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
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 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 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 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 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 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 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 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 在10000亿元以上。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
民收入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 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 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 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 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
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 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 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 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 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 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 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 “辽老大”美誉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 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应该说,中国的现代化始于沿海和沿江的一些城市。因 为19世纪下半叶,中国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于海上,外 国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和掠夺也是以船舰可到达的沿海和 沿江的通商口岸为据点。当时的上海、广州和武汉三个 城市的工厂数占全国工厂总数的60%左右。就中国成立 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集中在占全 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上海的工业总产值与 宁夏相比,前者竟是后者的292倍,这就说明,新中国 成立时,各省区的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展差距就已非常突出,实际差 距就已十分悬殊,今天的差距只是昨天的继续和发展。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 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著名发展经济学家M.P.托达罗(Michael P.Todaro)就特别重视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他说:“各种经济增 长理论的阶段及其有关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各种模式,对今日发展中 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最初条件强调得太少。事实是,这 些国家今日的增长状况同当代发达国家着手现代化经济增长的时代 相比,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值得注意的差别。”中国在建国前是一 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的工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半殖 民社会色彩,大约3/4以上的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广大内地, 特别是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差 距、区域差距之分析
赵磊 2011151533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
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 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 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 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 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 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 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 5.6倍于贵州。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无论怎么看,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即差距是客观存在的。那么, 为什么会产生差距?是哪些因素和原因引起区域 经济发展差距的?我们清楚地知道,中国区域经 济发展的差距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明显地表现出来, 而目前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除了历史 的因素之外,我们应将分析的着眼点放在中国改 革开放以来的这段时期。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
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 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 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 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 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 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 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时的30年, 鉴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区域发展上,中国实行了 平衡发展战略,对内陆地区已进行了倾斜式的资金投入 和政策实施,使得内陆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 升,与1952年相比,1978年内陆地区固定资产原值占 全国的比重由28%上升到56.1%。工业总产值比重由 30.1%上升到39.1%。尽管如此,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 仍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1978年全国人均GNP为375 元,多数中西部省区的人均GNP都明显低于这一水平, 其中水平最低的贵州只有175元,而多数东部省区的人 均GNP都超过和接近这一水平,最高的上海为2498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