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公共财政:指提供公共物品、克服市场失灵、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职能的财政。
或者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国家财政。
2.帕累托效率: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唯一的办法就是使另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3.外部效应:某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其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报酬的现象。
4庇古税:5.基尼系数: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6.成本收益分析法:是指通过比较各种备选项目全部预期收益和全部预期成本的现值来评价这些项目,以作为决策或依据的一种方法。
分析指标有净现值、收益成本比率、内在报酬率。
7.林达尔均衡: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身所获得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益支付应分担的资金费用,则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可达到最佳效率水平。
8.购买性支出:(消耗性支出)即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或劳务的活动。
支出内容为经常性支出(社会消费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投资性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9.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将钱款或实物单方面的、无偿的转移给领受者的支出活动。
支出内容为补贴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等。
10.瓦格拉法则:是指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比重也会提高。
也称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11.基础设施:能够使社会上的所有人和所有企业及组织都可从消费中受益的公共商品或混合商品。
如交通、水利、通讯、网络、城市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等等。
12.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定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13.社会保险:按保险原则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体系。
包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14.财政补贴:是指政府为了某种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向某些特定的企业、单位或个人提供的一种特殊无偿补助。
15.税收公平原则:16.税收效率原则:17.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18.税收超额负担:因课税而带来的净损失或额外负担。
或税收扭曲效率市场所产生的效率损失。
19.拉弗曲线:①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②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③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图)20.税负转嫁: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22.国债:是指一国政府为了筹集财政资金,以债务人的身份,依据信用原则,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所形成的债务。
国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
23.分税制: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确定的一种分级预算体制。
24.国债负担率:欧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标准为60%。
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的国债负担率最多不能超过当年GDP的45%。
(国债负担率=公债累计余额/GDP×100﹪)25.债务依存度:一般存在一个较为模糊的安全控制线,即不超过25%~35%。
(债务依存度=当年公债发行额/中央财政支出×100﹪)26.国债偿债率: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是10%左右。
(国债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中央财政收入×100﹪)20.居民偿债率=当年公债发行额/居民储蓄余额×100﹪简答1.如何理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什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
②从日常生活中来看,市场就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不仅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而且是指在无数个买者与卖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商品机制。
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通过价格和产量的不断波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③实现政府资源配置的手段:政府投资,税收政策,财政补贴。
2.公共品的特征与分类。
是由公共部门提供,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商品和服务。
分类:⑴纯公共产品①很高的排他成本②直接由政府生产,或由私人企业根据政府合同生产③通过预算分配④从强制性税收中拨款。
例如:国防、外交等⑵混合产品(非排他性竞争性)①产品是集体消费的②由私人企业生产,或直接由公共部门提供③由市场分配,或直接由预算分配④从销售收入中获得所需经费,如征收服务费,或从税收收入中拨款。
例如:运输系统、保健服务、卫生防疫等⑶混合产品(排他性非竞争性)①具有外部性的私人产品②主要由私人企业生产③通过补贴和征税,主要由私人市场分配④通过销售收入获得所需经费。
例如:剧院、公园等⑷纯私人产品(排他性竞争性)①排他成本低②主要由私人企业生产③通过市场分配④从销售收入中获得所需资金。
例如:苹果、鞋子、书本等3.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较。
(内容与区别)⑴①购买性支出:也称消耗性支出。
即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②转移性支出:政府将钱款或实物单方面的、无偿的转移给领受者的支出活动。
⑵区别: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直接以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此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分配;转移性支出是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因此直接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社会生产和就业②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购买性支出是政府必须遵循等价原则,因此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是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重置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③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约束:购买性支出是微观经济主体也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所以对其的约束是硬的;转移性支出是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取决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显然对其预算约束是软的4.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在我国有哪些问题⑴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保支出问题存在弊端(如养老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问题;开征社会保险税问题;广大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⑵ 补贴过多过滥,导致财政负担严重,引起不合理消费⑶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减少)会导致社会需求过度膨胀(紧缩)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体系构成。
(项目、内容、特点)㈠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的法律化和经常化。
即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定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①主体——政府或社会②对象——社会成员③依据——法律规定④方式——无偿支付㈡社会保障制度涉及到两个层面:⑴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层面:①政府预算保障②社会保障预算保障③“农村社会”的合作保障 ⑵社会保障的内容体系层面:①社会保险②社会救济③社会优抚④社会福利㈢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①覆盖面的社会广泛性②参与上的强制性③制度上的立法性④受益程度的约束性⑤分配上的互济性5、分析我国的财政收入的项目构成。
⑴税收收入: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其预算支出的需求,以国家权力为基础从国民收入流量中取得的一部分收入 ⑵专项收入:企业亏损补贴、教育费附加、城市水资源收入、排污费收入国有资源收入 ⑶国有资产收益上缴:指的政府凭借其所拥有的财产而取得的租金、利息或变卖价款等收入 ⑷其他收入:指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所取得的收入。
其中有规费、特别课征、特许金、罚没收入 ⑸债务收入。
6、税收的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
⑴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①受益原则:即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中受益的多少,判定其应纳税的多少和税负是否公平,受益多者即为应多纳税,反之则相反。
②能力原则:即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来判定其应纳税额的多少和税负是否公平,纳税能力强者即应多纳税,反之则相反⑵效率原则:税收效率原则指政府课税必须使社会所承受的非税款负担为最小,即以较少的税收成本换取较多的税收收入。
①经济效率原则:指国家征税应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保障经济的良性、有序运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经济效率侧重于考察税收对经济的影响。
②行政效率原则:是指国家征税应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去获取最大的税收收入,以使税收的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的差额最小。
7.税收超额负担产生的原因以及降低税收超额负担的基本途径是什么?供求弹性对税收超额负担的影响是?⑴超额负担是指因课税而带来的净损失或额外负担。
或税收扭曲效率市场所产生的效率损失。
⑵其产生的原因:①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②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⑶降低超额负担的根本途径是:保持税收中性⑷消费者承担的税收负担=消费者价格-原均衡价格 生产者承担的税收负担=原均衡价格-生产者价格⑸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税收的超额负担或无谓损失也就越大。
8.拉弗曲线及其经济含义⑴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⑵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⑶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9.国债与税收的比较。
⑴从各自含义上看:是一国政府为了筹集财政资金,以债务人的身份,依据信用原则,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所形成的债务;而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按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⑵从各自特征来看:国债的三个特点是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而税收的三个特征是固定性、无偿性、强制性 ⑶从用途上来看:国债主要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而税收主要用于提供公共物品、实现公共职能 ⑷从本质上来看:国债体现的一种信用借贷关系;而税收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
10.国债规模的评价指标。
公债规模的评价指标:⑴财政偿债能力指标:衡量政府对公债的还本付息能力。
①债务依存度=×100% ②偿债率=×100%⑵社会偿债能力指标:衡量全社会对公债负担的承受能力。
①国债负担率=×100% ②居民偿债率=×100%11.划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依据。
⑴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在分级分税管理体制下,由各级预算主体分级执行政治职能,为提供公共物品提供财力,从而满足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是分层次的:全国性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地区性公共物品或公共物品,因而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是划分收支的基本依据之一 ⑵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公共需要的层次性作为划分收支的标准,是市场经济国家分级预算体制的一般标准,通用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