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茶具和茶文化

宋代茶具和茶文化

宋代茶具和茶文化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

一般认为,在最初,我们的祖先是把茶作为一种治病的药物,他们从野生的茶树上采下嫩枝,先是生嚼,随后是加水煎煮成汤汁饮用。

经过历代先人的不断实践,于是开始种茶,制茶,茶文化由此流传开来。

提到茶,我们免不了想到陆羽的《茶经》,这位被后世奉为“茶圣”的人,苦心收集历代茶叶史料,将自身调查,实践的经验记录下来,写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对中国的茶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自从茶被发现和利用以来,无论何种饮用方法,都需要一定的容器来盛装。

而且随着饮用方式的变化,茶器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可以说,茶器是随着饮茶活动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饮茶活动的流变而变化的。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自唐代开始提倡饮茶,饮茶之风遍及全国。

至宋代,已经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便可以看到生意兴隆的茶馆坐落于闹市之中。

而当时的上流社会,更是嗜茶成风,王公贵族经常举行茶宴,皇帝也会拿贡茶马虎招待群臣。

宋徽宗精通茶艺,甚至还亲自写了一部茶叶专著——《大观茶论》。

饮茶之风之盛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宋代国势虽不及汉唐,处在少数民族政权威胁之下,但是其文化建树却超越前朝,经济高度发展,工商业十分发达,在这样的时代下,茶文化盛极一时。

同唐朝的质朴相反,宋朝茶具走向了一个极端,变得非常讲究。

人们不但在乎茶具的功用、外观和造型,而且更看重其质地,由前朝的陶或瓷,发展为玉、金或银。

点茶法与唐代煎茶法不同,宋代盛行点茶法。

所谓“点茶”,即是煎水不煎茶,将半发酵的茶叶制成的膏饼碾成茶末后,用沸水在茶盏里冲点,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听到这个饮法,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日本的抹茶道。

实际上,日本抹茶道就是源自于此,但经过几百年日本茶人的重新改易,发扬光大,形成日本所独有的茶道。

点茶道需要很高的操作技巧,并且有着严格的规范,宋人对茶质优劣、冲饮方法和烹饮用具的苛求几乎到了极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同时,文人雅士们还乐衷于点茶比赛——“斗茶”,亦称“茗战”。

斗茶决定胜负的因素有二:一是“汤色”,二是“汤花”。

“汤色”指茶汤的颜色,以纯白如乳为上。

“汤花”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其色泽和汤色的要求一致。

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评茶汤,茶汤要为、香、色俱佳,才能获胜。

饮茶方式的变化也对陶瓷茶器提出了新的要求,茶盏的、茶瓶是直接用于点茶的茶器,对于点茶尤其是斗茶的成败和判定至关重要。

宋代的斗茶则通过细微而强烈的感官感受和胜负之分,沉浸在一种消闲、娱乐甚至是沉溺、放纵的享受中。

这种时代风尚弥漫于从宫廷到市井的整个社会氛围中。

清代茹敦和云:“茶理精于唐,茶事盛于宋”黑釉茶盏的釉色与斗茶黑釉瓷器和青瓷一样,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

宋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和美学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黑釉瓷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也终于迎来了大显身手的高潮期。

这与宋代点茶、斗茶的流行密切相关。

宋代茶碗多称为盏。

盏也作琖,是一种比碗小的器皿,故亦称碗,宋代文献亦称为瓯。

盏,小杯。

宋代斗茶以茶汤乳花纯白鲜明、着盏无水痕或咬盏持久,水痕晚现为胜,完全由视觉感官来验定,因此,茶盏就要以易于观察茶色、水痕为宜。

黑釉瓷茶盏最适合斗茶之需。

“茶色白,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绀黑如兔毫。

……其青白盏,斗试自不用”。

从蔡襄的《茶录》中可看出,由于饮茶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唐朝陆羽衡量再三的青瓷、白瓷茶碗,到了宋朝,已不得不让位黑瓷了。

正是由于黑釉茶盏宜于焕发茶色,斗茶流风所至,宋代各地窑场生产黑瓷者甚多。

在市场需求和陶瓷艺人的努力下,宋代黑釉瓷烧造工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烧制技术也日臻成熟,使得黑釉呈现出了兔毫纹、鹧鸪斑纹、油滴釉、玳瑁釉、剪纸漏花、树叶纹等特殊的肌理效果和纹饰,花样倍出。

平凡的黑釉也由此而焕彩勃发,所制茶盏深受茶人喜爱,尤以建窑黑盏盛极一时,吉州窑黑釉茶盏也很有名。

a、黑釉茶盏黑色釉是建窑的本色釉,由于在窑炉焙烧的过程中,火候与气氛的微妙变化,又出现呈色纯正、乌亮漆黑的乌金釉和稍微泛黄或泛红的黑褐色釉以及蓝黑色釉。

蓝黑色釉是建窑的典型釉色,于黑中泛天青色,莹亮滋润,深沉厚重,b、兔毫纹茶盏兔毫盏是宋代黑釉茶盏中最著名的品种,尤以福建建阳窑最为突出,由于其盏身内外皆有棕色或铁锈色条纹,尤以闪银光色的细长条纹者为最佳,状如兔毛,故称兔毫盏建窑兔毫盏为全国之最。

c、油滴釉茶盏油滴釉也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因在其釉面上有许多大小不一、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似油滴而得名,油滴大者如豆,小如针尖。

d、鹧鸪斑纹茶盏e、玳瑁釉茶盏吉州窑遗址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除建窑外,是宋代另一以生产黑釉茶盏著称的名窑,两窑共同代表了宋代黑釉茶盏的最高水平。

f、剪纸贴花纹茶盏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中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唐宋时期剪纸十分流行,将剪纸贴于茶盏内壁伪为花身的漏影春法是把剪纸直接用于点茶,但这种异花现于盏中的幻象须臾即灭,难以操作和久观。

吉州窑的陶瓷艺人可能就是从此得到了启发,别出心裁地将民间剪纸艺术和陶瓷艺术结合起来,发明了剪纸贴花纹茶盏。

g、木叶纹茶盏木叶纹茶盏也是吉州窑独具特色的产品。

4.1.3 黑釉茶盏的造型与点茶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对茶器的釉色、纹理、造型及及其与点茶的关系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于茶盏的色与纹,“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

关于茶盏的造型,“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

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

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

可见,茶盏的口与足、宽度与深度对点茶十分重要。

根据茶量的多少,要使用不同大小的茶盏。

综观建盏的造型,基本是大口小足,形如漏斗状,但在局部又有所不同。

根据考古类型学的原理和赵佶的关注点,宋代建窑的黑釉碗盏按照造型来分,主要有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种类型,以束口型和敛口型数量最多。

a、敛口型由于点茶需要七次注汤,并不停地搅动击拂茶汤,在点注时,敛口碗内敛的口沿则能起到防止茶汤外溅的作用。

b、束口型黑釉束口型茶盏是建窑的陶瓷艺人根据点茶的实际需要所创新制作的独特造型。

早在唐代就制作有类似束口形制的碗,但这种形制的碗在以煎茶法为主流的唐代没有引起茶人的注意。

到了以点茶法为主流的宋代,建窑工匠针对点茶的需要,对其造型进行了改进,并与各种流光异彩的黑釉相结合,使束口碗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茶人的心爱之物。

束口碗在口沿与腹部交接处的内壁束成的一周凸圈,起到了衡量注汤多少的标注注水线的作用,经由视觉感官传达给点茶者,显而易见,十分方便,因此深受茶人欢迎。

各种花色黑釉均有制作。

敛口碗和束口碗是从斗茶的实际操作需要出发而设计制作的,撇口碗和敞口碗则更多地是从茶人吃茶的使用需要而制作的。

c、撇口型和敞口型撇口碗口沿外撇,器壁由底至口逐渐侈张,形如喇叭状,亦有深、浅腹两种形式。

撇口碗也是宋代建盏采用较多的形式,建窑大型敞口碗出土不多,中、小型敞口碗较多。

当然,这四种形式的碗的分类也不是绝对的,有的碗是融合了两式碗的造型特征兼而有之,使其功能更加完善,点茶需七次受汤乃成,然后要观察茶色和咬盏的情况来判定胜负,这样就难免存在“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宋徽宗《大观茶论》)的问题,这就要求盏的大小要能受七汤而适量,盏的高度又要以便于观察茶色为宜,盏口还要不碍击拂,这个标准具体到每只大小不同的盏,就很难把握。

建窑的工匠们经过反复实践,终于确定了达到这一要求的盏口与盏高的最佳比例为二比一,从而使点茶与观茶都能达到最佳状态。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指出:“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也就是说,在点茶之前,必须用热水烫盏,使茶盏保持一定的温度,这样才能使茶乳浮涌,并咬盏持久,水痕晚现,这正是斗茶的“斗点”和判定胜负的重要标准,宋代茶人十分看重。

建盏胎釉厚重,熁盏后不易冷却,而且建盏采用含铁质较多的砂质瓷矿土,胎质粗而坚实,可以增强隔热的效果,既能防止烫指,又能保持茶盏和茶汤的温度,可谓两全其美。

宋代定窑的陶瓷制作和烧造技术以及印花纹装饰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有造型适合斗茶的斗笠碗,釉色适合斗茶的黑定、紫定,黑定盏色黑如漆,紫定盏则“烂紫晶澈如熟葡萄”、“紫若茄苞”可见,建窑名重一时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建窑的陶瓷艺人充分地结合了当时的饮茶方式,紧扣斗茶的各个环节,考虑细致入微,达到了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创造性发展。

可见这种斗茶不以茶色或水痕先后为标志,而注重于品尝茶味。

用这种方法斗茶时,不必定用黑盏,青瓷、白瓷、青白瓷盏皆可。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就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可见用的是青瓷盏。

从宋代制瓷业的全貌来看,青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龙泉窑青瓷、耀州窑青瓷、景德镇青白瓷,定窑的白瓷和异军突起的钧瓷,技术水平和艺术境界都很高,茶器的产量也很大。

但宋代斗茶多以斗色、咬盏为尚,因此,本文中注重选取与饮茶方式的变化联系最为密切的黑釉茶盏来论述,其他种类的陶瓷茶器无法一一展开论述。

4.1.4 茶(汤)瓶的演变与点茶宋代盛行的点茶与唐代盛行的煎茶最大的不同在于茶末不再放入茶釜里与水同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茶瓶煮水来冲点。

因此,宋代茶器里出现了一件陆羽《茶经》中未曾提及的重要器具--茶瓶。

茶瓶在点茶时用于烧煮或贮盛开水即汤,不在里面放茶末,故又名汤瓶。

点茶法在唐朝虽未普及,但已经开始出现,宋代茶瓶仍有用银瓶者,但总体上以瓷制茶瓶为主流。

正如专用茶器是从饮食器具逐渐转化而来的一样,茶瓶也有一个嬗变演化的过程。

唐代茶瓶即为注子。

注子习惯上称作执壶,是中唐时出现的一种酒器,在比较轻松随意的茶会中,这两件茶器可用注子来代替。

注子有柄,便于把持,其广口或喇叭口易于临流取水,或向其中倾倒清水或熟水,其流可迅速出水“止沸育华”,比较方便,因此,不难理解唐代有些茶人在煮茶时使用注子。

在唐代点茶、斗茶尚处于萌芽阶段,对茶瓶的要求并不高,专业应用性也不十分明显,因此,唐代茶瓶与酒注的造型颇不易区分。

唐、五代、宋执壶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当时审美趣味的变化所致;更主要的是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点茶的反映,顺应了点茶的使用需求。

苏翼的《十六汤品》就注意到了汤瓶的形制与点茶的关系,指出若茶瓶之嘴不能使注汤收放自如,断断续续,若存若亡,汤不通顺,犹如人之气血不畅,百脉不通,是为“断脉汤”。

到了宋代,茶瓶成为点茶专用的煎水器和点茶器。

茶瓶对斗茶成功与否十分关键,因此,茶人们十分注重茶瓶的形制。

a、茶瓶与候汤:唐朝用茶鍑煮茶,故可目视观形、耳闻辨声以候汤,选择最恰当的时机下茶末,易于把握。

宋朝点茶以茶瓶煮水,只能耳闻声辨煮水过程中细微的变化,要求茶人的感官相当敏锐,因此宋代茶人多感叹“候汤最难”。

蔡襄《茶录·茶论》论候汤:“候汤最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