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学案: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学案:1.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学案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进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1.举兵反隋隋炀帝的暴政使全国农夫起义风起云涌,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617~624年,李世民率军先后击败薛举、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军事集团,唐朝统一了全国。

3.夺取帝位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自己当上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特殊提示]“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政治现象。

对于此类大事的评价,既不能简洁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击破东、西突厥(民族政策)1.击破东突厥(1)东突厥颉利可汗率10万铁骑兵临长安四周的渭水北岸。

(2)唐太宗实行了多种策略应敌,包括乐观备战、和谈及分化敌方的策略。

(3)629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李责力出击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

(4)安置东突厥降部,册封突利可汗、颉利可汗及其他各部酋长,巩固了北方边防。

2.击破西突厥(1)为打通中原和西域各国之间的商路,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军深化吐谷浑腹地,挫其精锐部队,其主帅自杀,其子投降。

(2)642年,唐军沿天山南麓伸展,不久唐军灭掉西突厥。

3.和亲吐蕃唐太宗和吐蕃建立了亲热关系,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唐朝的先进技术、文化传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进展。

4.影响(1)唐朝国威远播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被漠南、漠北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规律总结]唐朝民族团结和进展的缘由:(1)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供应了物质条件。

(2)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唐朝宽广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沟通制造了有利条件。

(4)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深化探究]探究点李世民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政要》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新唐书》思考据材料一、二,概述唐太宗对于战斗的态度及边疆政策。

答案战斗频繁,不利民生。

以战斗手段平定边疆,用怀柔政策巩固统治。

三、贞观之治1.表现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快速进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艺术富强,中国封建社会毁灭了空前的富强局面。

2.缘由(1)虚心纳谏,重用贤能之士,尤以对魏征的态度和做法最为典型。

(2)心存百姓,不断反思。

(3)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与民疗养生息,进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重点精讲]“贞观之治”毁灭的缘由、表现(1)缘由: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

(2)表现:①选贤任能,革新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唐律》等。

②实行疗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度,促进封建文化向高峰进展。

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亲热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沟通。

⑤对中外文化实行开放的政策,加强与亚洲、非洲地区的友好往来。

[深化理解]“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确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转变封建社会的基本冲突,“治世”的富强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宽敞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归纳总结](1)唐太宗在灭隋建唐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2)玄武门之变当然是唐太宗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暴露,但客观上又是对传统的重长幼、轻德才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挑战,而奋勉有为的李世民的成功,也有利于唐初社会的进展;(3)唐太宗广求贤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励精图治,所开创的贞观之治政治局面,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辉煌时期;(4)唐太宗进步的民族观和开放的对外政策,进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增进了与世界的交往。

[名师点津]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进展中的历史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进展,阶级冲突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展。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颜色,并对世界文明的进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擅长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力气,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并对以后历朝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深化探究]探究点1“贞观之治”的缘由材料李世民是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是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争辩李世民,与魏征就有了不得不说的故事。

思考(1)“智勇兼备的统帅”、“兼听纳谏的君主”主要指李世民的什么成就?(2)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成为后世历代明君的典范,李世民这样做的缘由是什么?有何乐观影响?答案(1)统帅:起兵反隋,统一全国;击破东西突厥;统一西域等。

明君:求贤若渴;求谏纳谏,从谏如流。

(2)缘由:吸取隋朝暴政、拒谏灭亡的教训。

影响:削减了决策失误,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毁灭。

[探究点2]“贞观之治”的表现材料材料一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

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五材料二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

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

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唐]杜佑:《通典》卷七材料三思考(1)从上述材料中可得到哪些与唐太宗相关的历史信息?(2)结合三则材料的共性命置一个恰当的主题名称。

答案(1)信息:浅层信息:这三则材料分别介绍了唐太宗的施政用人原则、贞观时期农村民风的淳朴及物产的丰富状况、文成公主和亲西藏的史实。

深层信息:三则材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李世民作为一位开创了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一代明君的贡献,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

(2)主题名称《贞观盛世局面》或《贞观年间的大唐气象》等。

探究点3对唐太宗的综合评价材料2022年5月,百度李世民论坛的吧主发起了《假如穿越到贞观年月,你期望以怎样的身份毁灭在太宗面前》的大争辩,下面是一些网民的观点:①太宗时代做百姓最欢快……②做像魏征一样直言不讳的臣……③皇子,做他儿子值!……④我免费替他做日本遣唐使的翻译吧……⑤确定不做他的哥哥或是兄弟……思考(1)结合所学学问,说一说以上几位网民分别论述到唐太宗哪些方面的史实,每种观点的各自依据是什么?(2)用简炼的文字说一说自己心目中唐太宗的形象。

答案(1)观点涉及到唐太宗关注民生,留意减轻农夫负担;擅长纳谏,重用人才;著《帝范》十二篇,留意对接班人的培育;对外开放,兼容各民族;玄武门之变,杀兄诛弟夺取帝位等。

(2)李世民助父起兵灭隋,南征北战,结束各地割据势力,于624年实现唐朝的统一大业。

“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后,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财政等方面的改革,留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民族关系,开创了历史上出名的“贞观之治”的局面等,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课堂小结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在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实行安抚、怀柔政策,对外实行乐观友好开放的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进展、文化富强的升平景象,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对后世还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殊是其晚年的自我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供应了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

因此,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进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

“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C.为李世民把握唐政权扫清了道路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

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

2.《贞观政要》载:唐太宗曾经说“(一切重要政务)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与事稳便,方可奏行。

”为此,他实行的主要措施是()A.进展完善三省六部制B.进展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C.颁布《唐律》,约法省禁D.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答案A解析由材料“百司商量,宰相筹划”等信息可知是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到:“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

’不行不察也。

”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D.轻徭薄赋,戒奢从俭答案A解析材料意思是要能容下不同的意见,而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往往都是出于公心。

B、C、D三项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

4.唐太宗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此他()A.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B.实行疗养生息的政策C.在周边设置羁縻府州D.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答案B解析小农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民”主要是指小农。

四个选项中,与农夫直接相关的只有B项。

5.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而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而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B.留意反省和总结阅历教训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爱好答案B解析“成迟败速”“失易得难”是唐太宗对政治统治阅历和教训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6.阅读下列材料:有一次,唐太宗问几个大臣:“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人,可比古人成果大。

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请你们大胆地说,说错了也不要紧。

”于是,大臣们说开了。

有的说是唐太宗威望高,有的说是唐太宗本事大,说了半天,都是说唐太宗的好话。

唐太宗听了,很不以为然地说:“你们说得都不对。

我成功的缘由有五条:第一,过去的皇帝经常嫉妒有才能的人。

我不这样,我见了谁有才能就兴奋,好像就是我自己的才能似的;其次,我用人都是要用他的特长,避开他的短处,不要求一个人样样都行。

第三,我不像有的皇帝那样,对有功的人就宠爱得抱在怀里,对犯了错误的人就厌烦得要推到沟里去。

我是敬重有功的人,也原谅犯错的人。

”大臣们听了,一个劲儿地点头,觉得皇上说得透。

只听唐太宗连续说下去:“第四,过去有的皇帝,忌恨敢说直话的大臣,任凭杀害他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