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导言第一章进入20世纪的世界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第三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五章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六章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第七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主要影响第八章各国反法西斯斗争与世界大战的迫近第九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言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分期20世纪与“世界历史”学习研究世界现代史的目的、方法和要求☐参考书:王斯德:《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齐涛:《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李植枬:《20世纪世界史》(上卷),教育出版社1998年;[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吴于廑:《世界历史——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作》(《吴于廑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一、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1、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世界现代史体系以十月革命为开端不妥当;世界现代史体系应该以20世纪初(1900-1918)为开端。
2、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一个革命时代、四对基本矛盾”理论如何看待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特征如何看待“四对基本矛盾”世界现代史体系以十月革命为开端只是突出地反映了世界现代历史的发展方向,部分地说明了这个时代的内容,然而却不能表述这个时代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大多数国家中仍然占支配地位的帝国主义经济形态及其重要特征。
帝国主义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十月革命的胜利,互相关联、缺一不可。
把苏联一个国家历史上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给整个世界历史断代的标志,实际上“苏联中心论”的一种反映。
☐20世纪初的典型时代特征:20世纪初是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基本完成,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划时代影响的时期。
20世纪初,世界经济最终形成。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
20世纪初,欧洲开始了新的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进入到列宁主义阶段。
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具有重大的现代历史意义。
☐“一个革命时代、四对基本矛盾”“我们建立了苏维埃类型的国家,从而在世界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无产阶级政治统治时代更替资产阶级统治的时代”。
(列宁)帝国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列宁)现代世界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范围极其广阔的巨大矛盾统一体。
资本主义最终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全世界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最深层次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总体历史规律。
但由于各个国家、民族、地区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因此,这个最深层次的总体历史规律,必然要通过国家、民族、地区等种种不同质的中间层次的具体规律和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总体历史规律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上升运动,这是确定的;而由于各个国家、民族、地区具有千差万别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激荡,就决定了它们不会是齐步走的,必然显示出发展过程的迂回曲折、形式多样,甚至是对必然趋势的暂时偏离或向后跳跃,这就是不确定的。
历史发展就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不确定性为确定性开拓道路。
“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马克思“四对基本矛盾”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构成了世界现代史的基本内容,甚至决定着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今天乃至今后,“四对基本矛盾”将仍会以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程度和范围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发展。
为了准确把握“四对基本矛盾”所起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内容和形式,就应该深入系统地研究和再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四对矛盾”的制约。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历史时间有三种,分别表达三个不同层次的历史运动:长时段,几乎不动的历史时间,反映了人们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近乎自然史的时间,或称地理、生态环境的时间,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等。
中时段,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形成一定周期和结构的现象,反映一种具有缓慢节奏的历史。
这种历史常表现为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人口的变动等。
这是社会史的时间。
短时段,是传统史学的历史时间,或称个人、事件史的时间。
布罗代尔认为,不同的时间反映历史的不同层次,表现历史的不同节奏。
短时段时间只能反映历史表层的运动,具有短促的、快速的历史节奏。
这种事件转瞬即逝,对历史发展影响甚微。
❍短时段现象只构成了历史的表面层次,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中时段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直接和重要作用;❍只有长时段现象才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的作用。
因此,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研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才能把握历史的总体。
☐二、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分期“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分期:⏹第一时期(1917—1945年),“社会主义在苏联取得胜利的时期”;⏹第二时期(1945年—60、70年代),“苏联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蓬勃兴起、广泛取得胜利的时期”。
“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形成的根据:⏹世界已分裂为两大对立的体系⏹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发生危机⏹世界统一市场已经瓦解⏹资本主义生产的经常开工不足及大批失业常备军的存在按照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主要矛盾,可把世界现代史划分为三个时期。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著、经联共(布)中央审定的联共(布)党史正式课本,1938年出版。
据说,斯大林亲自撰写了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本书通过党史来说明马列主义的基本思想,全书充满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甚至歪曲了某些重要历史事实,对苏联党的历史经验也多有曲解和美化之处。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此书不再重印。
☐世界现代史的分期:第一时期(1900—1918)第二时期(1918—1928)第三时期(1929—1945)第一时期(1900—1918年前后):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社会化程度以及各国间经济联系的迅速加强和扩大,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出现了不同的帝国主义模式,主要矛盾逐渐表现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第二时期(1918—1928年前后):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和苏俄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少数帝国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曾经成为主要矛盾,世界历史进入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经济秩序的激烈较量较量时期。
帝国主义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失败后,世界进入了和平共处和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8年前后)。
第三时期(1929—1945年):相对稳定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并导致了经济大危机。
危机爆发后,主要矛盾就转化为世界各国人民和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独裁统治和对外侵略的斗争构成主流。
1939—1945年,是世界大战阶段。
☐三、20世纪与“世界历史”“世界历史”不是各国历史的总和。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世界历史,三者是类似同心圆结构的三个既重合又不同的概念。
人类社会发展线索的两个基本向度:一是纵向的发展,主要指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轴;二是横向的发展,主要指不同文明间的接触、交流、融合和主流文明的扩展。
20世纪末的世界相当清晰地凸现了人类历史的“世界性”即整体性发展,也充分地展示了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在全球范围的结构性特征。
20世纪基本完成了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四、学习世界现代史的目的、方法和要求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思考题:如何看待“一个革命时代、四对基本矛盾”理论?☐第一章进入20世纪的世界☐讲授: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二、世界进入欧洲占优势地位的整体发展阶段☐阅读一、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1905年革命二、亚洲的觉醒☐参考书:☐[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国际化、集中化、一体化:趋势加强☐特殊化、多样化、分裂化:不同模式英国——殖民帝国主义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俄日——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卡特尔☐法语“Cartel”的音译,原意为“协定”或“同盟”。
1865年最早产生于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
☐卡特尔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
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而达成有关划分销售市场、规定产品产量、确定商品价格等方面的协议所形成的垄断性企业联合。
☐按协议内容卡特尔可以分成规定销售条件的卡特尔、规定销售价格的卡特尔、规定产品产量的卡特尔、规定利润分配的卡特尔、规定原料产地分配的卡特尔等。
☐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作为卡特尔成员,各自在法律上保持其法人资格,独立进行生产经营,但必须遵守协议所规定的内容。
卡特尔成立时,一般签订书面协议,有的采取口头协议形式。
成员企业共同选出卡特尔委员会,其职责是监督协议的执行,保管和使用卡特尔基金等。
☐由于成员企业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会因经济发展而变化,卡特尔的垄断联合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经常需要重新签订协议,其至会因成员企业在争取销售市场和扩大产销限额的竞争中违反协议而瓦解。
☐辛迪加☐辛迪加是法语“Syndicat”的音译,原义是“工会”。
辛迪加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德国和俄国最为流行。