间也不加紧修复,市民怨声载道,有关部门却无动于衷 .... 。
3. 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 (3分)A. 因为有了语言,人类得以思维和交际,不但传递和保存着文明,而且不断创造新的生活。
我们在语言中发展、生存,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它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
B.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
坚持对话,摒弃偏见, 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
C. 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才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而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则是 它反复呈现的主题。
在优秀的作品中,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
D.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用话语交流信息、沟通情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便捷、频繁。
作为 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自信与智慧、教养与风度。
4.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 不.得.体.的一项是( ▲ ) (3 分)A .接受师长邀请:感谢您的美意,定去舍下候教!B .称赞对方作品:拜读您的大作,鄙人获益匪浅!( ▲ ) (3分) 其中的重点之一,对笔顺的的书写顺序都是按照古人法帖C.祝贺开张大吉:祝贵公司生意兴隆,财源广进!D.初见单位同事:这是我的手机号码,请您惠存!5.对下列材料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驴子听见蝉唱歌,被美妙动听的歌声打动,自己也想能发出同样悦耳动听的声音,便羡慕地问他们吃些什么才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来。
蝉答道:“吃露水。
”驴子便也只吃露水,没多久就饿死了。
A.要理性分析自身的条件。
B.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C.要选择恰当的学习对象。
D.要掌握变通的学习方法。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菜园院佛殿记曾巩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文以为记。
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
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
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
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
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
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捃摭①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
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
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
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
曾巩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卷十七)注:①捃摭:采取,采集6. 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菜园有籍.于尚书籍:户籍即:靠近B.而即.其处立寝庐期:整、满(年、月)C.期.月而用以足D.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则:表转折,却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建佛殿的菜园原来是一片荒地,草木满地,牛羊践踏,也没有可以住人的房屋。
B.菜园院佛殿主要是僧众们向民间化缘募捐建成的,是菜园院耗资最多的建筑。
C.佛法之所以被天下人推重,就在于他们善于注重细节,愿意接受一切赞助。
D.作者写这篇记,不单表彰了佛家的才智,也反思了儒家之道不再通行的根源。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1)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
(4 分)(2)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
(4 分)9.作者认为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4 分)三、古诗文鉴赏(11 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别友人①黄滔已喜相逢又怨嗟,十年飘泊在京华。
大朝多事还停举②,故国经荒未有家。
鸟带夕阳投远树,人冲腊雪往边沙③。
梦魂空系潇湘④岸,烟水茫茫芦苇花。
注:①黄滔:晚唐诗人。
②停举:指朝廷停止科举考试。
③边沙:借指边地。
西北边地多沙漠,故称。
④潇湘:相传舜帝南巡而死,娥皇、女英二夫人痛不欲生,跳入湘江,化为湘江女神。
⑴一二两联中,诗人产生“怨”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 分)⑵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3 分)⑶尾联两句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 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11.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每空1 分)。
(1)▲,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2)月出于东山之上,▲ 。
(苏轼《赤壁赋》)(3)驾一叶之扁舟,▲ 。
(苏轼《赤壁赋》)(4)各抱地势,▲ 。
(杜牧《阿房宫赋》)(5)直栏横槛,▲ 。
(杜牧《阿房宫赋》)(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杜牧《阿房宫赋》)(7)故国神游,▲,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8)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 题。
达古的春天阿来①春天了,这些年的春天里总想回乡。
如今城乡疏隔,即便很近,回乡也需要理由,高原的春天便是我回乡的好理由。
②高原的春天来得晚。
在成都,繁花开过,眼看就是绿色深浓的夏天,家乡那边才传来春的消息。
达古的朋友来信说,高山柳开花了,落叶松和桦树发芽了,你教我们认得的苣叶报春和龙胆都开了。
所有这些消息,都在诱惑着我。
③大雪山的北麓山路上,遥遥可见达古那些依山而建的藏寨,红蓝多色,错落有致。
在达古这个不受外人打扰的村庄,核桃树刚刚绽出新叶,像一团绿褐色的云雾,笼罩在村寨上面。
浅浅的褐色,是树叶的新芽,一条条肥厚的花序,从枝头悬垂下来,那就是核桃树浅绿色的花。
轻轻捋下嫩长的核桃花,焯了水拌好后,什么味道?是清新无比的洁净山野的味道!是苏醒的大地的味道!④春到岷江正当时。
峡谷公路两边槐树正密密地开着白花,河谷台地上,寨里的桃树丛丛翠绿,野樱桃也开花了,有风轻摇树梢时,薄雪般的花瓣便纷纷扬扬飘飞起来。
而河谷两岸干旱的山坡上,灌木丛依然一派枯黄。
但我知道,这些枯瘦的灌木丛里一定有早开的花朵。
其中有一种开满细小黄花的带刺的灌木丛,叫做堆花小檗。
米粒大的小黄花一簇簇拥挤在一起,抢在绿色叶片展开前怒放。
还有耐旱耐瘠薄的带刺灌丛沙生槐也开出了密集的蓝色花。
我一次次半蹲半趴地摁着快门,累了,便坐在山坡上,翻看相机里的花朵,却突然弄不明白,大自然为什么要让植物开出这么多的花。
这些花朵和这神秘的不明白,也许就是我这一天的收获。
人们在世界上都力图明白,而我宁愿常常感受很多的不明白。
⑤这一天,我们还要去的便是这雪山群中两座从未被人逾越的雪山——有冰川群的雪山主峰和洛格斯神山。
湖水映着碧蓝天空,阳光下融雪时的滋润气息带着松杉的芳香。
走到雪野中,抬头远看,群山变成了波浪,在眼前奔涌,而洛格斯神山厚雪加身,冰清玉洁,莹光逼眼,如同一个戴着水晶冠冕的神者。
峡谷尽头壁立而起的达古冰川群上的雪山主峰熠熠闪光,直插幽深蓝空,仿佛一个未知的庞然大物。
山体上是深雪,雪下,才是冰川。
这道冰川每年只有七、八月积雪融化时才可看见。
但那冰川的力量却随时可以看见,它在这雪山之巅造就了地貌杰作:相互错落在云幕下金字塔一般的锥形峰顶、锋利峭薄的山脊、被冰川从对面山体上剥离又搬运到面前来的巨大岩石。
我们脚底的深雪下,就是冰川挖掘出的巨大的冰斗,夏天时,是一湖碧水,湖水的上方,劲风猎猎,被阳光照耀,亮得晃眼的云团翻滚在天空,也翻涌在湖中,而现在冻成了一块坚硬的冰。
⑥我总觉得,达古冰川这样的地方,可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学习体味自然之美的课堂。
虽然时兴的国学热中,常有人说中国人如何有天人合一观,如何取法自然,但在实际情形中,却是自然界大面积的退缩与毁败,是中国人与大自然日甚一日的隔膜与疏远。
⑦大家散去的时候,有人问我,这个地方你觉得如何?我只想说一句话:它是最近的遥远。
(有删改)12.请简要赏析文章第③段的表达特色。
(6 分)13.请理解文章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 分)14.文章第⑤段中,达古的雪山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 分)15.作者为什么认为达古是“最近的遥远”?请加以探究。
(6 分)六、实用类文本(18 分)阅读文章,完成16—18 题:智慧与国学王小波物理学家海森堡给上帝带去了“相对论”和“湍流”两道难题。
我也有一个问题,但我不想向上帝提出,那就是什么是智慧。
当然,不是上帝的人对此倒有些答案,但我总是不信。
相比之下我倒更相信苏格拉底的话: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还有些妙论我更加喜欢: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
如果说我们都一无所知,中国的读书人对此肯定持激烈的反对态度:孔夫子说自己知天命而且不逾矩,很显然,他不再需要知道什么了。
后世的人则以为:天已经生了仲尼,万古不长如夜了。
再后来的人则以为,精神原子弹已经炸过,世界上早没有了未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
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以为,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换言之,我们不仅足够聪明,还可以担任联合国救济署的角色,把聪明分给别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