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药学概论
以《唐修本草》为蓝本,参考本草拾遗等书籍而重修定,该书共21卷,收载药物983 种,其中新增药物133种(一说新增130种),并补充了很多新注,其编写体例与《新 修本草》大体相同,名为《开宝新详定本草》,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开宝本草》。
嘉佑2年(公元1057年)政府又编订了《嘉佑本草》,此书是 以《开宝本草》为基础加以提炼修订而成,收载的药物发展 到1082种,同时吸收唐代编注《新修本草》与《图经》的经 验,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药物,最后选出药物780种,绘图933 幅,由苏颂进行综合加工整理,编注《本草图经》21卷,与 《嘉佑本草》相辅。
现代中药学概论
张朝凤 中药学院生药学研究室(G楼325)
2015年2月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在自然界的斗争与发展 人类文明的积累
中药学是根据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研究我国传统药物基本理论、实践经 验以及药物来源、采制、炮制等一系列有关知识的一本学科。
名称 生产
采制 医疗 植物
用途 分类资源
来源 药理 开发
本草:古代专门记载中药的书籍称为“本草”。一般来说,中药包括中药材和成方 制剂,中药材来源于动物、植物或矿物。
从广义而言,中药材、草药或生药,都是来自自然界的天然药物。随着现代医药 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天然药物的普遍使用,以及我国生药包含有矿物药, 中药、草药、中草药、中药材、药材、生药的涵义有时较难明确区分,在中药学各 相关教材中,上述名词都将随习惯适当应用。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逐渐统一,交通发达,经济文化繁荣,医药事 业随之发展,于高显宗四年(公元659年)编写出版了《新修本 草》。全书分为“本草”、“药图”、“图经”三个部分,合计 54卷,收载药物844种。本书是由政府组织医官苏敬等二十余人 编写,刊印后颁行全国,因此,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
《食疗本草》(公元621-714)。食疗方法早在周秦时期即很受重视,如《周礼》中记 载有食医的官职,《素问》中也有“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 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理论。这本书是总结前人食疗经验的著作, 本书的出现,标注着把饮食疗法向前推进了一步。 开元中(公元738年)陈藏器著成《本草拾遗》一书,他补遗的药物比陶、苏所补集 的药物还多,当时民间习用而本草中所未记载的药物,多赖以此书得以遗传下来。 唐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输入的药物逐渐增多,应用也日见其广,从而丰 富了我国的药学,不久就出现了以收载海外药物为主的药学专著——《海药本草》 (公元8世纪),该书作者为出生于中国的阿拉伯药商,对中国文学已有研究,《海 药本草》收载的药物,不仅补充了以前本草漏收的新药,对于已有的药物的功用也有 所增补或纠正。
炼丹的目的原是适应统治者幻想不老神仙的需要, 但在客观上丹药却成了能为人民治疗疾病的新药。
详述了300种药物的加工炮炙方法
他以《神农本草经》的365种药物为基础,收集魏晋 以来名医记录的药物,从中选取365种,与《神农本 草经》的365种药物合编为一书,名为《本草经集 注》,使载入本草的药物总数增加了一倍,并把药 物的三品分类改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 食等自然分类,这是一大进步
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专著为《神农本草经》。据考证,此书是汉代医药学家不断收
集周、秦以后的药学知识加以整理而成。但其原著在唐代已经丢失,现存的各版本
都是明代以后的学者以《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为主并参考他书所得出的。全
书收载药物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上、中品各有120种,下品有125种。虽
然各版本略有差异,但书中所记载药物的性味归经大多是正确的,这说明我国秦汉
以前的药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神农本草经》是集大成的著作,为后世药
物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汉代除了出现《神农本草经》药学专著之外,被 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在立方和用药方面也有很多 贡献。著作《伤寒论》 和《金匮药物项下均有炮制方法。
中药 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
成药,中药材既指中医处方用药,又包括生产中成药或提取有效成分的原料药。 草药
是指草医用药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可以就地取材,具有价格便宜、使 用方面、丰富的用药经验等优点的药物. 中草药
中草药是常用中药和“草药”复合名称,是中药和草药的统称,即一些疗效较 好的草药逐渐被中医采用或作药材收购,就将中药和草药合称为中草药。
作用
鉴定
化学 成分
临床 功效
中药学
再利 用
品质 评价
本草学 植物学 中医学 分子生物学 化学 药理学 动物学 临床医学
第一节 中药学的相关名词及起源
一、现代中药学的相关名称
药物 是指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可以是
天然产物及其制品,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或生化制品。研究各类 常用药物来源、性质和应用的科学被称为药物学。我国人民防 治疾病的药物在古代被单称为“药”,有时也称“药物”、 “药草”或“毒药”,泛指各类药物时则称“百药”或“五药” (草、木、虫、石、谷)。
二、中药学的发展
《尚书•说命》(约公元前5-3世纪)云:若药不瞑眩,厥疾弗廖,已经意识到重病需使 用重药; 《礼记•曲礼》(约公元前2-1世纪)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反应了病人对医生的严格 选择;
具体药物的记载,早在《诗经》,《山海经》,《离骚》,《尔雅》等非医药书籍里 就已经出现。其不同点在于: 《山海经》里记载的植物、动物、矿物,一般都有简明的 产地、形状和功效等描述,显然是最为药物而收载的,而《诗经》、《离骚》、《尔雅》 里的植物或动物,虽然有不少也属于药用植物或动物,但当时却不是以药物的形式著录。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宋代本草学作者唐慎微,全书32卷, 药物1558种。
金元时代在医学史上是一个学派纷呈,具有创新精神的历史阶段, 在本草学方面同样有了新的发展。易水学派的张元素(公元12世 纪)为代表,他强调要重视药物气味厚薄和阴阳升降之间的辩证 关系。又指出五脏有喜恶,药物的五味和补泻作用,可随五脏的 喜恶不同而变异,把药物的治疗功能和经络脏腑密切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