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0也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
(2)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平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感受除法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区分商和余数
教学准备: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互动游戏,激发兴趣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2.猜谜语: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出示气球谜语:红果子麻点子咬一口甜丝丝
你猜猜是什么?
二.动手实践,感知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展示例1的问题情景:(小朋友们请看)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到底是不是可以摆3盘呢?现在,老师请两个小朋友到黑板上来摆一摆。
一个摆盘子,一个摆草莓。
)
2.指名摆一摆。
小朋友们仔细看,摆了几盘?草莓摆完了吗?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
3.质疑: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因为说的是6里面有几个2。
4.质疑: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
)在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们知道吗?
(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出现剩余的情况。
出示屏幕,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刚才是6个草莓,现在是7个草莓,多了一个草莓,总数变了
(1)现在有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又可以怎样摆呢?
(2)(接下来,咱们就同桌合作,按照这样的要求来摆一摆,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摆得最快。
)
摆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上黑板展示摆的结果。
说一说你摆的结果是什么?
摆了3盘,还剩余一个草莓。
板书:摆3盘,还剩1个
剩下来的那个草莓为什么不摆了?
因为题目中说的是每2个草莓摆一盘,剩下来的1个草莓不够一盘。
(3)质疑: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两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
在数学中平均分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有剩余。
正好分完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那么有剩余的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
2.列算式表示摆的过程。
(像这样摆又可以怎样写除法算式呢?剩下的一个在除法算式中怎么表示?)
3.交流展示。
(谁来试着说一说。
)规范余数写法。
7÷2=3(盘)……1(个)3表示什么?1呢?(在这里找学生说一说1不写可不可以不写)3的单位是什么?1的单位是什么?为什么两个单位不一样?
4.质疑:谁能结合这幅图完整的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剩下的1个叫做余数。
(课件出示完整的算式)
余数有什么含义?(找同学说)
剩余的数量,举例说明要是平均分后剩余的数量
(1)读算式: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2)说各部分的名称。
出示大屏幕,观察比较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
都是平均分,都是每2个摆一盘,都列除法算式
以前正好分完,没有余数,今天有余数。
以前只有一个单位,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有两个单位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对比,我们知道了平均分都是关于除法的问题,不管正好分完还是有剩余,都用除法来计算,假如有剩余,在列除法算式时,要特别留意余数,余数就是他们最大的区别。
(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你会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请小朋友们翻到课本60页,完成做一做第1题圈一圈,填一填。
)
6.随例练习。
圈一圈,填一填。
(先收起草莓和盘子再做.)
(1)17个☆,2个2个地圈。
(2)23个,3个地圈。
☆☆☆☆☆☆☆☆☆
☆☆☆☆☆☆☆☆
圈了()组,圈了()组,
剩下()个。
剩下()个。
17÷2=□(组)……□(个)23÷3=□(组)……□(个)
(过度: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小朋友们请看……)
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
摆了3盘,正好摆完摆了3盘,还剩1个
6 ÷ 2 = 3(盘) 7÷2 =3(盘)……1(个)
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