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学生物学课程学习目标:1、认识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科学教育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科学课程,具有技术课程的性质,是中学生的必修课。
2、认识生物学课程在实现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了解课程设置情况。
3、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课程标准,促进学员课程理念的彻底转变并注意付诸实施。
本章教学重点:生物课程标准计划学时:4学时第一节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一、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一)中学生物学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属于学科课程。
生物学课程与中学语文、历史、化学、物理学、地理学一样属于中学开设的学科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生物学课程是科学课程。
科学:知识体系,认识自然世界的特有途径与方法。
例、有教师至今仍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如“观察草履虫”。
(三)生物学课程具有技术课程的性质。
技术:它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是解决人类所面对的生产、生活问题的方式、方法、手段。
(四)生物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地位。
在自己阅读本节内容的基础上讨论: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学习本节有何意义?在教学中你怎样努力去实现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二、生物学课程的价值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2、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3、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第二节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一、《生物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介绍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均包括四大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生物新课程的理念1、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
因此初中课标把“面向全体学生”列为第一个理念。
①传统学生观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关系上,从封建的师生关系看来,教师之于学生,有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
所谓“师严乃道尊”之谓也。
这种师道尊严是等级主义的表现,其结果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和消极,其影响在我们身上仍然存在。
不消除这种影响就不可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②新课程学生观a.学生是发展的人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b.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发展过程中的人,即是不成熟的人,是完整的人,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是不依教师的意为转移的客观存在c. 学生是独立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责权主体③对“面向全体学生”的再认识a.“面向全体学生”首先就意味着“教育就是服务” 。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b.“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学习机会,使所有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c.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中学生物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培养普通公民而不是科学家。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摘自朱永新著《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①科学素养的含义资料:自杨亚兰:这是一个我国住德国领事讲的一则笑话,他在德国12年。
三人(一个日本人,一个德国人和一个中国商人)上了火车。
这时又有一人带了一个鱼缸,缸里有鱼,见无坐位了,他把鱼缸放在自己的坐位上,引起了另三人的注意。
日本人说,这种鱼的生活适合怎样的水温,能否在日本生长?德国人问:这种鱼的学名是什么,属哪类,分类地位如何?中国商人说,这鱼是红烧还是清蒸更好吃?这个笑话反映了三人的科学素养的不同。
如果说,知识和能力是科学素养中的能力结构,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科学素养中的动力结构。
③对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再认识是人认识能力的总和,是科学素养的主干科学素养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由道德、意志和审美结构组成的统一体,是人的素养中的最高层次知识结构:是整个素养结构的基础 智力结观察能实践能思维能a.不仅仅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能问题1、科研的基本过程:科研一般要经过5个阶段,即问题→假设→推论≡实验→结论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多个假设,假设正确与否需要用实验加以证明。
比如,一个课题,光合作用在叶上进行,这是很早就证实了的。
但若要你证明光合作用在叶的什么部位进行,你怎么研究?根据光合作用需要光,看以下公式:CO2 + H2O 光能(CH2O)+ O2物理上早已证明,颜色深的部位接受光的能力强,因叶绿体的颜色深,故推论:叶绿体可能是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推论1:通过C14 标记,可以证明CO2被标记的C是否成为CH2O中的C,结论证明这个推论是正确的。
推论2:光合作用产生的O2是否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研究者选用水绵做实验,因为水绵的细胞大而且叶绿体是单一的。
在显微镜下,当视野在叶绿体上,在光的作用下趋氧细菌趋向视野之下,而当视野在细胞质中,则趋氧细菌不理睬。
故证明叶绿提能产生O2。
问题2、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如对韧皮部汁液的收集b.关于“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生态平衡就越容易被破坏“,这个生态学原理早就被写进高中生物教科书中。
但长期以来,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大量营造马尾松林,北方大量营造杨树林。
直到南方松毛虫、松材线虫病和北方杨树天牛肆虐,产生这个重大失误的原因,在于传统的生物学课程缺乏科技意识教育。
虽然人们早就认识到生物学是农、林、医的基础,但不象物理学、化学在数百年前就形成了物理工程、化学工程的概念。
到20世纪后半期,说到生物工程,联想到的只是基因工程、酶工程等高新产业,对传统产业部门,则未在生物学课程中引进生态工程等现代概念。
由于未能结合有关内容培养公众科技意识,就大大降低了生物科学教育的应用价值。
c..关于“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人类一旦对自己发明创造的东西失控,就会伤害自身。
(3)倡导探究性学习①学生的两种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是把知识的定论交给学生,有其存在的价值,比如,细胞的发现过程。
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去探索答案。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
但我们以往过分强调前者,以前者为中心。
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探究性学习应有的位置,而并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有教师将原接受性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
如先讲鲫鱼的形态结构,然后做解剖,是验证性实验。
鱼鳍的作用是教师的演示实验,用鱼缸做,学生不易看见,而且剪鱼鳍不提倡。
可将上述内容的教法改为探究式。
有的教师做法是:放录象,让学生讨论鱼怎么运动,怎么上下浮动,这样就创设了一定的情景,提出了问题。
之后由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实施方案,然后是课堂展示。
②探究性学习不能囿于一定的模式探究性学习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通过实验来探究,通过调查来探究,通过分析资料来探究等。
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大体包括以上过程,只是难点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不应千篇一律。
2、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初中生物课程总目标阅读《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相关部分。
二、初中生物课程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知识:(1)获得有关生物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2)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能力:(1)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4)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5)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三、高中生物课程总目标四、高中生物课程具体目标: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
思考:1、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相比较,高中生物新课程在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方面有哪些特点和更高要求?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一)构建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为什么要彻底打破原来的课程内容及体系,构建“人与生物圈”的课程内容及体系?1、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使初中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3、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克服过去课程难、繁、偏、旧的弊端)《生物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及体系:围绕“人与生物圈”,确定10个一级主题的总体思路。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及体系适当降低难度,面向全体学生,果断删除过去认为不能不学,但对学生未必非常有用的知识,院士及专家对此评价:步子迈得较大,应该肯定。
三、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确立的内容体系(自学,思考)(一)高中生物课程内容的特点(二)高中生物课程内容模块构建的依据和意义(三)各模块的地位、内容要求和教学策略。
讨论:与2000年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相比较,说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内容体系上发生的重要变化。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自学)教科书的基本标准;教科书内容的选择;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自学)。
交流:交流城市和农村中学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案例和经验。
第三节中学生物学教科书资料准备:收集不同版本的新初中生物教材(人教社版、北师大版、江苏版)比较分析。
讨论:如果让你自己选用教材,你觉得那种版本更为实用?说出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