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3、宋明理学1教学目标评论(0)1、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2学情分析评论(0)“宋明理学”一课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教师在教学中普遍感到吃力。

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叙述典型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深入浅出地表达历史观点,让学生觉得理学是生动通俗的,理学家是可亲可敬而不是道貌岸然。

即以感性的知识为铺垫,以达到理性的思考——通过叙述程门立雪、鹅湖之辩、亭前格竹、龙场悟道、徽州牌坊、南康之会等史实,让学生分析、认识理学的南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并深入辩证评价理学的影响。

3重点难点评论(0)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两大流派的异同对比,宋明理学的深远影响。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服饰图片评论(0)唐朝的妇女服饰,华丽开放,宽松自由,人性解放,女性的地位很高,服饰中有很多佛教思想的影响,比如对人体的崇美,展露肌肤身体。

宋朝则拘谨朴素了许多,有人说是宋明理学结束了多彩多姿的唐,迎来了理性质朴的美。

(图片对比的模式吸引学生进入本节内容的情境之中)活动2【讲授】温故知新评论(0)温故:儒家发展的历程: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明、明清之际活动3【活动】析诗赏画评论(0)唐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八一九)正月。

唐宪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迎接到宫中来供养,弄得劳民伤财。

韩愈写了一道奏章来劝阻。

唐宪宗大为恼火,要杀掉他,因宰相和其他大臣等出来替他说情,才把他降职,贬到潮州(在今广东省)。

这封给韩愈引来政治之祸的“朝奏”说明什么呢?反映了中国文化格局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是如何发展的呢?再以《三教图》链接三教合一的理念。

活动4【活动】课堂教学评论(0)一、传统儒学的危机——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1)、时代的挑战——儒学的衰落和佛道两教的兴起(2)、争鸣与交融——唐宋时期的“三教合一”知新:北宋理学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需要补充更多史料加以分析。

合作探究1.理学产生的原因材料1: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欧阳修《新五代史》材料2:(冯)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当是之时,失臣节者非道一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3: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

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

天下之人若饥渴之于饮食,苟得而已。

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

——摘自《李觏集》卷二八《答黄著作书》问题:(1)材料1反映了五代时期对君权的认识产生了什么变化?是对“君权神授”观点有力挑战学生答:五代时期,皇帝多由藩镇将帅而来,兵强马壮的将帅大都想争夺皇帝权位。

被权臣赶出皇宫的小皇帝凄凉感叹:“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在帝王家!”朝代更迭频繁,亡国之君几乎没有善终的,封建统治者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强专制统治。

(2)结合两则材料说明当时士人政治道德如何?概括理学兴起的政治必要性。

学生答:魏晋南北朝以来,王朝更迭频繁,统治腐败,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引起思想变化。

唐末以来由于战乱,伦理道德遭破坏,不利大一统;老师补充:严重的社会危机: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3)材料3中的现象反映了什么?这对汉唐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士人政治道德败坏,儒学的教化功能衰危,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冲击。

老师补充:儒学危机:随着两汉儒学的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倾向越来越加强,儒学作为一般伦理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层面的作用就被削弱了。

佛道的学说在人们的修身养性方面所起的作用远大于儒学。

魏晋南北朝以来国家分裂、战乱不休,流离失守的人们需要寻求精神慰藉,佛教满足了广大民众的愿望,如同饥饿之人遇到食物一般。

其实,不仅佛教,道教也有类似的作用与意义,宗教深得苦难人民的心。

而佛教和道教也乘社会动荡之机兴起,威胁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4)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为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哪些条件?学生回答并加以整理概括1、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道精华,更为理性化,思辨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3、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运动)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过渡:面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这些士大夫痛心疾首,希望重振儒学。

用引导的方法比用强制的方法更有效,改造儒学才是出路。

相比儒学而言,佛、道的优势是:有哲学的系统,能够给苦难中的民众以精神慰藉。

中国人在宗教态度上的包容性推动了一些儒家学者为重振儒学,三教合一,从佛、道中吸取养分,儒学有了重大突破,一种新的思想理学在宋代出现了。

[儒、佛、道相互渗透]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1)、理学的含义“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教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思想来解释义理,形成以为核心的新的儒术体系--理学。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它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

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教学策略:以“如坐春风”“程门立雪”“鹅湖之辩”的成语典故引入对几位理学家主张的归纳:思考问题:理学与心学的关系?(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鹅湖之会以后,朱陆又有一次重要的会晤是南康之会。

公元1181年2月,陆九渊访朱熹于南康,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习。

陆九渊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者感动不已,至有泣下者,朱熹也当即离座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

”由此可见,理学与心学都强调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所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两派学问根底是相同的,是理学的两支。

现实生活中的理学家怎样处事呢?朱熹为官时主张正君心,为社稷安稳出谋划策,上书朝廷反对与金和议,力主抗金,体恤百姓疾苦,不畏强兵与权臣;不为官时则招徒授学传承理想,始终不改其志。

陆九渊为官、教学与朱熹相似,为官实干清廉,讲学授徒,重视教育事业。

从这些理学家的经历中,我们看到理学的另一面是什么?重视精神力量,注重道德修养,关心国家民族命运。

三、民族文化中的理学——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辩证评价有人说作为明清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理学是压抑人性的、杀人不见血的工具。

有人说理学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你认同哪一个观点?为什么合作探究2:如何评价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不科学和不正确?观察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影响。

学生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讨论并加以概括:积极影响:理学家的学术贡献: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

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 1)理学一改前代学术思想研究的墨守成规,从个人的身心修养来体现儒家学说的义理,丰富了儒学的学术内容和文化底蕴,使儒家思想重新占据正统的地位。

( 2)朱熹的学说在元朝以后成为儒学正宗,所编《四书集注》,更成为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及标准( 3)理学提倡个人修养,讲求纲常伦理,提倡忠孝节义,扭转了唐末五代以来混乱的社会风气,推进了重视道德的社会新风尚,对国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消极影响:(4)理学过分强调内心修养,导致很多士人空谈心性,回避实务。

而提倡的纲常伦理对社会发展也有着严重的束缚,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更抑制了人们追求自由的向往,成为禁锢思想的枷锁。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老师引领学生结合材料为理学把脉: 1、朱熹把“君为臣纲”的原则作为至高天理的体现,要求人们“尊君亲上”,但朱熹并未因此放弃对现实政治生活中君王的批判与抨击。

他曾批评孝宗因循苟且,虚度岁月,还批评宁宗皇帝“独断”,被认为是达到了传统体制下批判皇帝专制的极限。

他希望从天理论出发规范君主的行为,要求君主也必须在天理的范围内行事,以天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因此,一旦现实中的君主与其行为规范、职分要求有违背之处,就应该对君主加以批评、劝谏,使之回归天理的轨道。

推行王道,正君心为治国之本的政治思维。

2、“以理杀人”并不是理学家的本意,而是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有意宣扬理学抑制欲望的一面,忽略了对人民宽厚的一面。

一种思想一旦被固化,可能变得面目全非,失去活力。

事实上,即使是对理学不合理之处开战的人,骨子里不乏理学的风骨。

王夫之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忧国忧民的感叹,是对个体力量的坚持,是对个人社会责任的坚守。

活动5【测试】知识小结评论(0)过渡下一课:明清之际的儒学新发展材料四: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了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代表了理学家的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此诗说的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使命要为真理,为学术,为天下担起重担。

) 温家宝总理2006年9月出访欧洲前夕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引用张载(横渠先生)的这四句话来表达心声。

“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来没有心,但是在人为的仁爱影响下,天地便有了一颗仁爱之心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