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心理养生的一些说法

关于心理养生的一些说法

关于心理养生的一些说法关注心理养生的一些说法目录解释四要素八戒病人的心理养护心理护理保健方法养生100条一、心理养生是指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来医院就医的人,都非常重视生理养生之道,总是向我们询问各种各样的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和偏方。

殊不知,其实,心理养生比生理养生往往更重要。

健康是人的体质的外部表现,常以不产生疾病作为主要标志来衡量。

健康与遗传、环境、生活、工作、营养卫生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与人的情绪密不可分。

民间谚语“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就形象地揭示了心理保健与健康的关系。

祖国医学中多有揭示,人的精神活动与疾病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素质》中“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忧伤肺”“暴乐暴喜,始乐后喜,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俎”等,就说明情绪可以导致疾病。

又如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不去为一难,喜怒不去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其中也指出调节情绪与养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情绪的变化能直接影响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不良的情绪状态,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

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早就指出“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国外还有医学研究发展,“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够使人短命天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如忧虑、颓丧、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根等。

”且很多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象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癌症等许多疾病,均与其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消极的不良情绪状态,如恐怖、焦虑、愤怒等会使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等内分泌激素增加,因而造成人的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呼吸加深、骨扬蠕动减慢等。

这些不良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或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疏泄,就会使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体内生理生化过程就难以恢复正常,久之必然引起疾病。

相反,积极的情绪状态则有益于健康。

如高兴、愉快、欢乐等都是积极的良好情绪,它能提高人的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保持肌体内分泌的平衡,使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体的潜在能力,因此,能使人精力无沛、身体健康。

由此看来,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根据观察与体验,下列途径将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

?加强思想修养,用理智代替感情,对人生、对社会持正确态度;正确观察分析客观事物,冷静、稳妥处理各种问题,打消不合现实的想法与要求。

?尽快消除不愉快事情的困扰。

?心胸宽阔,为人宽容、和善,搞好人际关系,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狂喜,暴怒,善于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一旦发生急剧反常,应迅速用转移法转移。

?积极参与正当社会活动,调节情感,增进友谊。

?坚持身体锻炼。

古云“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

”只有体格强壮,才会显示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易于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二、心理养生四大要素现代人越来越关注心理养生,中华养生最重要的是心理平衡,没有良好的心态,贪婪、整天你争我斗,会百病丛生。

因此,善良、平和、快乐的心态,是拥有健康人生的第一把金钥匙。

有关心理专家总结了心理养生的四大要素。

1、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

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

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2、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

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

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

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

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3、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

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4、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

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

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

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

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三、心理养生“八戒”一戒疑。

疑心病者,总以为别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此坐立不安,经常失眠。

二戒妒。

妒忌别人的成就,不考虑怎样奋起猛追,却希望别人栽跟头。

三戒卑。

觉得自己处处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

不喜欢和人共事,愈来愈孤僻脾,越来越古怪。

四戒傲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

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他却自鸣得意。

生活空虚,无所寄托,缺少乐趣。

五戒躁。

容易发脾气,脸红脖子粗或吵或闹,甚至骂人、打人、毁坏物件,然后心理上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

六戒愁。

整天生活在忧虑之中,愁容满面,心事重重。

七戒慎。

时时提心吊胆,怕说错活,怕做错事,怕得罪人。

八戒悲。

一生当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现在眼前,不觉悲从中来。

四、病人的心理养护一个人一旦生了病,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

精神病人有心理障碍是人所共知的,而身体生了病也会引起心理和生理功能的紊乱,使情绪稳定性和自我控制性降低,暗示性增强,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反应。

生病的人心理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可因人、因病、身体状况、个性特征不同而异。

常见的主要有急躁心理、自尊心理、忧虑心理、依赖心理、焦虑恐惧与愤怒心理、消极被动心理、悲观与绝望心理、羞愧心理、同情心理、择优心理、退行心理、习惯心理、猜疑与顾虑心理等。

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亲人、朋友、医生或患者本人的言语、态度、行为等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变不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成为有利于健康和康复的良性因素。

五、心理护理保健方法1、创造良好的环境。

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休息、睡眠、饮食、营养,良好的环境和舒适的感觉有利于身心健康,使之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2、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保持良好的情绪,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3、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病情轻重及性质、病程长短、个性特点等,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以解除寂寞,振奋情绪,消除紧张,如练气功,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

保持乐观,培养广泛的兴趣。

兴趣和爱好可以扩大生活领域和丰富生活内容,陶冶人的情操,改善人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康复。

总之,病人的心理和情绪是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有些疾病,情绪改善了甚至可以不药而愈。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需要患者家属和本人共同努力。

六、养生100条1. 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 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

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12. 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

人体的微循环主要应该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 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

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减少体内的垃圾;2)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3)增加体内的气血。

14. 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15. 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

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

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 对于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一是通过这里所介绍的补充气血的方法,二是通过静坐打通气机),病情才会显现出来。

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有病”的现象。

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定下心来多做些静功来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17. 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

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18. 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

道家讲,虚则灵。

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