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初稿二-征求意见稿)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初稿二-征求意见稿)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初稿)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生态文明是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生态强省作为建设美好安徽的重大战略,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池州发展的重大决策。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

第一节优势条件多年来,我县一直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先后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安徽省科学发展县”、“全国绿化先进县”等称号,为加快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4.6:45.2:30.2。

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

工业强县步伐加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7 亿元。

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迅速。

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972元和6947元。

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事业、残疾人事业、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3.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

安庆长江大桥、铜九铁路、沿江高速、济广高速建成通车,望东大桥开工建设,铁路、公路、水运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

东至已成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的节点区域,具有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

4.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东至是首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试点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8.7%。

境内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风景胜地历山、森林公园天台山、文化古镇东流镇、皖南山区最大的东坞山瀑布群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5.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全县建成省级以上生态乡镇4个,建成国家绿色食品(稻谷)标准化原料基地、省级农业生态示范县、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3个农产品获“三品”认证。

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香隅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场投入使用。

农村建成“三池一改”沼气池1.45万口,沼气服务网点115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

实施节能降耗工程,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每年下降4%以上。

第二节制约因素1.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

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中高耗能产业比重偏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第三产业中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

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结构调整滞后与减排刚性要求的矛盾依然突出。

2.生态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生态文明理念还未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全民参与度不够。

部分领导干部尚未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部分群众还缺乏绿色生活消费观,全社会深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3.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尚需健全。

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法律和经济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尚不明显,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尚不健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保投资的积极性不高,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党政领导和干部综合考评机制尚未得到全面有效实施。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池州县委池州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池发〔2012〕5号)、《中共东至县委东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东发〔2012〕9号)要求,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宜居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五大品牌”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工程、产业振兴工程、城乡建设工程、生态文化工程、和谐幸福工程“五大工程”,着力构筑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产业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制度体系“五大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

第二节规划原则1.坚持理念先行和重在建设并重。

坚持理念先行,强化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确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

坚持重在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共同部署、协同推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2.坚持生态优先和产业为本并举。

把握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找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生态和产业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3.坚持分段实施和重点突破并行。

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重点难点,实施组团联动,分步分段推进,力争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上取得新突破。

4.坚持党政主导和社会参与并推。

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保障。

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机制,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新氛围。

第三节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空间范围为东至县域行政管辖范围,含尧渡镇、大渡口镇、东流镇、胜利镇、香隅镇、张溪镇、洋湖镇、葛公镇、官港镇、昭潭镇、泥溪镇、龙泉镇、木塔乡、花园乡、青山乡和香隅化工园区、大渡口经济开发区,面积3256平方公里;规划基准年为2012年,2012-2015年为全面建设期,2016-2020年为深化拓展期。

第四节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

通过八年努力,把东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工业之城、山水田园的生态旅游之城、绿色低碳的宜居之城、天蓝气清的环保模范之城、绿水青山的森林之城。

2.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全面建设期(2012-2015年)到2013年,60%以上的乡镇获得省级或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命名,建成省级生态县;到2015年,80%的乡镇获得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命名,建成国家级生态县。

第二阶段——深化拓展期(2016-2020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建成生活品质优越、生态环境健康、生态经济高效、生态文化繁荣的生态文明县,全面达到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要求。

3.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重点反映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改善水平、生态人居建设水平、生态文化繁荣水平和体制机制创新水平。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由4大类42个指标构成(见表2-1),各指标评价参考值在国家生态县、县十二五指标、省市对县考核指标等基础上提出,充分体现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标准。

表2-1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表2-1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表2-1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第三章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第一节国土空间开发布局1.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划分。

按照《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县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等四大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域为县城主城区。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大渡口镇、东流镇、胜利镇、香隅镇、龙泉镇和升金湖外围地区、黄泥湖、小七里湖、大历山周边区域。

合理利用限制开发区域包括限制开发区域指东至县东部和南部地区。

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山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林地、湿地,升金湖保护区核心区和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2.统筹三大开发。

按照“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的思路,统筹沿江开发、山区保护开发、县城主城区开发,走一条激活沿江、带动山区、保护腹地的特色发展之路。

第二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1.提高产业准入门槛。

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把能源消费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能评和环评审批的重要依据,深入推进节能降耗,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县下达指标以内。

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和《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2.推动能效水平提高。

加强工业节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发展热电联产和工业企业综合节能改造。

强化建筑节能,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提高建筑能效水平,争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低碳生态试点县。

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结合农村危房改造,争取连续列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

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风能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强沼气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

实施公共机构节能,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节约型机构示范单位建设。

3.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

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现有设施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处置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到2015年,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东流、大渡口等重点镇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加大工业废水、废气治理力度,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开展农业源污染防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行农业清洁生产,鼓励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就地减量无害化处理。

推进畜禽清洁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鼓励采取种养结合养殖方式。

治理饮食行业油烟污染,特别是重点区域饮食业的油烟污染,适时对击壤桥附近特色小吃整体搬迁。

第三节生态林业建设1.分类开展林业建设。

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及生态区位,合理规划全县林业发展布局。

在黄湓河、尧渡河、香隅河、龙泉河等长江支流沿岸,抓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在主要湖泊库区、生态脆弱区,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实施林业生态治理工程,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在地势平缓、立地条件较好、森林采伐后对生态不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区,培育速生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笋竹两用林、珍贵用材林、名特优经济林、林木生物质能源基地,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在国道206、省道327、325沿线,交通便利的低山丘陵地区,重点发展绿化苗木花卉;在沿江沿湖丘陵圩区,发展工业原料林及林纸一体化木浆林基地;在历山、天台山、仙寓山等旅游景区或风景名胜区,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风景林。

到2015年,巩固和发展毛竹基地20万亩,新造毛竹5.5万亩,净增林地2.1万亩。

2.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抓好县城区、园区、广场、道路、水系绿化及中心集镇、村庄绿化,国省道、高速出入口绿化实现全覆盖。

到2013年底,达到国家森林县城创建目标。

3.拓展林业多功能生态效用。

综合利用木材加工剩余物和森林中的蕨类、野山笋、野生葛根粉等非木质林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林副产品。

引导山区观赏植物、药材开发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积极发展林下种养业。

第四节加强生态环境修复1.推进升金湖水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

将升金湖列为水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重点,进一步加大湖区湿地及鸟类的保护力度,对升金湖撤网除屏,改变升金湖现有渔业养殖方式,减少渔业养殖面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