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县市都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区域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与非沿海、沿海内部区域差异都构成了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

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得出实际使用外资、产业结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区域差异 agdp 发展不平衡面板数据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浙江经济在原有区域经济水平静态不平衡的基础上,经过动态不平衡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广泛的新增长极,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经历了先有所扩大又逐步收敛的过程。

总体上是一种非极化性不平衡发展。

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增长11.8%。

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

浙江省2010年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dp列各省之首。

但浙江是地域小省、人口小省、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

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

1997年消灭了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

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

2009年杭州市的人均gdp达到74924元,而温州市的泰顺县只有9554元,前者竟是后者的7.6倍之多。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将会产生诸多消极的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本文首先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采用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

然后对影响nich的因素(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找出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浙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的描述分析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划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绝对差异是用绝对表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是一种等级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

这两种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同等重要,二者所包含的意义不一样,不可能相互替代。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同时重视绝对与相对差异的研究。

为了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浙江区域经济差异的情况,本文采用了极值差率、标准差、相对发展率。

1.1 各地区经济差距随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化,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这里采用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变异系数进行分析。

根据浙江省11个地区的agdp值,我们计算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差系数,结果见表1。

表1 浙江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从表1中不难得知,浙江省的agdp极值差率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2000年agdp值最高的杭州和最低的丽水之比为4.05,2003年缩小为3.71,到2006年缩小为3.68,最后到2009年为3.54,浙江省内区域差异在不断缩小。

但是,由于极值差率反映的仅限于最好最差两个地区,代表性不够。

我们采用最能反映总体差距水平的标准差系数,其变动情况呈现先增后缩的趋势,但总体差异不大。

1.2 沿海地区的相对发展率相对发展率能较好地测度各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大区域的发展速度,反映相对增长量的指标,表示各区域在某一时间段内人均gdp的变化与该时期内整个区域的人均gdp的变化的关系。

其计算公式为:式中,y2i、y1i分别表示第i个区域在时间1和时间2的人均gdp,y2y1、分别代表整个区域在时间1和时间2内的人均gdp。

这里我们的第i个区域指沿海地区,而整个区域则指浙江省。

从表2可知,沿海地区的nich值约为2.5和1.84,也就是说,沿海四市远远高于浙江省总体发展水平,其中温州市发展尤其迅速。

而非沿海四市除了杭、嘉、绍三个杭州湾地区,也就是以杭州为中心的城市区的nich值较高外,其余金、衢、丽、湖四市发展缓慢。

这表明沿海与非沿海浙江城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表22 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子分析2.1 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1)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

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然资源是否丰富、交通是否便利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总体格局。

自然资源丰富、开发难度低的地区,投资所获效益就大,区域整体开发水平就高,反之亦然。

例如,浙西南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技术和人才匮乏,生产和生活环境较差,因而影响到资源的开发,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而以杭州为中心的浙北城市群毗邻上海,属于长三角核心经济区,这些城市(杭、甬、越、禾、湖等)受上海的影响,经济发展越来越快。

温台地区位于沿海,海陆交通十分便利,港口优势十分明显,经济起步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是这两个城市的部分县域经济仍十分落后,这也是导致这两个城市经济至今与杭、甬等城市有一定差距的主要原因。

(2)产业结构。

库兹涅斯等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即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我国经济学家在研究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时也发现类似的规律。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温、台、越等地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幅度都较大;而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丽、衢、舟等地,不仅第一产业比重极高,而且降幅极小或反而上升,这表明第一产业比重过高已制约着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3)观念和体制因素。

相对发达地区人的思想观念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较强,政府的政策相应地较为开放;而在欠发达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较浓,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政府部门也较为保守。

因此,导致发达的地区更加开放,落后的地区更加闭塞。

台、温和金华地区原为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其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4)社会投资。

投资的多少会深深影响着地区经济。

为何浙江省经济如此繁荣?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浙江省位于沿海地区,有利于吸收海外的投资。

外国人在浙江注资,投资办场,都推动着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和富强。

因此,投资是地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模型构建本研究可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为:agdpit=αi+xitβi+μit(i=1,2,…,n;t=1,2,…,t)其中,agdp代表人均gdp,这里我们取各年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xit是1×k维解释变量矩阵,k为解释变量的个数,即5个,且xit表示人口规模增长,取人口自然增长率;x2t表示外国投资变量,取实际使用外资金额;x3t表示产业结构,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x4t为出口总额;x5t为国内投资变量,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βi为5×1维向量,n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即11个;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察期数,即5期。

研究面板数据的第一步是确定检验研究的问题属于哪种类型,广泛使用的方法是协方差分析检验,主要检验两个假设:h1∶β1=β2=……=βn h2∶α1=α2=……=αn,β1=β2=……=βn。

面板数据模型通常通过应用f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应该建立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

通过eviews软件我们可知本数据的f检验结果,f=48.3f0.05(10,41),推翻原假设。

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比混合回归模型合理。

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和被择假设分别为:h0: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

h1: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因为h=20.5x20.05(3).结论是,模型存在个体固定效应,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建立的模型模型估计如下表3所所示:表3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根据回归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分别对变量x2、x3、x5进行单位根检验,此处我们选取llc检验。

由检验结果可知,llc值为-3.45,p值为0.0003,则我们拒绝原假设,认为x2、x3、x5序列是平稳的。

3 结论与政策建议3.1 主要结论人均gdp的大小主要受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产业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个变量的影响。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产业结构与人均gdp呈现的是反向关系,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均gdp呈现的是正向关系。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越少,人均gdp越高;产业结构越优化,也就是第一产业比例越低,人均gdp越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越多,人均gdp也越高。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实际使用外资、产业结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整和优化,因地制宜,在自愿合理的原则下发展各地经济。

3.2 相关政策建议第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发展。

继续坚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方向,以市场机制选择和产业政策调控等综合手段,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倾力建设好支柱产业,积极扶持优势产业,发展先导产业,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构建结构合理、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有效利用、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特别是第三产业更应该优先发展。

第二,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

通过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增强经济实力,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

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加强各经济区域交流与合作。

浙江省目前形成了杭、甬、温三个一级中心城市,把它们作为中心来培育,将会进一步带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除此之外的八个地级市,将作为次一级中心来培育。

加强各经济区域特别是浙东北与浙西南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实现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我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1]郭鹰,浙江经济增长驱动力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浙江11个地市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经论丛,2010,(3):2-150. [2]陈修颖.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科学,2009,(2):29-1.[3]卓勇良,吴可人.浙江区域发展的新均衡战略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3):9-2.[4]帅军,陈哲.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以江西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8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